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肥妾要翻身 > 第216章 畅想畜牧业

第216章 畅想畜牧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关希月一听,更是心头狂喜,还好,这一次可以加快进程,一步到位。而不是像种辣椒,种土豆那般,要费心巴拉地做两次“支线任务”,才能得到大量的种子。

    她越想越兴奋,如果所有的碱地都种上甜高粱,用于畜牧业,可以养好多的猪牛羊,比起种地,说不定更能赚银子啊。

    “种子多少钱一斤?”

    “一百文一斤。一亩地五斤种子就够了,作为牧草来说,可以割个好几茬。亩产能达到10-15吨。不过这是现代的数据,不知在这盐碱地能产多少。”

    关希月很是满意,一亩地五百文的种子,一千亩地也只要五百两银子。一亩地可以养十头猪?那么一千亩可以养……?

    算不清了。关希月乐呵呵的。当然,村民也可能没有那么大能力养那么多猪牛羊,那么甜高粱用于制糖,也能大赚一笔吧!

    甜高梁啊,真是好东西!

    关希月好不容易从兴奋中睡过去,一大早都不愿起床。

    厨房里的媳妇们知道县主还未起身,尽量轻手轻脚地干活。家里多了十两银子,个个脸上都是喜洋洋的。

    虽然以往族长手里也会有从侯府得来的几百两银子,但几十户分下来,每户也只有个几两银子。就这几两银子,族长也是牢牢把着,只肯用于孩子读书。

    其实,几两银子,也未必够一个人的束脩的,只能押宝一般,选一个读书的种子,把所有希望都押到他身上去。

    凌氏一族目前童生有三个,背负着所有族人的希望,要考秀才。举人和同进士各有一个。由于族里也无力再培养他们,他们自己也深知,再读下去就是一场豪赌,因此早早地去外地做了县衙小吏。

    虽然算不了什么官身,但是好歹也改换了门庭。更何况他们虽然也没有多少余银帮扶族里,但是因为能记百亩田地到名下,免了好些田税,也是算为族里做出大贡献了。

    因此,凌氏一族都听从族长的指挥,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书,希望他们读出来后,可以反哺族里。

    只是,他们这勒紧裤腰带的生活,过得实在是艰苦。

    如今,他们可算是看到了希望,族里的碱地出产不了什么东西。

    但现在有了县主买的三百亩地,划分到每户,每户也有个六亩。六亩地的三成出息完全归自己,四成交到族里公中,用于供孩子们读书。真是再好不过了。

    以后的日子真的会好起来了吧!

    关希月起身后,发现今日的伙食又好了些,有手擀面条,有白面馒头,还有素菜包子。甚至媳妇们怕县主吃得不喜欢,还给她单独做了红糖馒头,煎了鸡蛋。

    个个都吃得极满意,连小小孩童因为手里有了馒头,也不再羡慕关希月那独一份的膳食了。

    <tt_keyword_ad data-title="食品饮料" data-tag="精品推荐" data-type="1" data-value="1903"></tt_keyword_ad>饭后,关希月单独和族长开了个小会。

    “二爷爷,我听闻临近东北那地界,有那蒙兀族。他们主要是依靠畜牧业,牛肥马壮的。他们那也有大片碱地,但是他们不种植粮食,而是种某种独特的高粱,不为那粮食,只为了那茎叶,用于养殖。”

    族长一听,就知道关希月要说什么,他的眼睛也亮了,是啊,如果这碱地真的种不出什么粮食,换个思路走,未尝不是条好路子。

    “那种甜高粱,亩产能高达一两万斤,据说一亩地就够养活十头猪。”

    如果说族长刚开始只是感兴趣,听到关希月说的这句话,那简直是心动。

    “如果真有这种好东西,我们全族都养猪!”族长不顾形象,一拍大腿。

    “我会让人尽力去找的,一回京城就让人去办。不用多久就能给你消息。只是,事情没办好前,先不要透露了消息。”

    “我省得。”族长重重地点头。

    族人都发现这日族长特别高兴,那喜气简直从周身冒出来了。众人都只以为是县主买了地,和要建学堂之事。

    关希月其实也希望女孩子也能去识字班,只可惜,她也知道,在这个时代,不只是此事太过出格,还因为增添了风险。如果女娃娃因为出去读书,出了什么事,那可怎么办呢?

    她只能建议:“二爷爷,女娃娃最好也要认点字,家里的兄弟下学回家后,最好也教一教。能认点字,比做睁眼瞎强。”

    族长如今对关希月那是言听计从,女娃娃是要读书啊,县主这女娃不就是因为跟着家里兄弟读了书,脑子才这么聪明的吗?

    他连连点头,当天就把这个要求通知族里,族里无有不应。

    地已经丈量好了,一日之间,就到县里把所需材料买了回来。大伙儿风风火火地干起活来,由于参与的人多,几天时间就把大致的框架给建好了。

    共有三间教室,都是青砖大瓦房,光线好得很,看着就亮堂大气。先生的住处也建了三间屋子,不大,但是结实保暖。

    最重要的是食堂,空间大,三个灶打得极好。关希月看了,也觉得满意。

    至于众人都不怎么在意的茅房,关希月也让他们不要想着省钱,建就建好点,要宽敞干净些……

    族长的长孙凌广承也回来了,他是村里的三个童生之一,在县里上学。

    他没想到这次回来,会见证村里这么大的变化。宽敞大气的学堂说建就建起来了,县主竟然还买了三百亩好地让族人种,所得的产出不但供每户温饱,还留出十之四供族里学子们读书。

    凌广承如今十七岁,长得白净秀气,因着贫穷的环境,和家里族里所有殷切的眼神,他也时常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几乎难以开朗。

    回到家,又听说县主要实行“淘汰制”,即没什么天资的子弟要淘汰掉,把机会留给更有天资的族中子弟。他一方面觉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却又倍感压力。

    原本全家咬牙供他在县里读书,无论家里过成怎样,都尽量让他保持体面。如今看来,年后所有族中子弟都同时去开蒙,有没有天资,读个一两年也就看出来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