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36章 绝不走空

第36章 绝不走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郭贡是朝廷指派的、根正苗红的豫州刺史,又与袁术合作,在吕布夺取兖州,偷袭曹操的时候,曾带兵数万人进攻鄄城,最后被荀彧劝走。

    最后郭贡退回豫州时兵马散尽,不知所终。

    刘登将这个人提出来,就是说要讨论谁对豫州人不负责任,郭贡这个正牌刺史不思安定州中百姓,反而跑去掺和别人的内乱,才是真的不负责任。

    刘备虽然不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刺史,严格的说并没有对豫州人的治理责任,但他还是尽可能的做到了该做的,为什么还要有人苛责呢?

    许褚一时无言以对。

    有些时候,不管是非,刘登必然要对刘备洗白或是美化,因为他是刘备的儿子,与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备的名声也会影响到他的名声。

    “现如今天下纷乱,豫州贼寇日益繁多,尔等身为一地豪强,说得好听是保境安民,说不好听,就是不思奋力进取,安定天下。”刘登毫不客气的说道:“大汉四百年尊儒养士,如今竟无人挺身而出么!”

    “你!”许褚拍案而起,那厚厚的桌案竟然被他一掌拍断,随着他一声断喝,数十名衣着短褐的剑客持剑从各处跑了出来:“天下大乱,是刘氏失德,宦官为祸,我虽自认有几分勇力,但也不足以平定乱世,能保全这一方乡土足矣!”

    刘登心里头猛跳不止,看到面色苍白的孙乾,他朝对方投以镇定的眼神,然后从容不迫的站了起来。

    他环顾了一眼四周将他们围起来的剑客们,这些游侠剑客有的志在四方、有的单纯的意气用事,都是极容易被言语挑动、以武犯禁的人群。

    想到这里,刘登慷慨激昂的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一人之力不成,也可众人合力,当年光武皇帝起兵,身旁有南阳义士相助,最后中兴大汉,不正是这个道理?若是足下志不在此,而只在这数里之地,那就当我刚才失言了吧!”

    剑客们听到这番话,神情激动,手中的剑都不知道该不该拔出来了。

    他们托庇于许褚,一方面是想借许褚在汝淮的威势在乱世求得一身安宁,另一方面也是想在许褚的带领下建功立业。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这不正是他们心里的真实写照吗?真让他们寂寂无名,终此一生,谁又愿意呢?

    许定仍旧坐着,看到这些剑客自作主张的跑了出来,大为不满:“都出来做什么?我等正在接待贵客,尔等太失礼了,还不退下!”

    众剑客站着没有动,许褚冷喝了一声:“退下!”

    所有人大松一口气,若是真要他们对眼前这位慷慨豪气、一句话引起共鸣的少年动手,他们还真不一定敢,好在得了令,众人立即一哄而散。

    “好、好。”许褚缓缓坐了回去,抚掌说道:“竟未料到刘豫州之子,如此少年豪气,在众多剑客之围,也面不改色。”

    刘登心说吓死小爷了,好在他脸皮够厚,装逼技能点满,这才能继续保持住气度:“许君虎威,也是让人心颤啊。”

    “哈哈哈。”许褚大笑了几声,他刚才已经听出了刘登的招徕之意,故意问道:“还未曾问,公子今日来此,是有何要事相商?”

    对啊,这两拨人自打一进来,一言不合就怼起来了,连对方是来干嘛的都没问清楚,许定心里懊恼不已,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好东道主的责任,忙说道:“可是朝觐天子途中遇到了麻烦?若是遇见贼寇,我兄弟二人大可以代为出面,保证公子一行平安。”

    “以我麾下二百精兵,身边勇士徐盛在,寻常贼寇,我尚且不放在眼里。”刘登继续装着,笑话,豫州刺史的儿子出行还需要特意求你一个地方土豪保护吗?你就不会自己主动点?

