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暗斗
建安二年六月。
这次讨袁之战,吕布、刘备齐头并进,连破袁术数万大军,前者巩固了在徐州的统治地位,虎步淮南,将势力从彭城延伸至广陵;后者的收获则是一个完整的沛国,提高了在豫州的声望。
陈登则是借助吕布的声望快速在广陵站稳了脚跟,而他的叔父陈瑀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由于其想趁乱图谋江东,被孙策所知,在讨袁之战中这两支本该是盟友的队伍互相攻打了起来,最后是孙策取得了胜利。
当然,这一场大战看似是吕布获利最多,但随着蝗灾的到来,各方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战事,豫州刘备由于治蝗的力度、成效最大,名声也日益显著。
同在豫州的曹操虽然震惊吕布与刘备的实力,只可惜他现在也没有时间干预东方的局势了。
“兖州等郡也有蝗虫了。”曹操带领任峻、郭嘉等人在城外查看屯田以及蝗虫肆虐的情况,但结果并不怎么好,望着密密麻麻的蝗虫几乎遮天蔽日,再这样下去,整个颍川的草木都要被啃食光了:“今年还想着能看到屯田的成效,却没料到闹上了这一灾……”
负责屯田的典农中郎将任峻无奈的摇头说道:“这次蝗灾不单是兖州、豫州,连徐州与淮南等地都有蝗虫踪迹,听说淮南那边更为严重,百姓无粮,竟以蝗虫、干椹为食。去年屯的田,已趁着蝗灾尚未成势就已割取,虽然不多,但也聊胜于无,要想仓廪丰足,恐怕还得看明年的夏收。”
郭嘉嫌弃的挥动袖袍打掉蹦跶到身上来的蝗虫,叹道:“蝗灾着实骇人,如今都说它是天降灾异,意有所指,朝中有人还想说动天子下诏呢。”
“降诏于谁?”曹操侧目看了他一眼,挥袖帮他拍去一侧的虫子:“是要循例归罪于司空,还是要归罪于我本人?”
一切都只是攻讦的借口而已。
这么多人没想着如何去治蝗,反倒一心想着如何治人,朝廷还是跟以前一样没什么变化。
曹操冷笑一声。
郭嘉摇头,不以为然的说道:“如今明公手握大权,在朝中地位稳固,又岂是那些宵小所能撼动的?”
眼下曹操已经完全掌握朝政,既有司徒赵温做盟友,又有侍中守尚书令荀彧执掌尚书台,常与谏议大夫曹洪等人出入宫廷、监视天子,整个许县、颍川都是他的人,朝廷势弱,除了董承、伏完这几个人,谁又能奈他何?
任峻苦笑道:“朝中有这个风声并非一朝一夕,蝗灾只是一个因由,早在宛城……”
话说到一半,他忽然截住了,自从曹操在宛城大败归来后,举止失常,情绪阴晴不定,众人都以为是爱将爱子死于张绣的缘故。任峻不想因此提及曹操心中的隐痛,同时也是想起了英年早逝的曹昂,他是曹操的妹婿,算是看着曹昂长大的,当初出征宛城,所有人都以为会不费吹灰之力,谁知竟是这样的结果。
曹操脸色微变,但很快镇定下来,宛城战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动摇了他在朝中的声望与地位,但好在他实力犹存,朝廷众人一时也拿他没有办法。随后袁术自立,极大的转移了焦点,曹操也借机运用权力调动各地诸侯讨伐,依旧将中枢抓在手里。
只是这样的运气不会再有第二次,随着吕布、刘备等人连连得胜、声望大涨,曹操这边若是再无拿得出手的战绩或功劳,恐怕也压服不了朝堂众人。
“今年秋后,我将再征张绣,一雪前耻。”曹操下定了决心,吕布等人的胜利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与压力,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何不先征汝南?”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轻声说道,作为一个合格的谋士,他不会直接反对主公的意见,而是会婉转的提出一个最优解:“自袁术署任的太守孙香死后,继任的桥蕤只粗通军事,不善民务,短短时日,郡内民不聊生,上下失序。袁术谋逆后,经与刘备一战,人心更是涣散,正是发兵的大好时机,明公若是出兵,可一战而下。”
他还有一句言外之意,就是此刻拿下汝南,可以极大程度上挤占刘备的战略空间,将刘备的势力压缩到沛国、梁国两地,不使其继续做大。
曹操略有明悟,如今他已经通过投诚的李通占据了半个汝南,桥蕤手下又是新败之军,要夺下另外半个汝南也不是难事,他正要点头,却见任峻发起了愁。
“不论如何,都应先渡过此次蝗灾再说。”任峻叹道:“若是不尽快应对,今年的夏收必会影响到我军粮草,军需不足,遑论出兵?”
