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名字
李大人拱手道:“大人放心。
秦宜宁的肚子大了,又是头一胎,富安府的官员也都关注不已。
齐大人的第一个孩子,可不能出岔子。
楚衡中扭头看向齐温玉,满是和蔼道:“齐大人,这些日子你就多在府里陪陪夫人,府衙的事情你别担心。”
李大人也附和着,“齐夫人年纪小,娘家又远,你啊,可得仔细点。”
二人都是有经验,一说起来,还真是条条有道的。
齐温玉颔首笑道:“多谢二位大人了。”
楚衡中摆摆手,“自从你来富安府,几乎就没歇过,这些都是应该的。”
李大人笑道:“可不是。”顿了顿,他又道:“前些日子送去京城中秋宴的甜瓜可是得了皇上的好生赞赏,如今到来的商贾已经在城里打听消息了。”
“齐大人,这些可都是你的功劳。”
齐温玉含笑道:“这些都是下官应该做的。”
“为官者本就该为百姓着想,下官既然身在此位,就得行该行之事。”
楚衡中闻言,感慨道:“若是我大乾官员都像齐大人一般想法,大乾何愁不富!”
李大人点头。
若是前任通判有这脑子,哪里会被砍头。
北地的棉花也到了采摘时期,各地到来的商贾都满眼盯在了这里。
有的小商贾来的晚,便雇着镖师到下面村子里,提前给定金,买下棉花。
北地百姓大都是军户,读书习字的也少之又少。
为了怕百姓吃亏,齐温玉建议知府楚衡中下令,让下面村子的合约必须亲自由里长过目,价格也不能低于官府规定的最低价格,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能让北地的百姓吃亏。
楚衡中闻言,自是双手赞同。
若是有发现商贾欺骗百姓者,直接将其逐出富安府,永久不得踏入此地。
所以在官府的干预下,北地收购棉花一事,格外祥和。
时间过的飞快,棉花很快采摘完,商贾们也急着回家,一时间,周家镖局众人忙得脚不着地。
好在有官府的帮忙,途中倒是没有出过什么意外。
棉花售出,百姓们手里都得了不少银钱。
那些商贾带来的货物也都卖了个好价钱,离开北地的时候,也都是咧着嘴离开的。
齐家,后院厢房里。
齐温玉坐在炕床上轻声读着话本,秦宜宁靠在旁侧悠闲的吃着果脯。
“官人,孩子的名字你想好了吗?”
齐温玉停止了阅读,抬头笑着看她,“当然想好了,我正要同你说这事了,男孩就叫长安,女孩就叫长乐,你觉得如何?”
秦宜宁一怔,随后颇为诧异,“这是官人你准备的名字?”
齐温玉点点头。
秦宜宁沉默了半晌,“听着好像是挺不错的。”
齐温玉笑了笑,抬手摸了摸她的头发,柔声笑道:“孩子的名字是父母赐予的美好祝福,我只希望咱们的孩子一辈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至于其他的,儿孙自有儿孙福。”
秦宜宁默了默,嘀咕着,“儿孙自有儿孙福?”
齐温玉点头,“男孩嘛,咱们做爹娘的把他养大就好了,教他读书,考科举,娶妻,等他成家了,咱们就不必操心了,所以他一生平安就好了。”
“至于女儿那就不同了,只要她一辈子快快乐乐,我就心满意足了。”
秦宜宁轻轻点头,“原来如此。”
见秦宜宁面色有些低沉,齐温玉颇为不解,赶忙问,“怎么了?”
“可是哪里不舒服?”
秦宜宁轻轻摇头,低下头道:“只是忽然想起自己的名字了。”
“也许我娘当初给我起名的时候,也是这般吧。”
宜宁,宜室宜家,温婉宁静。
这大约是对现在女子的最好祝福吧。
齐温玉怔了怔,随后将她搂的紧了紧。
“宜室宜家,温婉宁静,宜宁很好听。”齐温玉低声说着。
秦宜宁微微笑着。
“马上就是过年了,咱们今年终于不是两个人过年了。”
齐温玉抬头摸了摸她的肚子,“好孩子,听见你娘说的话了吗?”
“今年咱们一起过年,你可得听话。”
秦宜宁扑哧一笑,“若是不听话怎么办?”
齐温玉咳咳两声,说道:“不听话啊,那就罚他抄书。”
秦宜宁微微一诧,“抄书?”
不都是拎着棍子打的吗?她大哥小时候就是这样,入了富安府,赵大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
齐温玉点头,“不错。”
“那女儿呢?”秦宜宁好奇不已。
齐温玉笑了笑,“女儿啊,那自然得宠着,小姑娘哪有不听话的时候。”
秦宜宁,“”
“官人,你老实说,你当年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是不是这样管教你的?”
齐温玉不禁一笑,“夫人真是聪慧。”
见她满是好奇的样子,一甩之前低沉的气色,他继续说道:“我小时候,虽然读书好,可也是皮的很,你也知道,在村里嘛,哪个孩子不皮的很。”
“那时候啊,齐家村附近的鸟窝可就没有没被我祸害过的,还有村前的小池塘,一到夏天,就没消停过”
屋外,墨砚同春花几个下人守在外头,看着依偎在一起的夫妻二人,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欢喜不已,二人对视一眼,立刻别过了目光。
不远处厢房里,黄嬷嬷带着林芝收拾着屋子,给秦宜宁做产房。
“姑娘是头一胎,年纪也小,你们一定要仔细着。”黄嬷嬷吩咐着几个嬷嬷。
几个嬷嬷点头,“黄嬷嬷放心,我们一定仔细着。”
黄嬷嬷点头,又同林芝道:“那日的大夫,厨房那里我可 都交给你了。”
林芝点头,“奴婢知道了。”
黄嬷嬷满身甚慰,“林芝你是个稳妥的。”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到了十二月底。
北地的天气愈发寒冷起来。
下午时分,秦宜宁的肚子发动了。
齐家后院里,下人们守在外头,屋里,齐温玉眉头紧蹙,焦急的来回踱步,时不时的伸头看向侧屋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