    孙乾见局势有所缓和,好不容易缓过了神来,连忙接话说道:“实不相瞒,我家使君部下将领有一子生来虚弱多病,求遍名医未曾根治,听闻谯县有一名医唤作华佗,所以特意接道来寻。又知许氏在谯县势大,人脉广众,便想请二位代为探听。”

    “华佗……”许定接口说道,他现在已经打算自己来主导这场会话,不然又会搞得剑拔弩张,也不知道他这弟弟今日怎么这么大的敌意?“我确实听过此人的姓名,不过他医术有成以后,很早就往徐州、淮南一带去了。这几年豫州地方不靖,想必他也不会回来,你们若是急于找寻,我可以请门下游侠在江湖上多多留心。”

    游侠、剑客在汉代社会其实就是一种不安定因素,甚至是涉黑团伙,他们行事全凭心中自认的公义,血亲复仇比比皆是,又很团结、很讲义气,历代朝廷屡禁不止。

    刘登的便宜老爹刘备,年轻时就是在道上混的,刚开始起兵时也招募了不少江湖豪侠,就连关羽也是在河东杀了人,作为亡命徒千里迢迢跑来投奔刘备,可见刘备以前在道上的名气。

    许定兄弟在道上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招募豪侠,以勇义闻名于当地,借由他们的人脉,想要在徐州、豫州找一个人,虽然世道很乱,但也是不难做到的。

    “既如此,便多谢许君了!许君慷慨大义,他日必告知家府,今年的茂才,舍许君其谁?”刘登从这两兄弟的态度里似乎看出了什么,单独向许定拱手称谢。

    茂才,是士人们进入仕途的最高起点,它与孝廉不同,孝廉是郡举,茂才是州举,每年只有一个名额,授予的起家官职也有高有低,所以茂才比孝廉更加珍贵难得。

    如今刘登张口就打算让其父举荐许定为茂才,许定顿时就激动了起来,这可是士人才有的待遇啊!

    他一个没熟读过经书的普通豪强,何德何能,可以直接迈过孝廉,变成豫州当年唯一的茂才!

    哪里是祖坟冒烟,简直是着火了。

    虽然举荐茂才之后,刘备就成了他的举主、征君,二者会形成一种君臣关系,但许定既然接受了举荐,自然是选择了要为刘备效力。

    许定正要应下,一旁的许褚却突然说道:“承蒙好意,只是刘使君这刺史之位,依公子刚才所言,到底还是私相授受,当不得真!若是公子此行去往雒阳,求来了正式诏令,异日再举茂才不迟!”

    刘登看到这里,心里顿时有了底,直接开门见山:“如今天下纷乱,亟待能臣匡扶社稷,家父不才,亦有此心志。二位俱是一时豪杰,何不投奔小沛,助家父戡平战乱,立不世之功呢?”

    “原来你所指的‘不世之功’,就是这个。”许褚沉声说道。

    “那是自然。”刘登点头道,先用事实造成心理焦虑,再树立救世主的形象,然后给人一种非其不可的印象,把建不世之功与跟随他老爹挂钩。

    像是许定这样的人一下就能忽悠过来,反倒是许褚心思缜密,迟迟不肯松口。

    “我等宗族父老皆在此地,倘若离去,贼寇来袭,又当如何?”跟许褚不同,许定已经开始考虑安置的事情了。

    刘登立即说道:“这不难办,小沛如今正在开垦田地,募民耕种,许君可迁民至小沛安居。”

    “确实是个办法,但我家中无有长辈,一应事务都是由我兄弟二人共同商议,倾全族之力投奔一事,关乎重大,还得从长计议才行。”许褚见兄长意动,忙伸手止住,接口转移话题道:“我倒想问一问公子,如今刘使君才从徐州大败而归,麾下兵不满万,仅守小沛一城,他日如何,实在难料。既然要建‘不世之功’,淮南袁术、兖州曹公,不是更好的人选么?”

    “袁术残暴不仁,纠集贼寇,祸乱地方,若是要投,尔等不早就投奔了?”刘登轻声说道,听许褚这话就没有想跟他混的意思,更察觉到对方防护还抱有一丝敌意与抗拒,似乎刻意要保持距离:“至于兖州曹……”

    刘登猛然醒悟,对方刚刚话里怎么说的?提起袁术就直呼其名,提起曹操就叫‘曹公’?