曹操一脸黯然,刚刚的踌躇满志此时也冷静几分,蝗灾发生后,他也曾督率兖州、颍川等地官吏想尽一切办法抢收粮食,防止蝗虫蔓延,但收效甚微,今年农作物歉收乃至绝收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了!
郭嘉看气氛凝重,马上说道:“听闻刘备在梁国、沛国等地治蝗甚有成效,士民军官齐心,豫州各地都在效仿,我等也不妨派人去请教。”
这刘备父子还真是能成大事的,居然能利用蝗灾迅速凝聚人心、提振声望,倘若真任由其发展下去,日后必成劲敌。
任峻也一直关注着各地蝗灾,此时接口说道:“无非是鼓动百姓捕蝗杀蝗,以粮草换取蝗虫等等,法子都很简单,学起来做起来也很容易。”
“以粮草换取蝗虫?”曹操微微惊讶,旋即想到了什么,冷笑道:“他刘备入豫州才短短一年,哪有这么多粮草?定然是从陈国措置的,这个骆俊,嘿……”
“刘备到底是豫州牧,从陈国措置粮草不单是为了赈济梁国、沛国,其声称是要‘统筹调剂’给整个豫州各郡呢。”郭嘉轻笑一声,随口道:“也不知这四个字是怎么想出来的,倒还值得琢磨一番。”
“反正仁义爱民的声名他是占了,能不能赈济到却是另说。”任峻不高兴的说道。
以豫州牧的名义,在共抗蝗灾的背景下调动州中资源是件名正言顺的事情,郡县官吏谁敢置之不理、落下不义之名?可一旦接受了刘备的资源调配,无疑就是接受了刘备这个州牧的治理。
这样一来,刘备对豫州的影响力就更大了,假以时日,甚至不用动兵就能取得对豫州的统治权。
“上兵伐谋,古人诚不欺我啊。”曹操叹息一声,语气里是深深地忌惮,刘备行使的是他州牧的正当权力与大义,他又该怎么制止呢?既无法制止,就只能用更高的权力与大义来覆盖:“刘备能向陈国调粮食,我难道就不能么?这骆俊想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那好,我就给他这个机会。”
任峻还没反应过来,郭嘉先是嬉笑道:“明公说的是,朝廷诏书既下,看他骆俊是先以谁的命令是从。”
这是一场曹操与刘备之间关于政治影响力的较量,将决定豫州今后是谁说了算。
一场蝗灾打断了这次的讨袁之战,中原各方诸侯都不得不把目标对准蝗虫这个公敌。
刘备,曹操本就是极有魄力的人,只要肯下决心,这个加强基层控制力与执行力、影响力的机会他们可不会错过,纷纷推出各种措施来鼓励灭蝗。虽然不能将数以亿计的蝗虫彻底消灭,但好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挽救了不少损失。
进入六月后,江淮的梅雨如期而至,连绵几场阴雨过后,蝗虫不知是寿命已至还是被雨水淹死,再也没有成片出现了。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唯有刘登知道这事还没完,他又建议刘备组织百姓,把蝗虫繁殖后埋在地下的虫卵全部挖出来,要从根源上消灭虫灾。
刘备等人虽然还是不能理解蝗虫是虫卵所生而更相信是鱼所化,但既然刘登坚持如此,众人也不好拦阻,只得任由他施为。
因为刘备当前有更重要的事做,那就是陈国方面,他正与曹操在暗地里较劲,在蝗灾前后他们都在找陈国索要粮食。
彼此虽然都因为同盟的关系没有正面冲突,但受伤害的只有陈相骆俊,挤在两方势力之间,谁也不敢得罪,只能两边讨好,家底都几乎要被掏空了。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袁术又厚着脸皮派人来索要粮草,原来是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府库粮草无多,所以垂涎陈国的富庶,想像以前一样来威胁勒索。
看到袁术这么理直气壮的样子,正烦得不行的骆俊简直要被气笑了,仗着有曹操、刘备撑腰,他腰杆一硬,毫不犹豫把袁术的使者赶走了。
袁术深感奇耻大辱,被曹操、吕布这些人揍就算了,你骆俊算什么东西,当初还仰人鼻息,现在就敢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气愤之下,又迫于治下严重的粮食危机,袁术见阳的不成就准备来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