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季清哲回京与迁都大计
李凌薇另给施诚一份‘土地承包计划’,不过这是三年后再开启的。
在施诚和霍非没能全面掌控陇右之前,引富人去承包土地,只会给他们添乱子。
待这份承包制公示天下,那时自有富人征招工人去陇右包地,既给朝廷省了迁徙费,还兴盛了陇右。
暂时解决了陇右缺人的问题,朝堂迎来的第二个大事件,季相携大军班师回朝了。
李凌薇带着百官,迎到城门口,给足季清哲和这支征丰大军尊重。
季清哲本来是骑马的,远远地看李凌薇的王旗在,知道她亲自来接,顿时一扫满身疲倦。
公主,好久不见。
随即下马整理衣衫,缓缓走来。
“臣,季清哲,参见女王殿下。”
到了城门口,季清哲行了一个标准的文官礼,气宇轩昂,长身玉立。
李凌薇笑着虚扶他:“季相请起,此番灭大丰,季相居功甚伟。”
在城门口的寒喧是给百官看的,臣子要表现出对君王的尊重,礼节不到位,态度不端正,就有御史要参你居功自傲。
君王要表现出对臣子的喜欢,要表现自己胸怀宽广,不能因为对方立了大功,就怕他功高震主。
要君明臣贤。
总之一句话,城门口的‘秀’要做好,否则接下来麻烦事一堆。
上次洛白回京,两人‘秀’了一番。
这回季清哲回京,同样要‘秀’一番。城门口秀完不算,还有宫里的接风宴。
季清哲和一众龙游军将领,与百官重臣同聚皇宫,女王设宴欢庆大胜。
宴会上歌舞表演,再有文官沦流拍季清哲马屁,再有李凌薇跟那些将领一一说说话,表扬一下他们的战功。
本来这个宴上还要有封赏的,但季清哲提前跟她商量过,先不要封赏,等她的登基大典时,再一并论功行赏。
宴会上的菜单是秦妩拟定的,用了李凌薇的提议“宫宴带货”,每一道都出自一个州城。
像台州的葱爆海参,陇右的盐池滩羊,龙游城的红烧肉,燕京的烤鸭……
猪肉以前是不上席的,有身份的人是不会吃猪肉的。
但龙游的猪肉却驰名全国,肉质肥美,上了宫宴的桌之后,更是身价大涨,百官富人都愿意吃猪肉了。
酒同样有出处,岭南的果酒,漠北的高梁酒,最重要的还有陇右的葡萄酒,加了冰块镇着。
开瓶还有仪式,还能加入不同酒类调味。
武将们还是爱喝高粱酒,文官却很喜欢葡萄酒,都说比西域胡人的酒好多了。
呃,陇右的葡萄酒厂还没建好呢!哪来的葡萄酒?
这是李凌薇从自己空间囤货中取出来的,就为了提前给陇右的葡萄酒打响名气。
酒过三巡,李凌薇便先离席,这是她一直保持的人设,女王不喜欢参加酒宴。
她一离宴官员们反而自在,聊天喝酒无所顾忌。到是宾主尽欢。
又饮了几轮酒之后,季清哲也离席了,被半夏引着到李凌薇宫中。
见她正在吃麻辣味的蜀中小面,花椒与辣椒经过热油一淋的香味,引的人百爪挠胃一般。
李凌薇一看他表情就笑道:“宴上没吃饱吧!半夏,再上一碗牛肉小面。
对了,季相吃辣吗?”
以前季清哲是不吃辣的,应该说大夏就没有辣椒这东西,只有茱萸和山葵。
后来据说是女王给的种子,在龙游城大规模种植,经过这几年传播,辣椒已经成了家家户户都有的调味菜蔬。
“吃,少点麻多点醋。”
他习惯地往李凌薇对面坐,以前两人就是这样吃饭的。猛地反应过来,这是皇宫,如此不合规矩。
便在她下首一茶几上坐下,等面来的功夫,他问道:“为何没见洛将军?”
李凌薇擦擦嘴后笑道:“他去台州送设备,登基大典时会和沈秋阳一起回京。”
许是刚刚宴上多喝了几杯酒,季清哲的脸有些红,眼神如润着秋水般滟潋。
他没有垂眸,而是看着李凌薇,看她笑意宴宴地说着洛白,那是洛白没回来之前,她从未有过的温柔神情。
他突然想起曾经听半夏说过的一句话,洛将军走后,王上就不会笑了。
现在洛将军回来了,所以公主才有这样的神情吗?
