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远东新列强 > 第42章 改编

第42章 改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而王哲这边已经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先走了十多天的水路,经过船帮的手回了重庆府,途间还遇见了湖匪拦路,好在王哲期间还教会了带来的士兵其中几人使用马克沁机枪。

    管你来多少只船,把机枪往船头一架,对着附近的湖匪就是一阵突突,看着如流水般落下的弹壳,还冒着没散去的硝烟,那些贼船顿时就作鸟兽散了,愣是还落下了几十条人命。

    诶!新买的家伙就是好使,所以贵是有贵的道理的!真这年头好枪就是安身立命的资本。

    后来他们继续赶路,雇了些拉车的,就沿着嘉陵江沿岸,过合川与遂宁,遇上了王家前来接应的人,接着走南充至阆中的官道,经过几天的路途,其间遭遇了给伙山匪,才将这批军火运回了阆中城。

    此时已经是十月初了,赵封虎和刘子汶二人早已收到了第一批从广州运来的高卢军火,完成了第一层次的装备。

    此刻早已得到消息带着人手在军营门口,远远就望见百来人围着几大马车的帆布货物就朝他们这边赶来。

    看着王哲掀开盖着货物的帆布,瞧着那里用麻绳绑着的绿漆木箱子,用刺刀撬开里面就是整整齐齐的五支毛瑟,底下还压着刺刀和快捷弹夹。

    刘子汶这种本就是军伍出身的世袭兵家,自然是忍不住的把玩了一番,瞧着那崭新的枪栓和更加精准的标尺,止不住的赞叹着。

    而赵封虎则是瞧上了后面拖着的大家伙,支支吾吾的指着那些东西,看着王哲问道:“少。。少爷!这些不会是炮吧?”

    得到了王哲的肯定回答后,赵封虎几乎开心的手舞足蹈,立马冲上去,掀开帆布摸着那光滑的炮管,嘴里还流着哈喇子,就只是往那上面蹭。

    这赵封虎大家也知道,之前是走南闯北,混迹江湖的货,干过很多行当,其中最让她骄傲的就是干过淮军周盛波手下盛字营,克虏伯炮队的哨官。

    经历过华夏与高卢的西南部战争,在镇南关大捷与基隆大捷中还砍杀过好几个高卢人,算是上过好几次战场的老兵了!

    后来好像是甲午年在李朝半岛随军溃败,又在辽东陆战时丢失旅顺,最后回国时本营已十存一二,无奈被裁员,后来再干漕帮挑夫时救过他二叔的命,才被带回了王家做工。

    见到这熟悉之物当真是心爱不已,况且这还是最新型的克虏伯野战炮,可比他当年用的那老式的长管行营炮好太多了!

    至于那马克沁机枪则是被他直接忽略了,这东西在甲午年时候他不是没有见过。

    但这和那格林快炮一样,就是一路走一路丢的东西,不时的还卡膛,那时他时常听隔壁的机枪队兄弟抱怨,想来也不是什么好使的家伙。

    但在王哲的一番苦心劝导下,他还是准备开始接受一下这个早有耳闻的“新家伙”,毕竟听王哲说这可是以后影响战场的有力武器,虽然此时他还不大相信。

    怎么说呢?王哲对于甲午年时候使用的马克沁机枪是嗤之以鼻的,当年李中堂也说“此物甚利”,甚至还给他取名了一个叫赛电枪的称号,不过为什么最后没有大规模装备呢?

    一个字穷嘛!对于当时的大清来说,军工产业或许有所起色,但还经不起这样的消耗,这流水般的子弹谁看了不心疼啊?

    况且甲午年使用的都是江南制造总局仿造的赝品罢了,粗制滥造的不说,士兵们还不懂得怎么保养,不等装备几个月,风吹日晒的都生了锈,就这样的家伙,你让他怎么上战场发威呀?

    卡膛事小,万一打红炸膛了才倒霉啊!

    这次的这两挺马克沁机枪,不仅是威廉国改进的最新枪型,其内部构造上也做了细微改动,虽然仍使用老式的注水降温法,而且采用了新式的隔热板,加强了该枪的持续输出性。

    可以说仅凭这两挺马克沁机枪,其辅助形成的交叉火力,在己方占据有利地形条件下,他可以仅凭一个连就可以挡住敌方接近千人的规模。

    毕竟收割机可不是吹吹而已!离近的话就是一扫一大片呢。

    这次购置得了这么多军火,就有足够的实力装备更多的部队,之前简易的编制也可以再度升级修改,而这次阆中防守战的伤亡状况,赵封虎他们也令人做出了统计报告。

    其中暂编混成连的的伤亡最大,其连长段良相都左肩中枪,而手底下的那群官兵们更是惨不忍睹。

    不少班就只剩一两个人,全连原来的两百号人足足折损了快过半,班以上的军官,排长就剩了两人,另有不少兄弟身上都带着彩。

    而另外两个防守冯三斗匪军主力方向的连,伤亡也是不轻,加起来足足牺牲了快过百的兄弟。

    看的王哲牙根紧咬,手用力太大,直接把报告纸角都给扯了下来,眼眶里浸满了泪水,脸皮不断的抽搐着,就恨不得把那些土匪都宰了喂狗,来祭奠这些战死的兄弟!

