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拒绝日薪百万,顶流他只想上学 > 第 88 章

第 88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待到屠銮进入实验室,细细端详片刻后,终于断定了。

    “这就是《论语》,”屠銮点头道,“恐怕还是失传的部分。”

    这话一出,现场都惊了。

    这可是论语啊!

    “不过我们现在一直在读论语啊,”一位小研究员问道,“为什么说这是失传之物呢?”

    屠銮给了楚孑一个眼神,于是楚孑就帮忙解释道:“我们今天所读的论语,其实是西汉末年的安昌侯张禹,根据三个论语版本共同勘定,结合而出的版本。”

    “而这三个版本,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论语》流传过的三个版本,分别是《齐论》、《古论》和《鲁论》。”

    “而《齐论》和其他两个版本相比,除了一些细微的改动之外,最大的差别是多了两篇,一篇是《问王》一篇是《智道》。”

    “遗憾的是,根据文献记载,《齐论》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失传了。”

    说到这,那位小研究员也就懂了:“所以,屠老师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齐论》的残篇?”

    屠銮点点头:“是的。”

    “好!”

    一班研究员这下可是股足了劲。

    这是什么概念啊,汉魏之后,没人再读过《齐论》了!

    如果真的在海昏侯的墓中能找到,那绝对是惊喜中的惊喜!

    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众研究员加班加点的复原工作之中,还真被他们找到了。

    当“《智道》”两个字在一根竹简上浮现的时候,研究员都快哭了。

    这可是断绝了2000多年的文化啊,竟然在一根小小的竹简上,重新向他们招手了。

    “孔子智道之昜(yang)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这就是《智道》篇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在其他的竹简上发现了《齐论》的其他篇章,比如最早看到的那一根上的文字,就来自《齐论》的《雍也》篇。

    这些《齐论》很可能是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典籍,用的还是齐国的大篆文字。

    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颠沛流离会到了海昏侯手中。

    而海昏侯应该对它们也极为珍视,所以才放到了自己的墓葬之中。

    自从《齐论》的残篇被接二连三的发现之后,整个实验室似乎也旺了起来,重要的文字记载接二连三的被发现。

    研究员们也将手中的竹简木牍进行了分类,其中竹简基本都属于古代的书籍,也有一些与昌邑王国、海昏侯国的行政事务和礼仪有关。

    这些书籍也可以分为几类,有六艺、《孝经》、春秋、诸子、诗词歌赋等等。

    其中大部分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著作,每一篇都对现在的他们了解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政论”,完全就是汉代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论证他们眼中的周、秦

    ,以及他们为何失败等等。

    可以说,这些政论很好的体现了汉代人的价值观以及政治观,有了它们,就更能了解西汉人的治国方针了!

    而海昏侯的墓中竟然有这些书,也进一步刷新了大家对于海昏侯的认识。

    既然能选这些书来陪葬,就说明海昏侯在生前不说喜爱,最起码也是读过这些书的。

    那么很难想象,一个具有如此思想高度的人,会做出那么多荒唐事了。

    当然,除了这些这么“正经”的书籍之外,还有些看上去很轻松的内容。

    比如养生的医术、利用《易经》作日常凶吉占卜的数术《易占》……

    还有一些(并不少)的书是讲房中术的……

    看来,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对那活儿很是忧虑。

    这也让研究员们全方位的了解了海昏侯,感觉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了。

    他不仅热爱读书,喜欢政治,信仰玄学,还热衷养生和造娃。

    活脱脱和现代的年轻小伙子一模一样。

    当然,对于历史来讲,这些书也证明了在西汉时期的医学水平,补足了中医早期的治病方法。

    但如果说从这些藏书就推断刘贺的性格还未免有些武断的话,那么发现的一些刘贺亲手所写的木牍就完全能看出刘贺是个怎么样的人了。

    “南藩海昏侯臣贺昧死再拜上书言……”

    “臣贺昧死再拜谨使陪臣……”

    “事仆臣饶居奉书昧死……再拜为秋请!”

    这些,全部都是他所写的奏请木牍。

    内容就是他的奏章。

    汉代的奏章都是写在木牍之上,等皇帝收到之后,再在空白处批复,发回大臣。

    这也是这些奏章为什么出现在海昏侯墓的原因。

    可惜的是,研究员们并没有在这些奏章上找到皇帝的批注。

    而这些奏章几乎都是一个意思。

    “臣刘贺真的很卑微了,所以求求皇上,能不能让臣去参加秋请呢?”

    “秋请”就是秋季诸侯朝见帝王的礼节,与之对应的是“春朝”。

    但其实算下来,海昏侯从被废黜到去世之间其实只有三年,但竟然有十几个想要参加秋请的奏折。

    这也代表了,这十几次申请都没被当时的帝王同意过。

    刘贺他真的好卑微。

    其中有几个木牍上,刘贺几乎都在狂打亲情牌了,希望汉宣帝能见见他。

    但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刘贺顾念的也不是亲情,而是想借此重回政治舞台罢了。

    这么看来,刘贺有点小心眼,但不多。

    所以汉宣帝那种腹黑男自然是没有同意。

    刘贺就是在这样的郁郁寡欢之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被嫌弃的阿贺的一生。

    但他的悲惨,在死后就结束了吗?

