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林妹妹的马拉松系统[红楼] > 第 27 章

第 27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家访结束后,黛玉整理了几日结果,还跑去城外村子里几次,感觉许多读书时闹不明白的地方也都渐渐明白了。

    从农、工、商、官、吏,到牙人、稳婆、三教九流,黛玉一一去做问卷调查,再结合日常所学,亲见亲闻,整个人有了种脱胎换骨的变化。

    只是学里的事情也不能停,恨不能一天发分成八瓣,休沐日也不得闲,等到端午节,黛玉整个人累瘦了一圈。眼睛却更亮了。

    扬州的端午时节不比都中,日日阴雨连绵,潮湿闷气,贾敏终于搬回了正院。

    她自幼长在都中,不惯这种湿热的天气,身上起了些疹子,正院房子高大,通风略好一些。

    黛玉在正院里洗着头发。

    黛玉的头发已经长得又厚又密,黑亮耀眼,在夏日里好像扣了顶帽子似的热闷,洗的便勤些。

    洗完后就在院子里躺椅上晾着头,头发从椅背后头垂下去,黛玉难得偷闲,惬意地翘着两只脚晃来晃去。

    天热黛玉没穿袜子,贾敏进来,一眼看到她脚上磨出的茧子,一瞬间理解当年她的母亲,为何总是要她少用功些。

    贾敏心疼地张罗吃的,白糖红豆糕,枣泥粽子,还有按黛玉给的方子做的咸肉粽子。

    头发吃完粽子还是没干,被一屋子的艾草味儿笼着,黛玉昏昏欲睡,还强撑着问贾敏经商的事。

    她想脱离家庭,到外面去闯一闯。

    她体会到,出了扬州城,旁人就不认盐课老爷的女公子,更不认洞明书屋了。

    在村子里做调查,就没有在城里那么顺当。

    但黛玉学习时知道,越是不顺当的东西,最后收获越大。

    她还得找点更不顺当的事去做。

    贾敏对林如海给黛玉设计的人生路线,虽然不是十分赞同,但他俩都这么起劲儿的,贾敏也不会拖后腿。

    林家的产业一贯是贾敏经营的,账本黛玉都看过,唯一可忧虑的是朝廷对官员经商的限制。

    贾敏于此中浸淫二十年,自然知无不言。

    太上皇之前的几任皇帝,是三令五申不许官员经商的。

    到了太上皇和当今,事情就不一样了。

    承平已久,费用日糜,攀比日重,不经商,不敛财,光凭着庄子里的产出,谁家能撑起恁大场面来?

    贾敏指了指天上:“都是上行下效。派太监出来垄断某行某业常见,令商人领内帑办差也常见,便是阁老与宗室,也一样与富商结为婚姻。”

    有时故而或是官商合办,或是派家下奴仆挂名。

    从前乡绅们口头上说着,从商不体面,劳碌,有害清望,不必攀附富人,如今各自也在商行入股,好像忘了这话一样。

    各地富商大贾,资产膨胀很快,在这扬州城中,拥资百万还算不得顶尖。

    商人们还有商帮,汪家就是新安帮的,还有山右,闽海,东粤等地的商帮。

    至于官员一年俸禄,一品大员也不过百多两,一年节庆赏赐加起来,也不比豪商一日的流水。

    行商的若是没有个当官的在背后,那货都运不到远处去。反过来没有□□,护官符,官也做不长。

    “天下无官不商,无商不官的。”贾敏最后总结了,还拉了一个现成例子:“你大舅舅家那琏二哥哥,就是捐的同知,那商贾也一样能给儿子捐同知,两人颇有来往的。你二舅母的妹妹,便嫁了皇商,是之前那薛蟠的母亲。”

    母女说着话,黛玉撑过了那一阵的困,头发正好干了,她嫌垂髫梳起来热,绑了个高马尾,又出去跑步去了。

    天气难得没下雨,跑步得抓紧时间。

    暑气渐渐上来了。

    日头大到跑步会晒黑,行动要斗笠幂离遮着的时候,黛玉带齐用得上的人,带好了傅先生布置的功课,坐上了通向松江的行船。

    林如海,贾敏,傅怀宣,云上人,都在码头送行。

    林如海贾敏又骄傲又不舍,傅怀宣没想到自己的弟子能如此不俗。

    云上人听说黛玉去寻帮他徒弟的办法,也知道叮嘱她万事小心。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吧!”

