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诸葛亮的教诲
在视察各地的时候,高志远总能看到一些农民眼中的仇恨和埋怨,对于这种情况,高志远选择视而不见。
高志远相信只要他说愿意给农民们提供工作,那些农民很快就会转换为大夏的坚实拥趸。
这个世界很现实,没有利益不能解决的矛盾,如果有,那么说明你给的利益还不够。
在高志远生产了大量的冬衣,并发放到了农民们的手上之后,大量的农民得到了工作,大量的农民走出了乡村,开始参与到建设家乡的大运动之中。
农民们修路的修路,修铁路的修铁路,开荒的开荒,修建水利设施的修建水利设施,这不,整个大谷州的民心立刻倒向了高志远。
在高志远开始大肆开启建设模式的时候,冬季正式开始发威,雪花开始纷纷扬扬飘落了下来,不过这个雪量并不是多大。
这恰好为高志远建设大谷州提供了好处,可以让农民们顶着雪继续工作。
不过气温却越来越低,甚至让高志远觉得穿上好几层衣服都冷得要命。
每当高志远觉得冷的时候,他就会站起来走到窗边,看向窗外。
他担心在工地上工作的农民,他们穿的仅仅只有一件冬衣,这么冷的冬天,他们该怎么度过。
于是高志远就去到工地上视察了一阵,发现工地上的农民们并没有觉得冷,反而一个个干得欢声笑语,显得非常有活力。
也是,在工作之中,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只要能量跟得上,农民们就永远不会觉得冷。
不过随着冬季的到来,疾病也开始在工地上肆虐,让高志远不得不开始重视起医疗的发展来。
现在整个大夏之中,医疗一直属于是高志远的短板,一直没有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只是在军队之中配置了军医。
现在到了冬天,农民们干活的时候不觉得冷,可一旦停下来之后,他们就会因为一冷一热的变化而感冒。
这种情况下,高志远就开始发展起了领地的医疗条件,各地开始有计划地建设医院,并开始培训医生,处理一些常见病。
同时,高志远还担心那些在张家人统治之下的农民,他们面临这样的寒冬,不但要挨饿,还要挨冻,那得有多少人挺不过这个冬天啊。
近段时间闻风组织一直在搜集各地的情报,而高志远则不停在边境增兵,一副随时都有可能打过去的样子。
因此张家一直处于备战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军队数量已经达到了恐怖的一百多万!
不过这些军队的质量嘛,那就完全不用谈了,完全就是一支杂牌军。
因为高志远的轰炸机一直在天空盘旋,经常性地光顾张家控制区上的各地的屯粮场所,因此导致张家和地主门阀都比较缺粮。
而张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力量,也像诸葛亮所预想的那样,对地主门阀们征集了大量的粮草用于维持军队。
这就让张家和地主门阀之间,产生了不少的矛盾。
而张家征集了大量的粮草,地主门阀势力不能保持武装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利益,于是开始对农民动刀子了,开始抢夺农民们本就不多的粮食,与农民之间爆发了不少的冲突。
这个时候,高志远就可以以一个救世主的姿态开始进攻了,只不过诸葛亮依旧阻止了高志远。
因为这还只是初期,那些农民并没有活不下去,他们家里至少还有一定的存粮,他们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
这人啊, 只有在绝望的时候,在看到有人来拯救你的时候,你才会将他当成救世主,成为他最坚实的拥趸。
想要和平且快速地控制整个府城,就必须要狠得下这个心,否则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但是高志远却觉得现在已经足够了,他不能继续漠视那些农民们继续继续死亡。
关键是,那些农民的死亡,还跟他有极大的关系,这让他的良心时刻在接受炙烤。
不过诸葛亮这个时候却问道“首领,您占领大谷州之后,依旧还有不少人没有领取您提供的衣服和工具,为什么?”
为什么?因为不信任呗,还能为什么。
诸葛亮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高志远就明白诸葛亮想要表达什么了。
是的,你现在坐在这里担心那些农民的生死,但那些农民却不一定会领你的情,毕竟谁都知道无事献殷情非奸即盗。
你为什么要对我好?
你为什么表现得和其他的统治者不一样?
你是不是图谋我什么?
尽管他们已经穷得叮当响,他们依旧会觉得有人想要害他们,想要图谋他们身上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怀柔有时候对那些农民来说,反而是一种最慢的方法,而粗暴的命令,反而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诸葛亮叹息了一声道“首领,您生活在和平年代,内心有着一定的底线是正确的,也可以坚持心中那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但是,首领啊,您不能再将和平时代的那种思想带入战争的年代!
战争代表的就是死亡,您不可能保住所有的平民,战争就会有人死亡,而我们能做的仅仅只是减少伤亡而已。
如果您一直保持着这种妇人之仁的思想,那么底下的人如何相信您能够带领他们赢得战争?”
战争之道,死生之道也,一个太过仁慈的统治者,在和实力差距极大的人作战的时候,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可一旦和实力相当的对手作战,那么问题就会出现。
一旦某一天高志远遇到一个不折手段的敌人,那么高志远很容易就会陷入被动。
“首领,诸文明战场,不适合一个仁慈的掌权者!您可以仁慈,但那是针对您治下的人民,因为你需要他们!
但是您不该对您敌人治下的人感到仁慈,因为您还没有控制他们,他们还没有成为您的子民。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是尽可能减少他们的损失,而不是时时刻刻地担心他们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