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对付骑兵的办法2
对付匈奴骑兵的有效办法第二种,便是利用弓弩,宇文章在出征之时,带了不少连弩出来,其中还有几架重弩。
根据以往对付匈奴骑兵的经验来看,弓弩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给予匈奴骑兵非常重大伤害,不但能够扰乱他们的冲锋阵型,甚至还可以杀伤他们的人员。
但是弓弩毕竟有着巨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在骑兵冲击时速度极快。
从匈奴骑兵发起冲锋到匈奴骑兵到达自己面前的这点时间内,一般只能射出两轮到三轮的箭矢,撑死也就能射杀或者射伤前排的骑兵,后排的骑兵根本不受影响,而且如果匈奴人利用这一点儿,用前排的人当护盾的话,弓弩所发挥出的效用十分有限。
再来,如果匈奴人针对这一点儿,让前排骑兵放弃杀伤力,直接配备盾牌或者护甲的话,弓弩就完全没有用了。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演变出了多种应对方式:
第一种情况是利用连弩。
三国时期的蜀国面对着强大的魏国骑兵,蜀地因为地理位置和国力衰弱的原因,很难也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与之抗衡。
于是当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便发明了诸葛连弩,试图以此来抵挡魏军骑兵的冲锋。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发明了损益连弩,“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通过这样的连弩,来以步制骑,打击魏国骑兵。
第二种情况则是使用重弩。
重弩无论是冲击力还是穿透性都极强,不但可以一次性击穿多个敌人,甚至威力大到能够将正在冲锋中的战马也钉在地上。
这样恐怖的力量和穿透力能够给予敌人以心灵上的重大打击,让敌人闻之胆怯,见之丧胆,直接打击敌人的作战信心。
对付骑兵的有效方法第三种则是利用方阵。
“拒马阵”,是通过让士兵将长矛立起来来抵抗骑兵的做法。这种做法的精髓也是在于利用长矛降低骑兵的冲击力,然后捕杀骑兵。
只不过这种做法十分考验士兵的素质,拼的就是作战双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谁心理承受能力差,谁先崩溃谁就输了,因此这是一个拼命的方法,不到万不得已,宇文章实在不愿意采用这种办法。
而且这种办法需要步兵方阵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仓促应战,很容易就失败了。
宇文章想到自己那二十万没受过训练的奴隶军,还有乱七八糟的北巡防营守备军,以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府兵们……
宇文章长叹了一口气,算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宇文章在沙盘上写写画画,他虽然对自己一方的步兵方阵不抱什么太大的期望,但是准备还是要做的,这万一就出了奇效呢?
“拒马阵”很考验参战人员的心理,如何能够给他们一点信心,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如……把骑兵也编到步兵方阵里去……
想到这里,宇文章眼前一亮,对啊,他可以把骑兵也编进去。
虽说自己这边的骑兵数量不多,但其实也并不需要专门开出来一个骑兵方阵。
只要围绕在步兵方阵的两翼,在步兵方阵两侧布置好骑兵方阵,以两翼骑兵护卫中间的步兵方阵,这样不就好了吗?
这样一来,因为有两翼骑兵护卫中间的步兵,那么步兵方阵就不容易被匈奴人骑兵冲击的左右失顾,导致打不能打,跑不能跑,最终全军覆没了。
宇文章叫来了张留,把改良后的“拒马阵”跟他说了一下,张留作为西部驻军主帅,作战素质不是一般的强,他眼睛一亮,立刻就听懂了宇文章的意思,并且他还能从中引申出来了其他的方法。
张留立即动身亲自去训练奴隶军,以求能够在开战前好歹能拉出一个能看的过去的队伍。
另外因为出征时,宇文章就知道要对付匈奴的骑兵,所以他不但带了连弩和重弩,还带了不少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比如洒在地上专扎马蹄的铁蒺藜。
铁蒺藜早在战国之时便已经出现,在三国时期更是多次被用来对付骑兵。
铁蒺藜是三面有刺的铁铸造物,把它扔在地上,铁蒺藜永远有尖尖的一头向上。
可以用来戳烂马蹄,杀伤敌人。有的铁蒺藜上还会涂抹毒药,效果更佳。
只不过自己带来的铁蒺藜并没有太多,面对着至少二十万的匈奴骑兵来说实在有点不太够看。
虽然宇文章早知道要对付骑兵,为了有备无患才带的铁蒺藜,但他没料到一向如同一盘散沙的匈奴部落会真的结盟,居然拉出了三十万人的军队。
因此,这些铁蒺藜怎么用,如何用,什么时候用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另外还有拒马刺和绊马索等。
拒马刺可以设在城门口,绊马索也可以藏在街口巷道之中,至于陷马坑在哪里挖比较好呢?
挖在城门口的话,挖多少合适?太多的话会增加敌人的戒心,万一他们被吓住不进来了,岂不是要功亏一篑?
可要是太少的话,会不会显得太假,反而骗不过匈奴人?
宇文章皱着眉头思索着,树枝在沙盘上戳来戳去。
此时距离陛下被掳走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本以为匈奴人很快就会来叫阵,或者利用陛下做些什么,但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匈奴人还是没什么动静……
这不正常!如果匈奴人此刻已经在叫阵了,宇文章倒不会这么心神不宁,怕就怕这些匈奴人在憋什么大招。
啊……宇文章有些厌烦这种风雨欲来之前的恐怖宁静感……
他不由自主的望向北巡防营的方向,他有些担心,不知道陛下现在怎么样了……
当然了,宇文章也不只是为陛下担心,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着他的思绪……
除了担心陛下的个人安危之外,他还担心匈奴那边是不是又出了什么幺蛾子。
当然最担心的还是京中的那些柱国大人们眼界太低,不知道他们到底给了匈奴多少了不得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