    书屋的事情已入正轨,再没什么不放心的。黛玉领着众人向父母、先生拜别,顺流而下,往松江府去了。

    江水滚滚而去。

    林如海耳边还回荡着黛玉临行前说的话。

    “艺术救不了人,权力可以,金钱也可以。既然天下官民无人不爱财,她便从学问里生出财来。女子若赚得足够多,比这女子嫁到天上去做妃子还多,他们必然肯让女子读书、赚钱。”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问要用到实处。”

    “因都说女子无用,便只要她们贞静,只因天下有九成百姓是庄户人家,种田为生,男耕女织,女子名下无耕田。我便寻一个需要百万千万女子的营生,凭着手艺,便足够女子自强自立了。”

    顺流而下,行船极快,运河上、长江上货船穿行如织。

    如今南北贩货,往来经营,华夏共有五十余大城集散。另有都中、东粤、姑苏、汉口、扬州等地,是第一等的繁华地,可谓鳞集麇至, 侨户寄居百万不止。

    黛玉却不是贩货的商人,于是这营生的第一步,选了松江。

    如今除了盐税收入,朝廷一半岁入来自苏、松。

    松江最驰名的便是棉布,黛玉打听过年高的老者,这两代以来官、私各类作坊的品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产量也越来越高了。

    从前扬州城许多人家都得自家织布用的,现在有的买了,买来还比自家做省事耐用,何乐不为?

    黛玉从系统新得来的《纺织机械发展史》里有新机器的图纸,黛玉用心记住,让云上人画了出来,拿去坊间无人见过。

    书上说这新机器可以让织布再快十倍。

    布价初期许能再贱一些。

    好在布价不比粮价,虽是生活必须,但价低少许,对家庭的冲击虽有,也不至于让人破产挨饿,可以一试。

    不过在黛玉设想下,还是想让布匹运往西洋去的。

    傅先生的妻子,一直给西洋人当掮客抽佣金,其中松江布是大宗交易,从来是供不应求的。

    若是给朝廷带来大量白银流入,乃至比盐税还高,形成一股大势力,这些从业的女子,也不会被朝廷轻视了。

    在黛玉计划中,这件事许要年余来推进,自然是从松江这种有积累有口碑的地方开始容易些。

    林家在这里也有些铺子,虽插手不到松江布的作坊里,打听消息倒也是成的。

    只要作坊盈利状况好,不怕旁人不来要这种机器。

    黛玉没做过生意,但底气还算足。

    何况临行前她娘说了:不要怕,你尽管亏钱,尽管折腾,我们家便是十个作坊也亏得起,娘还能挣回来。

    她爹则是说:“衣裳别穿那么素的,首饰多带金的宝石的,不然遇到欺软怕硬的你要吃亏。”

    那时梅姨笑他俩,若不是黛玉自己是个好的,恐怕他们要养个女纨绔出来。

    黛玉摸了摸脖子上沉甸甸的项圈。

    要不是那些想害他们家的人,做个女纨绔承欢膝下也挺好。

    这样便倚着船头出了神。

    “想家了?”梅氏看黛玉在甲板上吹风发呆,拉她进船舱去。“风大,看吹坏了脸。”

    黛玉嗔了梅氏一眼。

    这才几个时辰,她就想爹娘了,怎么好意思说出来。

    桂姐儿她们都半年没回家了。

    等到黛玉他们下船的时候,却出了一桩难事。

    行礼太多了,雇不到车,只能派家人到林家的铺子去送信。

    还要怪贾敏跟林如海两个。

    黛玉这种大夏天出行,又是第一次出门,贾敏必然给她带许多换洗的衣裳,纱的绸的轻薄款式三箱子,还有竹衣、小衣各一箱子。

    日用的扇子、瓷枕、手帕、汗巾、香囊、竹簟、香露不知其数,夏季格外使的费的澡豆、皂粉两提,出门需要的管拉肚子、中暑的药丸子几盒。

    差点把凉榻也搬上船,知道松江的铺子里也有才罢了。

    林如海也有不同意见。

    除了首饰和见人的大衣裳,又担心黛玉回来的晚,拖到秋后怎么办?

    于是秋日的各色衣裳免不了要带,连皮的衣裳也有一箱子。

    人在码头,数箱子的黛玉:???

    至于吗?

    箱笼东西这许多,若是冬季出行是不是还要抬个架子床来?

    好在,船是她自家的船,不担心船老大赶时间。

    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黛玉带着梅氏压阵,还有三男三女成年家人陪同,又有作坊派出来的人,顶着午后的暑热,一直到天黑才搬完东西。

    好在房屋已打扫干净,一行人可以入住。

    黛玉赶着大早起来,痛饮了一碗绿豆汤,带人做操跑步结束,先去了黄婆婆的小庙拜见,又去逛了松江的布市。

    鳞次栉比的宅邸、染坊、布庄、当铺,摩肩接踵的行人、客商,混着街边炸糍粑糕的香气,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在黛玉面前展开。

    然后黛玉就碰了钉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