    这时孙乾最先反应过来,向刘登使来一个眼神,用口型对他说了两个字。

    乡人。

    曹操就是谯县人!

    他本以为是许褚作为当地颇有实力的豪强,瞧不起刘备现在的实力,所以百般挑刺。

    没想到对方居然和曹操还有这么一层同乡的关系。

    难道现在许褚就和曹操接上线了?

    许褚见他猜到了,也不说破,只是轻轻一笑:“天色已晚,公子等人暂且在寒舍留宿一夜,朝觐天子不可怠慢,我等也不便久留,明日一早便起行吧!”

    入夜之后,刘登与孙乾被安置在一处小院之中。

    许褚并没有派人软禁他们,反而是让出了一块地方供给他们这两百多人扎营居住,在他看来,只要刘登一行待在这坞堡里,就一定逃不出墙外。

    这是许褚的自信!

    “怎么办,怎么办……”孙乾急的走来走去,坐也坐不住:“没想到许褚既然与兖州牧早有联系,万一他强留我等,不使我们朝见天子怎么办?”

    “不是说了明早就让我等起行么?他现在还不是曹操的人,还不足以现在就替人办脏事,更别说强留我等了。”刘登气定神闲的坐在榻上。

    充其量许褚会将他们绕行豫州朝见天子的事情告诉曹操,曹操那边也一定会猜到自己沿途的打算,不过这些都是瞒不了多久的事,提前让人知道了虽然不好,但也没什么大的损害。

    孙乾站在原地,仍有些不放心:“可是……我看他今日神情,似乎并不看好使君。”

    “人生百态,天下豪杰不尽相同,或许他更喜欢辅佐枭雄一般的人物。”刘登身体往后靠在凭几上,语气淡淡的说道。

    “诶,同乡,同乡!”孙乾两手甩在背后,顿足叹道:“在来之前我就该想到的!世人重乡谊,他与兖州牧都是谯县人,岂有不投奔他的道理?诶!”

    刘登看着对方焦急懊恼的样子,张口劝道:“话不用说的太满,我看他那兄长许定,论武勇并不逊于他,说不动许褚,或许能够说动许定。”

    “这怎么可能?”孙乾看到刘登淡然平静的样子,一时也急不下去,转身坐回了位置上:“人家是两兄弟,自然是共进退、同荣辱,岂有各侍其主的?”

    这有什么不可能的?诸葛亮兄弟不仅各侍其主,他们家‘龙虎狗’还各侍一国呢。

    话说现在诸葛亮在哪?他好像是琅邪人吧?不知道现在逃难去荆州了没有。

    刘登发散思维,在那里胡思乱想着派人半道上把诸葛亮一家截住的可能性。

    正好巡完营的徐盛回来了,刘登记得对方也是琅邪人,立即来了精神:“阿兄,你从琅邪过来的时候,可曾听说过诸葛氏南迁的消息?”

    “琅邪诸葛氏?”徐盛有点印象,点头说道:“这是我们琅邪有名的望族。我在路过阳都时,的确听人说起过,因为连年战乱,家世衰弱,其中大宗嫡室长辈近乎无存,由其弟诸葛玄带兄长的子女南下去了,据说他是袁术的故吏,好像还和荆州牧有关系。”

    刘登当然记得诸葛玄后来被任命为豫章太守,他关键是想问什么时候走的。

    “好像是去年、亦或是前年。”徐盛有些不记得了,他当时自己都过得朝不保夕,哪有时间刻意去打听这些闲事。

    刘登有些失望,原来人家早走了,现在不知道诸葛玄死没死,要是死了的话,派人去荆州接人可以么?

    不过一想到诸葛亮现在也才十四五岁,要来了也不一定能起到多大帮助。何况诸葛亮正是在司马徽、庞德公身边读书学习的关键时候,贸然去打扰他,耽误对方进步了怎么办?

    “不过我好像听说,诸葛家的长男还留在家中处理家事,侍奉后母,并没有跟着一起去。”徐盛见刘登似乎很重视诸葛氏,搜肠刮肚的想了一番,总算又想到了一点信息:“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琅邪。”

    这一出峰回路转,再度让刘登支棱了起来。

    诸葛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