季清哲的心底划过一丝疼痛,像扎了根刺,伤不到命,却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一动心,就会丝丝拉拉地痛。
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我和公主,就这么有缘无份吗?
这时牛肉面端了上来,同时端来的还有两杯冰镇过的柠檬红茶,高脚的玻璃瓶,瓶口还夹了一片柠檬片。
李凌薇接过喝了一口,嘴里的麻辣味消去不少,笑道:
“南洋柔佛岛上产的果子,余飞龙说有些小岛上全是这果树,结的密密麻麻。
都不用人护理,一亩果林一年能收万斤。
并且此果保存期长,切成薄片晒干,还是能囤大半年。
就是太酸,怕是没法直接吃的,只能做茶或是做调味品用。
他送了一船过来,本王试着做了几种茶饮,季相尝尝喝不喝得惯?
若是全国推广,岭南军工坊又多一个进项。”
季清哲饮了一口,细细品尝,发现吃过麻辣牛肉面之后,喝起来极为爽口。
点头道:“加冰后味道更香醇,很适合夏季饮。
不过臣在丰城时发现,有几家夏商开的茶铺子,喝的是陇右奶茶,这岭南柠檬茶会不会抢了陇右奶茶的市场?”
李凌薇摇头道:“不会的,奶茶是茶汤加牛乳和糖,再配各种小料,暖烘烘热腾腾,适合秋冬喝。
柠檬茶解暑,适合夏天喝,没有利益冲突的。”
季清哲点头道:“如此,就让余飞龙放心地从柔佛岛采此果吧!”
其实这种小事本不该君王和丞相来操心,但这次见面,两人都觉得不太自在。
由柠檬茶打开话题,接下来的谈话就顺多了。
“王上确定要立都燕京?”
李凌薇肯定地点头:“天子守国门,不论是眼下的局势,还是从长远看,立都燕京都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问题两人只是信件上沟通,季清哲的态度一直是不反对,但并没有明确地表示支持。
所以这次李凌薇要跟他详细面谈:“季相顾忌的是什么呢?”
说话间她拉出地图墙,指着燕京的位置,一一指给他看,北上就是漠北,东面临海,南下就是平原。
不论是军事布防,还是工业、农业,地势山川河海包围,燕京都适合做京都。
季清哲深思片刻后指着金陵道:
“若是此城为京都,北边就能布下三道防线,不论是百年千年,游牧族想南攻,都威胁不到京师。”
看来旧京都被鞑子踏布,皇室逃入蜀中之事,给季清哲也留下了阴影。
李凌薇轻叹一声说:“北边布三道防线,最少得十六位将领驻守,或者说封十六位诸侯。
为的就是让本王和朝廷百官,感受不到丝毫战火的气息。
可是如此一来,本王在位时,能保这十六位将领忠心不二。
若传世儿孙有弱点的,那北方不就又成了另一个大丰?
再者,季相对本王的雄心是不是小瞧了?”
季清哲忙道:“臣没有,臣知道公主心胸大志,要一统山河。”
李凌薇拉出另一张世界地图:“所以,你为什么还担心百年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会南下呢?
为什么让本王躲在温柔乡里?
本王要的是和所有大夏儿郎一起,将这张地图让所有山川河海,都插上大夏王旗!
让所有外族都彻底臣服,不愿意臣服的,那就消失!
千年后,我们汉人会站在世界之颠,领引全人类走向一个新世纪。
外族入侵,将彻底成为历史!”
季清哲久久不语,他承认,就算他有理想,有抱负,但在公主面前,他的那些理想和抱负,都显得那幼小。
这才反应过来,怪不得洛白对他故意打压一事,一直没有反应,那是因为他知道,公主还有更大的计划在等着他呀。
轻轻地叹了口气,替百官说出心里话:“朝堂上不少人觉得,燕京是大丰的州城,还只是一座极荒凉的州城。
不理解为何王上放着咱们大夏繁华的大州城不选,而去选这么一座偏僻荒凉之都?
