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进货
从北到南,加上中途中转,俩人历经半个月,终于踩上了未来的新一线经济之都的土地,呼吸了一口还满是鱼腥味的空气。
各种手续走得很快,两个人都没什么想法,抱着的就是第一不给国家添麻烦,第二只要不亏就是赚的想法,给多少拿多少,半点儿要求都没有。
宋清平的本意是直接拿钱的,见效快嘛,被赵家之给阻止了。
赵家之手握未来讯息,当然知道房子比钱贵的道理,经济复苏之后,钞票迅速贬值,房价节节攀升,是要贬值的钞票还是增值的房产,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宋清平是不解的,但他知道今天的发达是谁带来的,更记得临走前,大儿子的谆谆善诱:爸,你没小婶的脑子,一切向小婶看齐,只赚不亏!
所以不解归不解,宋清平还是要了房子,换不成房子的部分才拿钱。
赵家之的操作也是一样的。
两个人在圳村待了一个多星期,总算处理好了所有的手续,又给陈村长留下了罐头厂办公室的电话,这才重新踏上归程。
就是这个归程拐了个弯,赵家之领着人去了灵州。
灵州,广省的省会,南方的经济支柱之一,赵家之来这儿自有打算。
按云筝提供的消息,灵州接洽着香江,属于国内目前比较潮流的城市,来这边可以带一些北方几乎看不见的潮流单品回去。
比如衣服和文艺作品。
加上国内的风向已经开始转变,赵家之这次来灵州确实是打着带些衣服回去卖的想法。
最主要的是,宋清平。
她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宋清平这人在宋清安死后还算靠谱,宋刘氏对她也不错,她来不及照顾宋刘氏,照顾下她仅存的儿子也算报答了。
当然,如果宋清平不适合这条路子,她也不会硬逼着他去做,她只提供与一个机会,能不能把握住,是宋清平自己的事儿。
这年头的灵州治安环境比较一般,抢劫和小偷小摸的比较多,其实国内很多地方都不少这样的人。
这种全国范围内的糟糕治安要一直等到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严打之后才能好转。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赵家之自己来圳村的时候不来灵州的原因,她一个中年女人,确实没把握对抗,一看就是个好欺负的肥羊。
带着宋清平就不一样了,好歹是个北方爷们,看着比较有威慑力。
而且,宋清平常年在地里刨食,抗击打能力还是有的,真遇上了,求生的几率更高一点。
没错,赵家之没觉得带着宋清平就万无一失了,她就是觉得带着他求生几率要比自己一个人几率高一成。
两个人在灵州待了半个月左右,隔三差五就换个招待所,坚决不让人摸清自己的落脚点和行动轨迹,明明是来查看市场环境的人,却搞得像是非法入境一样,偷偷摸摸的。
好在半个月的时间也让赵家之带着宋清平把灵州的服装批发市场研究得差不多了,弄了四千多块钱的货,正式踏上归程。
这次的归程没拐弯,是真的要回家。
至于为什么就拿了这么点儿货,一个是灵州的服装批发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可选择不多,另一个就是俩人往回带东西的能力不太够。
没有宋清平赵家之倒是可以往系统空间里扔,带有他,她就不好这么干了。
纯人力往回拿东西,能拿的真的有限。
除了衣服,赵家之还买了点儿别的,收音机和手表。
要不是带着宋清平,她其实还挺想买两台电视机带回去的,还是那句话,不能用空间,办不到这个事儿。
这次倒是聪明了一点,提前给村里大队打了电话。
两个人艰难挤下火车出了站,看见过来接人的宋清烈的时候都大大松了口气。
宋清烈也是一脸懵,他本来觉得就接两个人没必要开拖拉机,是赵家之在电话里一再要求他开,他才开来的,现在看来,自己幸亏没自作主张。
这么多东西,他都不知道这俩人是怎么在火车上坚持了半个月带回来的。
“家之姐,清平哥,你俩这是干啥去了?进货?”
宋清烈一边帮着搬东西,一边随口开了个玩笑,没想到自己的玩笑居然真相了。
“嗯,进了一批衣服。”
赵家之神色淡定地说完,四大包衣服也搬上了车斗子里,她活动了一下有点僵硬的四肢,勉强爬上去,一屁股坐在衣服包上,不想说话了。
宋清烈呲着个大牙还傻乐呢。
“买这么多衣服啊,玉珠他们肯定高兴!”
宋清平拍了拍他的肩,一脸沧桑地爬上车,不知道说什么好。
就给几个孩子买衣服买四大包的话,那得是什么惯孩子的家长?宋清烈这小子都三十多了,还是不够长进!
等回了村,帮着把衣服啥的搬进赵家之家的院子里,宋清烈总算知道,为什么这么多衣服了。
四大包衣服里,两包半女装,半包童装,还有一包是男装。
<tt_keyword_ad data-title="配饰服装" data-tag="精品推荐" data-type="1" data-value="1904"></tt_keyword_ad>男装的样式不多,各种颜色的的确良衬衫,裤子也是耐脏结实的牛仔裤和办公室文员老板们最喜欢的西裤为主。
女装就很多了,半身长裙、连衣裙、各种样式的衬衫和长短袖,小背心什么的。
谁是花钱的主力,一目了然。
宋清烈惊讶之后,就成了第一位顾客,在女装和童装里流连忘返,最后抱着十几件衣裳兴高采烈地走了,不知道的还以为那衣服都是白给的。
这次的货,赵家之出了三千五百块的货款s,剩下的钱是宋清平出的,两个人在进货前就已经商量好了利润分配,这会儿倒是没什么分歧了。
等杨柳过来的时候,宋清平也说了一下这次进货的事儿,杨柳不太自在,总觉得卖衣服这事儿会亏本,但她不敢说。
杨柳的性子一直如此,自从和宋清平结了婚,她就好像矮了宋清平一头似的,什么都听他的,自己心里有想法也会憋着。
赵家之看在眼里,一开始也隐晦地提醒过两句,后来发现俩人都没当回事,她就懒得管了。
个人有个人的活法,她吃饱了撑的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