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62章 惊语

第62章 惊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次日一早,刘登便拿着长戟,进“宫”给天子看门。

    天子早上的心情还不错,他慢悠悠的在厅堂用膳,还有闲心四处打量着庭院内的景色,口中说道:“裴氏的院子倒是清雅正派,家仆恭顺,也算是诗礼传家了。”

    话一说完,身边的侍中们也都附和了几句,对提供住宅和饮食的裴茂夸赞有加。

    天子身边的侍中们都是些半大老头,每天说话也无趣,时不时地还喜欢教育人,天子虽然尊敬但不喜欢。这时他一眼看到站在廊下、眼睛却灵动的四处张望的刘登,眼前一亮,嘴边勾起一抹笑,说道:“刘升之。”

    刘登转身行礼道:“臣在。”

    “你用膳没有?”天子关心起了这个。

    刘登愣了一下,答说:“臣今早来得急,还没有用饭。”

    天子感于对方的诚恳,也有心施恩,说道:“过来坐下。”他吩咐起身边的一名年轻宦官:“穆顺,再去拿一份膳食过来。”

    那名叫穆顺的黄门唯唯一声,很快就端了一份膳食过来。

    刘登也不推辞,他现在肚里空的厉害,一想到待会就要在路上伴随天子起行,直到午后才有饭吃就犯愁,现在天子请客,他一点忸怩都没有,直接进去在末尾坐了下来。

    朝廷现在也不讲什么细节,侍中杨琦等人也都没说他。

    河东与关中等地连年旱蝗,百姓流离 ,田地没有产出,即便是豪强之家也过得艰难。天子口中所谓的膳食,也不过是一碗黍饭、一碗菜汤以及几颗青枣而已。

    刘登并不嫌弃,谢过之后,拿起碗便吃了起来。

    天子看着刘登吃的起劲,本来稍吃了几口便有些饱的他,忍不住又盛了一碗饭。

    吃完过后,天子在心里想了想,有件事他其实一直很想找个人商量,可是身边并没有一个能为他拿主意、值得信赖的人。眼前这刘登原本是局外人,与朝廷的人没有太多干系,这几日又表现得格外聪明勇毅,天子静静地看着刘登用饭,心里也有了决定。

    “你们先下去吧,要起行时,再来拜见。”天子对杨琦等人吩咐道。

    杨琦等人应诺奉命,纷纷起身准备出去,唯独钟繇在离去时,意味深长的偷看了刘登一眼。

    “吃完了么?”在众人走后,端端正正坐在榻上的天子忽然往后靠去,笑着看向刘登:“吃完了,我们就好好说些话,难得只有你我二人,就不用拘束了。”

    刘登笑了笑,旋即敛容坐好:“陛下垂询,臣但有所知,无不尽言。”

    “我只想问。”天子轻轻一笑,说道:“对于当下的时局,你是如何看的?朝廷东迁之后,接下来又该如何?”

    这是两个大问题。

    刘登需考虑到要说到何种程度,才能既显得诚意回复、又不与朝廷诸公的方略相悖,当然,能不答就不答,他是来劝动朝廷回雒阳的,并不是来当谋士的:“臣不过一殿前执戟郎中,朝廷庙算,又怎敢置喙?唯恐干扰圣听,还是不说为好。”

    “你刚才还说‘无不尽言’,怎么又‘不说为好’了?”天子奇道,他此时表现出合格的上位者风范,用温和而带有威严的嗓音说:“你只管说便是,并非是由你做决断。”

    刘登无奈,知道这关敷衍不过去,只好说道:“臣以为,朝廷回到雒阳以后,并非可以高枕无忧,而是任重道远。从朝廷迁都长安至今,天下失序已有六年,关东州郡各自攻战,竞相表奏,滥授名爵。如今朝廷回归雒阳,欲重整纲纪,可天下人有多少还愿意回到从前,恐怕还是少数。今日之势,如平王东迁,或为乱世之始。”