迁都,官员、富商都要随迁,他们,不想离乡。”
李凌薇冷哼一声,怪不得每次说到迁都,百官就不愿意多谈,直说这等大事,要等季相回来再议。
原来是不愿意去寒冷的北方受苦啊!
也是,自从南北分成两国,北方被大丰占去,临北的几个州城还常有战乱。
百姓生活都成了问题,哪里能供养读书人。
大夏的文官大半出自南方,只有武将中有一些是北方人。
这两年南方没有战争,商业发达,天佑似的,连天灾都少了。
除了沿海州城每年都有的海啸,和闽州有几起瘟灾,别的地方都是风调雨顺。
最重要的是,李凌薇一直没登基称帝,称王之后,也是在战场辗转,让一些官员自由散漫惯了。
这人啊,从来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放着南方繁华昌盛的大都城不住,跟着女王去北边吃沙子吹冷风,肯定有官员不想去啊!
越是如此,李凌薇越是下定决心尽快迁都!
本来想着先季清哲回朝,先办登基大典,待燕京那边城建差不多了再搬迁。
现在看来,真是惯着这些官员啊!多少龙游将士还在边线打仗,多少龙游团长下基建吃苦,多少百姓才兴建起家园。
你们到好,坐在富贵的大后方,吃穿用度无一不精,掺了海商的股份,家家富的流油。
农科院、科技院研究的新东西,都是他们先用了吃了。海外运回来的奇珍异宝,也是他们先挑着买了。
合着本王辛苦打了几年仗,都让你们享受了!
这年头一个不贪脏、不欺民、不结党、不造反、不违法就自认是好官。该千古留名。
可这不是一个官员的基本素养吗?
再这样下去,本王才除了士族,到自己又养起另一批士族了!
李凌薇越想越气,连看这个百官之首季清哲的眼神都变了,声音微冷地问:
“那季相也跟他们想的一样?”
季清哲自然察觉到李凌薇的态度变化,但他没有太大反应地赶紧自证清白,而是眼底含笑,轻声道:
“丰城才打下来,臣觉得每个州城都该派些大夏的官员过去,这样才能尽快将我大夏的律法、文化宣传到位。”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这些是最反对迁都的官员,臣觉得,把他们先调过去最适合。”
李凌薇先是一愣,接着大笑起来,她就知道,季清哲就算有时候跟她理念不合,也不会容忍有官员拖后腿。
她顶多让这些懒政的官员加个班,到了季清哲手里,那就是天天九九六了!
敢抱怨,行,给你调到更穷更偏的漠北一带,让你们好好尝一尝‘开荒’的乐趣。“
“那季相是支持本王迁都的?”
季清哲拱手,真诚地道:“无论王上做何决策,臣,都全力支持!”
他是会有疑惑之处,但只要李凌薇认真解释,即便他再觉得不妥,也会助李凌薇完成。
他不像洛白,洛白只忠于李凌薇一人即可,而季清哲做为百官之首,必须做为君王和官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若李凌薇不管什么提议,他都二话不说地同意,那他就是君王的应声虫,这个丞相之职,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很好!那就择日迁都,到达新都的那一日,便是本王的登基大典。
今年的新年,都在燕京过。”
这下季清哲有点不同意:
“太过仓促了吧?燕京那边只做好城市规划,皇宫也才建了几所宫殿而已。
年前过去办登基大典,只怕是办的寒酸,委屈公主。”
李凌薇不在意地道:“当初汉立国时,连四匹同色马都凑不齐,影响他成为开国皇帝了吗?
本王就是要在燕京还没建好的时候,带百官和富商们入住。
让他们参与进来,他们才知道建城有多不容易,才会珍爱这所州城。
再说陶大人可不止一次跟本王抱怨,建城所需的一些材料要别的州城采购,可他们总是推脱,太耽误事了。
等他们到了燕京,发现城还没建好,住的不舒服,吃的不精致,路也不好走。
那时都不用陶大人催,他们自己就该急了。”
就这样,两人商量好迁都之事,翌日早朝就当朝宣布,由礼部择日子,年前迁都燕京。
百官惊慌不已,本以为即便迁都也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新城都完全建好, 他们再住进去。
没想到现在还是个空架子,王上就要迁过去!难道让他们跟士兵一样睡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