    并没有。

    研究员在

    墓室西侧角落里,找到了一个已经被完全朽坏的漆器,初步判定是个盒子。

    漆器已经算是比较贵重的器皿了,所以其中装的东西更是宝贵。

    而打开之后,楚孑和一众研究员一起吃了一惊。

    里面竟然放的是木牍。

    要知道,能被存放在这么精致的容器中的木牍只有一类。

    那就是皇上发来的木牍。

    楚孑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那木牍上的几个字。

    “海昏侯国”、“除国”。

    六个字,冰冷异常。

    但研究员们却很兴奋。

    因为这就相当于明清时期留给后世的圣旨啊!

    而明清时期的圣旨存世量不少,西汉时期的“圣旨”却一个都没有!

    这可是创造历史的发现!

    其中十块比较完整的木牍形状和大小几乎都一致,长约23厘米、宽约3厘米,接近汉代一尺。

    根据《汉制度》“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的说法来看,的确没错。

    而这些木牍都是单面书写,用的是隶书,字迹清秀整齐,应该是职业的刀笔吏所写。木牍背面还有编号,可以说是十分的规范了。

    而面对海昏侯刘贺的n次“秋请”申请都不应允的汉宣帝,究竟会给海昏侯下一道什么样的诏书呢?

    一种研究员开始,对这些木牍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终于复原了其中的内容。

    这是一份十分冰冷的诏书。

    里面详细记载了在海昏侯刘贺去世之后,海昏侯国除国的历史。

    是的。

    在刘贺去世之后,汉宣帝并没有放过他,给他的唯一回复,就是将海昏侯国除去。

    详细记载如下:

    海昏侯刘贺去世之后,豫章郡的太守,即汉宣帝所派来的监视刘贺的人,上书朝廷,想申请废除海昏侯国。

    这理由也相当的扎实,因为“上天要断绝他的祭祀”。其实刘贺死后,并不是没有人继承他的爵位,他还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刘充国、刘奉亲。

    但这两个孩子却在刘贺去世后很快夭折了。

    再加上海昏侯国连年大雨水灾,似乎是上天有所怨怼,所以太守提议将整个海昏侯国废除。

    汉宣帝接到这样的报告,当即召开了公卿会议,经大臣讨论研究,汉宣帝最终拿定主意,海昏侯国被废除。

    一切都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又或者说,这样的奏请,正好奏到了汉宣帝的心坎里。

    专家们甚至从中总结出了除国的步骤,足以看出当时西汉王朝的文书成文流程与传达体系之规范。

    但令人不禁胆寒的是,这一套流程,在刘贺去世之后的四十天里就完成了。

    甚至包括刘贺两个儿子的死亡。

    这时候,我国历史记载详细的重要性就得以体现了,根据《汉书·武五子传

    》记载,“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

    再加上这份除国诏书中的记载“大鸿胪初上子充=国=疾死复上子奉=亲=复疾死是天绝之(=是重文号)”足以证明海昏侯去世时,两个儿子还在世。

    但“天绝之”。

    不到四十天,刘贺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太守迅速奏请,汉宣帝召开公卿会议,决议除国。

    从此之后,世上再也没有海昏侯国。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南昌快马奔赴西安也是需要很多时日的。

    更别提要把这文武百官全部凑齐,根据如此繁复的章节来议论表决了。

    这一切,到底是应该归结于西汉时期的效率高呢,还是说背后推手的手腕高呢?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足以证明汉宣帝的果决与政治权谋之高了。

    这份果决,对于海昏侯的家族来讲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汉,却是难得的瑰宝。

    也难怪《汉书》中后来记载,汉宣帝靠着仁治中兴,带着西汉走到了巅峰。

    楚孑看完除国诏书的内容,只觉得心中又无限感慨。

    历史就是这样,有的只是冷冰冰的事实,成王败寇,生杀掠夺,都只在几行字之间。

    如此看来,刘贺本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历史来说并不重要。

    他的本质为何,甚至不如这一份《除国诏书》更有价值,至少它还记载了海昏侯国除国的历史,以及西汉王朝的政治体系。

    这可能是海昏侯墓中最具有价值的文物了,可以称得上是国宝。

    刘贺的一生传奇而又坎坷,他乃至他的家族都是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但也正是他的死,他的墓,让他成为了考古学层面的西汉最重要的皇帝。

    楚孑不免觉得这有些讽刺和悲凉。

    但很快,一个更爆炸性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考古工地,也冲淡了楚孑心中的万千思绪。

    主墓外回廊已经被发掘完毕,他们要打开位于主墓正中间的主椁室了。

    也许穿越两千多年,一众考古学家,终于要和这位充满离奇色彩的刘贺,面对面相见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