    从没有人对天子说过这些,几乎所有人都畅想着回到朝廷后,会水到渠成的恢复到往日的气象。虽然也不乏明眼人知道前提是得结好、笼络地方上的那些实权派,承认他们既有的地位,但真要说这是一场王莽时的乱世,却是没有人敢承认。

    “朝廷如今没有一支信得过的重兵,如何震慑不服?河南一带残破,无有产出,只能仰赖四方贡献,可四方州郡已经坐大,谁还会如以往般竭诚奉公?”刘登认为自己说的够直白了,当然天子听不听得进去倒是两说,即便要有所作为,以对方的能力和当下的局势,也做不了什么。

    “诶……”天子叹了口气,面上乐观的笑容渐渐消去了:“司徒杨公他们其实也都知道,这几年,朝廷也没有少做努力,从太傅他们东出宣慰,各自封拜开始,一直到最近,袁将军遣使者来,司空张公也劝谏我不要计较他曾筹议拥立幽州牧刘公为帝的事……这都是为了笼络关东诸侯,为了朝廷在回雒阳后,能够站稳脚跟。”

    “臣听说过民间有句话,叫‘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手上没有让人忌惮的实力,再怎么放低姿态,也难济于事。”刘登谨慎的说道:“正所谓‘敬畏’二字,臣以为,得先有‘畏’,然后才有‘敬’。”

    天子点点头,追问道:“那以你之见,朝廷应当怎么做呢?要说兵马,李乐、杨奉等人虽然争权,但也都心向朝廷,是否可以作为倚仗呢?”

    “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对诏书有时都阳奉阴违,陛下岂能将朝廷寄托在他们身上?”刘登摇头道。

    天子也知道自己不能靠这些人,可他身边实在无人可用,他将目光看向了刘登,道:“那你说该如何?”

    “臣以为……”刘登忽然住了口,他后知后觉的发现,居其位谋其事,自己好像不该说这么多话。

    天子以为对方在担心犯忌讳,连忙催促道:“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我恕你无罪!”见刘登低下头,他又说道:“你也是我刘氏宗亲,正值汉室兴衰之际,怎能无动于衷?”

    刘登心里默叹一声,这几天他着实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献帝,聪敏有胆魄,宽仁有主见,不是亡国之君,却身处亡国之世。看到对方满心念念的想做个合格的皇帝,让世道变好,又态度诚挚的向他发问,刘登踌躇了一会,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臣以为,朝廷就不该去雒阳。”

    “你说什么?”天子没想到刘登会说出这样耸人听闻的话,这要是被朝廷的公卿知道了,说不定会指着刘登的鼻子骂。

    就连天子也接受不了,他从小就在雒阳长大,雒阳是天下之都的观念深入人心,社稷宗庙也都在雒阳,朝廷回雒阳,就如同紫微星入命宫,是主天下大吉、诸邪辟易的事情。

    可才来朝廷没几天的刘登却对他说,不该去雒阳。

    “臣先前已说过,河南贫瘠,难以养民、更难养兵。”反正朝廷也不可能改弦更张,放弃东迁的策略,刘登索性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倒不如以河东为基,整军安民,休养生息。期年之后举兵反攻关中,殄灭李傕、郭汜等贼寇。然后再效太祖高皇帝故事,定巴蜀、收陇右、据太行,届时朝廷势强,关东诸侯必俯首来朝,不敢有违。长安也是旧都,也是宗庙所在,朝廷何必一定要去雒阳呢?”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朝廷有一套行政高效的官员队伍、以及可靠军队的基础之上。

    若是换位处之,刘登在天子的位置上,绝对不会就这样跑到雒阳送人当傀儡,而是拉拢一切可拉拢的力量,趁李傕等人不备、扭头打回关中去,关中虽然同样残破,但至少远离中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经营。

    这时候的李傕、郭汜经过数次内斗、饥荒,早已没了当初的气焰,只要方法得当、出其不意,打回关中并不算难事。

    可是刘登不是天子,天子也不是刘登,他只是一个与刘登同龄,比其他同辈人聪明些的少年天子罢了。

    他没有那么大的气魄和决断来挽天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