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日新月异的南京
天色渐晚,一群身穿粗布短衫,踩着草鞋,汗流浃背的汉子们推着木头自行车,说说笑笑走到车行门口。
其中一个汉子用嘹亮的嗓门大喊:“老板,咱们来还自行车了。”
车行老板是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年轻的时候得过疫痘,脸上留下一脸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痘疤。
原本他生性孤僻,不爱与人接触。
没想到家里的老子娘担心他,偷偷拿出棺材本,和族中堂弟凑钱搭伙,盘下一间新推出的自行车行。
他堂弟是个喜欢吹牛的,什么事儿都能吹上天,说什么自行车行赚钱得很,保证迅速回本。
一开始老板嗤之以鼻,可这几天生意做下来,心里逐渐相信了堂弟的话。
弯腰仔仔细细前前后后检查了一遍自行车的情况,确定没啥大毛病后,老板取出一本账本子,翻到几个汉子租车的那页:泛黄的纸张,用印章雕刻的简易自行车图案,一共盖了五辆自行车,再用特制的x印章盖上去,交给租车人过目后,退还租车的押金钱。
这种铁盖子印章由交通部统一下发到车行,用作车行交易所用。
因为来租车做生意的人,一多半都不认识字,所以交通部为了不让别人钻空子,就想出这么个主意。
忙碌一整天,缴纳完租金后,汉子们颠了颠口袋里剩余的铜板,黝黑的脸庞露出高兴喜悦的笑容:“还剩五十个大铜板!今儿生意不错啊!”
“晚上割二两肉,称半斤浊酒,大家好好喝两杯。”
为首的汉子招呼起来,众人取出钱袋子,各掏五个大钱,凑一凑成为今晚的晚饭钱。
他们是居住在贫民棚子里的苦力,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干得比牛多,只能拿一点微薄薪水勉强度日。
自打朱大帅拿下南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对,宣传栏负责念书的先生说这叫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过上好日子,只有改革才能看到希望。
刚开始反对大帅的都是什么氏族权贵,被杀了一批又一批,他亲眼见到菜市场砍头的刽子手刀都卷起来了。
那满地的流淌鲜血,洗了好几天呢。
那时候贫民棚子里,流传着“朱大帅会吃人”“朱大帅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进南京城,咱们肯定没好日子过”的谣言。
大家心情忐忑等待着“魔王”的雷霆手段。
因为害怕过上“水深火热”的生活,有许多平民逃出南京。
思及此处,男人面上流露出淡淡的不屑。
他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日日能吃顿饱的,口袋里落下几个大钱儿,偶尔赚笔大的还能凑钱开开荤喝点酒。
这就是神仙日子。
那些跑出去的人想再回到南京城可就难了!
为什么?
因为朱元帅做了“人口普查”,对南京城内现有的居民实行不隐瞒,不瞒报,及时登记的方法。
那些害怕人头税,生儿不生女,或者儿子太多,将几个男娃娃送给别人家抚养的都跳出来,只要不交钱,他们抢着登记报人口呢。
因为“交通部”的大人们早就发了话:以后修路队和官府置办的买卖行当,优先考虑落户人口普查的南京当地人。
呵,他们还想回来?
男人哼着调子,和同伴们找到一处巷子里的酒肉铺子,打了半斤浊酒,切了二两下酒的酱羊肉,再点一碟炒豆子,一碟青菜一碗鸡蛋汤。
新鲜采摘的青菜嫩出汁儿,青菜汁泡馒头好吃的不得了。
几杯浊酒下肚,气氛热闹起来。
就着酱羊肉和炒豆子,每片卤得有点咸苦的羊肉,在他们嘴里咀嚼数十次,来回吮吸滋味舍不得吞下。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人间无上的美味,若是能日日吃肉,那只有神仙才能有的享受呢。
“咱们现在过上好日子了。”
一个面上有刀疤的汉子抿一口酒,辣得吐出一口长长的酒气,神情得意。
为首的汉子点点头:“这是朱元帅和马夫人带来的啊。”
他们称呼朱元帅的夫人,为马夫人,而不是朱夫人。
那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豪杰,以女子之身统帅“交通部”,许多出自交通部的利民政策,都是夫人向元帅提议,由元帅斟酌修改后,颁布下来。
所以大家打心眼里喜欢这俩口子。
“元帅和夫人,那是天生一对儿的金童玉女,救苦救难来的。”
送来蒸窝窝头的老板娘插了句话,五十来岁已经爬满皱纹的脸上挤出笑容,她眼神不好看人的时候需要眯起眼睛,可提起元帅和夫人,那眼睛亮晶晶的,满满都是尊敬和感激:“我们家那口子,原先跟着元朝当兵的,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拿不回几个饷钱。”
“啊?元兵?”
几个男人大吃一惊。
这、这元兵的媳妇啊?
老板娘翻了个白眼:“人家元帅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再说了,当初元帅攻城,咱家那口子可是慧眼识英雄,第一个开城门的。”
“嚯,大兄弟英雄啊。”
“那可不?”老板娘提起这件事儿,倍感自豪:“他们被编入元帅军中,原先元庭欠他们的饷银,朱大帅开了收缴的库房,按照人头一一补上了。”
“你们看咱这铺子,就是那补回来的饷银,找“救济所”登记后买的。”老板娘觉得这事儿自己做的真不错:“咱们还补了什么医疗钱和保险钱,马夫人说了,交足一年的银钱,可以享受三年的免费看病拿药呢!!”
几个男人面面相觑,有人开口询问:“还、还有这等好事?”
老板娘连连点头:“有的,你们往救济所去询问,有专门负责登记的。”
几人坐不住了,结了酒水饭钱,迫不及待想回贫民棚子,找“急救所”问问。
临走前,为首的男人不经意感概道:“这小日子过得可比当兵好。”
正在收拾的老板娘敛去笑容,认真的告诉他:“虽然比当兵好,但咱家那口子说了,元帅对咱们掏心掏肺,咱们不能为了自己过上好日子,就贪生怕死。咱家有四个儿子,老大前几年在元兵里打没了,是一个子儿都没补过。剩下老大家孤儿寡母的,艰难度日。如今日子有了盼头,都过得不错,可这些都是元帅心善仁义才给的。”
“人家仁义,咱们不能欺负仁义,咱家那口子拿了饷银后,转头把老二和老三都送到军营里去了。他说了,咱们家留个根就行,死了是报答元帅恩情,元帅不亏亏待孤儿寡母。要是能活着,元帅说日后会给军户家属补贴,家中有牺牲的士兵,那叫烈士,是要刻在日后的纪念碑立在南京城里的!!!”
老板娘的身影消失在店铺里。
待在原地的汉子们沉默许久,长长叹了口气。
“老大……”
为首的汉子眼神复杂看了眼铺子:“走,找救济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