    等着吧!等我们缓过气来,一定把这些土匪都剁了!

    加上近日以来招收的新兵,以及残余的原潼川营的兄弟们,王哲手下的人马,有一千三百人左右,后面还要持续性的招收新兵。

    王哲哲逐步安排改编为了:两个作战营,一个直属随队炮营,以及负责后勤的辎重营、王哲手下的警卫营和后备队。

    其中警卫营的装备是最好的,规模也是其中最大的,规划的人数是八百人,相当于就是一个加强营,设立营官一名,帮办一名,八百人分为六个步兵连及机枪队,一个辎重连,购置而来的三挺马克沁机枪都全部装备到了这个营,可以说这是他的手里王牌。

    基础班组编制人数大致是十人,设正副班长各一名,装备步枪十支与转轮手枪一支,在作战时班长必须身先士卒,副班长又掌管班里枪弹的分发,负责在转移时携带备用弹药盒。

    而随队炮营方面,由原来的炮兵进行扩编,增置新购买而来的克虏伯野战炮与m1897式速射野战炮和老式的克虏伯75毫米架退野炮和过山炮,火力方面能力大大加强,相当于现在王哲手下的步兵具有受十六门火炮快速支援的能力。

    早晚王哲是打算组建一支承规模的炮兵部队,火炮只有被集中使用才能发挥出它的优势,炮兵是战场上的骨干兵器,必须将其合理规划。

    比如邻近的扶桑帝国军早在全面西化的同时就重视炮兵的发展,在1889年颁布的《野战教范条例》中就指出其重要地位,扶桑高层在甲午年前就在各部师团中成立了以75毫米野战炮混编的联队,这些部队一度在对清战争期间造成了巨大伤亡。

    有人说清军在甲午年间的装备其实并不逊色于扶桑军,不过双方在火炮方面还是稍有差距,不仅数量乃至口径质量都落了下乘,据统计清军在战争期间被缴获七百六十三门火炮,其中行动不便滞留海岸的就有上百门,口径较小的二百五十七门,前膛炮一百五十九门。

    可以看出清军在火炮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不管是因为对战术的认知不足,还是因为清廷彻彻底底的腐败无能,要嘛是洋务运动的流于表面,都不能成为王哲重蹈覆辙的理由。

    没有炮火支援的步兵进攻简直就是对基层官兵生命的蔑视,对军队基本素质的犯罪。

    因为现在王哲手里的步枪种类繁多,为方便后勤部门配送,每个营都是标配同一种型号的步枪,比如说警卫营就是全部装备新式毛瑟gew98和老套筒等德产步枪。

    而第一作战营则全部装备高卢国产的勒贝尔与格拉斯步枪,依次这样往去配发,挑剩下的步枪最后则由辎重营与后备队等后勤机关和二线部队接管。

    招募新兵后,全军的在编人数是两千五百余人,清廷编练的新军是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两标为一协,每标三营,标就相当于团级,协相当于旅级,王哲现在手中掌握的兵力则如同一个标准的甲种加强团。

    新兵入伍即为二等副兵,服役半年后自动转为上等正兵,服役两年或有突出表现会升至下士,接着按照资历依次晋升,熬资历冲准尉官衔也是可能的,往上就是少尉,中尉,上尉等,再往上就是校官衔了。

    这些有关官衔事宜的内容都被王哲手下的参谋们一众整理在《甲辰年新军官制暂定章程》里,便于日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对于全军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程。

    这个举措有效的调节了军官结构配比,整理了军队的编排顺序,并且是深化军队近代化的重要步骤,加强了部队的指挥管理与保障协同,对提高军人责任感,荣誉感和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并且王哲还特地组成了一支宪兵队,由跟着他出来的赵封虎兼职处长,专门负责部队士兵的纪律素质与思想问题,另外刘子汶为参谋处长,将还在随军学堂学习的干部调入任职参谋,提拔上来的堂弟罗森为后勤处长,并且都给他们配置了一个副级,都是从随军学堂出来的第一期学员,由王哲亲自授课。

    王哲的亲卫队也进行了一番整改换装,人手都是一把毛瑟步枪,腰间挎着驳壳枪,肩上背着宋手刀,并装备有行军包和工兵铲锹,缠绕在身上的1888型弹药包带可容纳九十发弹药,后面都绑着一个布袋子,里面通常在作战时都装满了雷管。

    介于己方行军方式现在多以步行为主,只有少数军官和骑兵才有马匹骑乘,所以王哲下令让他的堂弟罗森动用关系,大量收购川南和滇北的矮脚马和骡子为运输工具,另外派人前往北方高价购进较为纯正的蒙古马为战马。

    而听刘子汶汇报,这次阆中之战作战英勇出色的人,王哲都准备嘉奖授职,但这些都是之后准备的事情了。

    而至于为什么都要派随军学堂出来的人当副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王哲这层有监察督军之意,这年头人心隔肚皮,就算再亲近的人也得防一手。

    特别其中混入了许多王家出来的门内子弟,他们是王哲最信任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独成一个派系,与手底下的随军学堂和旧军军官三足鼎立。

    自古造反都是满门抄斩,九族尽诛,所以他们是最不可能背叛王哲的一类人,这点道理他们还是清楚的。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一出了什么的事儿,手底下的副官也能稳住一下局面,做一层保障措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