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看好
“我记得阳翟辛毗、赵俨,许昌陈群,定陵杜袭,其贤才为人并称,如今辛毗已去往河北,陈群也早已被你父所征辟,你又是陈元方的学生……而赵俨、杜袭等人似乎是避难荆州,待我予你书信,你托人转递,他们看在我的薄面上,说不得会出仕于刘使君麾下。”
韩融说到这里,又开始盘点着自己认识的人才,同时似乎也在有意炫耀自己的人脉圈和关系网,虽然嘴上说是薄面,但谁还会不给他这个海内名士面子?
“还有荀公达,既然益州道路不同,何妨回归乡里?”韩融嘟囔着,尽可能的想把颍川人都提拔、举荐出来,倘若真能辅佐刘备成就大事,以后颍川士人的地位将不亚于南阳士人之于光武皇帝:“钟氏、荀氏、韩氏、郭氏……诶,郭氏好像也有几个人物……”
“韩公是说郭公则么?他如今也是在河北袁将军麾下任事。”钟繇开口提醒道:“还有尚书郭溥,不过他现在可无心地方。”
韩融愣了一下,点头说道:“是么?对,朝廷还在安邑时,郭图就奉袁绍之命来朝觐过。郭溥他……也罢。”
这一打岔,竟是连要想起什么也忘了。
刘登有心想问郭嘉,但恍惚记得对方是很早就追随了曹操,于是也不多言,韩融给他介绍的这些人已经足够用了,有了豫州士人的支持,刘备要是还不能在豫州打开局面,那他就不是刘备了。
“家父何其幸甚,能得韩公、钟公不吝支持,以豫州士民托付?”刘登挤了挤眼睛,露出两点泪花:“小子不才,也当助我家父、助朝廷早日克定祸乱,中兴汉室,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我知道你父子仁义,不然也不会倾力托付。”韩融叹了口气,他饱读经史,知道历代兴废,当今天子在他眼中虽然聪颖,但气魄不足,非中兴之主,若是汉祚未绝,能再出一个光武皇帝那样的人物的话,那他又何妨效河北迎光武一般,以豫州迎刘备呢?
“好了,话就说到这吧,今后多得是时候共事、叙话。”钟繇轻声说道,虽然他还是没有作什么明确的表示,但松动的语气和缓和的态度已渐渐证明他开始将刘登当做自己人了:“如今尊家君还只是安东将军、豫州刺史,没有开府,只能征辟士人为州官,若还想招致更多大才,至少得要有州牧的身份。这几日宫室即将建成后,我会向天子陈说。”
刘登感激的拱手谢过。
钟繇今日的情绪并不高,他静静地看了会刘登,又听到哀乐后往草堂处看去。
“我等今日来是为了拜祭杨公挺,想当年李傕胁天子归其军营,我与杨公挺一同合谋,诱反李傕部将宋晔、杨昂等人,李傕自那次后便势力孤弱,帝驾这才返程东归。”钟繇十分感慨的说道,没想到东归过后,苦尽甘来,他却失去了一个故人、挚友:“你若是祭拜完了,就自行离去吧,我还要在草堂里坐一会。”
刘登心说难怪钟繇兴致缺缺的样子,没想到还和杨琦、和杨氏有这样的渊源。
他当即拱手说道:“钟公请节哀,刚才周公离去前也感慨万千,说杨侍中耿介忠直,必会如其祖一般招致大鸟。”
听到这个典故,钟繇眼中泪花一闪,挥了挥手,向韩融道了歉后,便径自往草堂走去。
韩融仍留在原地,他对刘登还有话要说:“钟元常精微听察,实乃性情中人,他此前听信荀文若之言,又通过王必、刘邈等使臣得知曹操事迹,颇为敬佩,以为安天下者当此人。那时你父还在平原国,他无从知晓、何以比对?后来对你有所疏离,不愿亲近,也是这个缘故,如今话都已说开了,他也愿与我支持你父,以前的事,就不用再挂念了。”
刘登知道能说服钟繇最大的功劳还是韩融,不然光靠他那几下子,要想说服一个名士的支持可不容易。
在他准备再度感谢韩融时,对方却及时拦住了他,像是看出了刘登内心所想:“其实能说通他,也有你的缘故。”
“我?”刘登不可思议,他想起那天在帐外,钟繇突然找他聊的一些话,那时他就隐约猜到钟繇对自己感兴趣、也猜想到可能是韩融背后之功,难道是那些话打动了对方?
“钟繇前两天找过杨奉麾下的徐晃,他想说服徐晃归顺。”韩融轻易的抖搂出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本以为自己作为颍川名士、当朝侍中,怎么也会比你强,在徐晃拒绝过朝廷一次后,自己出面,定能将徐晃说服归来、将其推荐给朝廷或是曹操,可是他却没有做到。”
刘登更是震惊了,徐晃什么时候悄咪咪接触了钟繇?难道历史上徐晃投靠曹操,中间是有钟繇的牵线?可徐晃为什么没有同意呢?
“徐晃说,与朝廷、曹操比起来,他更看好的人是你。”韩融盯着刘登的眼睛,认真的说道,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是你,而不是你父。你虽然年纪小,但徐晃相信你有改变天下的志向和能力,所以他选择了你,而钟元常如今也是一样,他选的人也是你。”
刘登想不到自己还能有这么大魅力,不就是运筹帷幄,给朝廷出了几个主意嘛,怎么这么看好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呵呵,我虽没见过你父亲,但若真是子类其父,他早几年就该闯出名声来了,何必一直居于公孙瓒之下呢?”原来韩融看得很清楚,他也不是傻子,将宝全压在只有一个小沛、才从徐州丢盔卸甲回来的刘备身上,原来他看上的也是刘登:“你且好自为之,杨太尉、周卫尉都看好你,可不要让他们失望。”
刘登深深的向韩融行了一礼,他也算是知道周忠离开前为何要他寻‘友’了,原来豫州人才是他最需要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