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比崇祯大一岁 > 第二百七十七章 水太凉

第二百七十七章 水太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比崇祯大一岁

    约等于没用得着兴和军短兵相接,仅仅是驱赶乱民就灭了崞县县城里的李天王团伙。

    李进见大势已去且无路可逃,希望能够投降。

    只可惜反正的乱民越来越多,李进挑选的精锐中有不少人动了歪心思。

    乱民破了三个县城打下十几个宗族的寨子、庄子,不仅仅是抢到了金银财宝、牲口和粮食,还有不少盔甲。

    按照大明法规民间私藏铠甲、强弩乃是杀头的重罪。

    然明末礼崩乐坏,法规变成了一纸空文,私自购买、打制铁甲的宗族武装多不胜数。

    基本上变成了民不举官不究。

    所以李进的精锐有五六百装备了盔甲,其中一百多装备了明军常见的钢铁锁子甲。

    他们是李进倚重的精锐,只不过绝大多数人跟着李进的时间都不长,相互之间没有感情也没有信任度。

    见带头造反自封大都督的李进又自作主张准备投降,太多精锐内心里发出疑问:“额为什么要跟着你投降?”

    “为什么不斩下你的脑袋换银子换个一官半职?”

    于是乎,内讧开始了,

    一部分李氏家族的青壮年还认李进这个领头羊,跟准备斩杀或者擒获李进邀功请赏的精锐打了起来。

    刚刚开始时还打得不甚激烈,但是在产生了几十人的伤亡后,双方都红眼了……

    三天后,晋中流寇被剿灭,监军大太监王坤已经琢磨着如何奏报。

    表现好,待遇就好,王太监的戾气已经被消磨了七七八八,如今的他简直是把黄毅当主子侍奉。

    他之所以如此识相,不全部是委曲求全,有很大原因是被兴和军的军容、军纪和战斗力折服。

    崞县一战匪首李天王服诛斩首三千余,俘获七万多。

    然兴和军居然无一伤亡!

    不仅如此,兴和军的人马还多了两三千。

    王坤亲眼看过新组建的兵马,觉得那些手中握着长枪,身上穿着蓝色马甲的青壮年根本不弱于其他营伍的兵丁。

    娘的!有本事做到越打兵马越多,这样的将军恐怕能够天下无敌!

    这种人岂是洒家能够对付的?

    既然对付不了,那就臣服呗!

    所以黄毅说啥,王坤干啥,丝毫都不敢违逆。

    三个县地主老财的金银财宝有超过一半被流寇抢劫了,如今都被兴和军搜缴成为了战利品。

    这个年代的地主老财都把真金白银藏家里,有的人家是积攒了几百年的财富毁于一旦。

    李天王不是流寇,是本地人,他原本是想着打下地盘、打出威望跟朝廷谈判混诏安。

    所以李天王团伙跟流寇相比较破坏性小了许多,最起码他们不故意纵火焚城。

    他们还有一个优点,基本上不抢劫升斗小民,而是抢大户。

    再加上是秋后爆发的民乱,被黄毅快速镇压后,恢复秩序、恢复生产并不困难。

    三县平定后,又有一个把总辅兵一个总旗骑兵押着一万多人口,几百驾满载的大车回根据地。

    这一回缴获、查找出的金银财宝总价值不低于六十万两白银。

    不少大家族被灭了门,也有很多地主老财躲藏起来,得知平息了李天王的祸乱,不少幸存者跳出来要求发还财物。

    这些人就是犯贱!

    他们面对流寇时躲起来做缩头乌龟,却敢威胁兴和军,扬言如果不把被流寇洗劫的财物追回,他们就要联系家族的官员弹劾。

    天不怕地不怕的黄毅会怕官员弹劾?他连崇祯皇帝都嗤之以鼻!

    对于那些不讲理的豪强唯有更加不讲理!

    把他们送去兴和城肥料厂熬大粪肯定能够得到较好的改造。

    不怕他们半途逃跑,命令一同往根据地迁徙的乱民家庭看住即可。

    要么不做要做就把事儿做绝!

    兴和军贴出告示,要求被乱民破了家的乡绅、地主老财三日内拿上必要的文书、契约来崞县县衙登记、认领财物,过时不候。

    这种方法当然是引蛇出洞,把大地主家的幸存者引诱来崞县一网打尽。

    这些人不但不能领回被乱民抢劫的财物,还会被黄毅再抢劫一把。

    狡兔三窟,地主老财当然懂得不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

    抓住他们拷问,肯定能够问得出藏金银财宝的地方,收获绝对小不了。

    兴和军需要发展壮大,心慈手软哪有可能成大事?

    况且地主老财绝大多数是明末的大毒瘤,肯定要打击这些人团结升斗小民。

    告示刚刚贴出去不到半天,潜逃的崞县知县陈孟吉居然回来了,也不知道这一个月时间,这位知县躲哪儿去了。

    明朝的知县守土有责,uu看书哪怕他们手中没有兵权,县城里没有军队。

    崞县知县陈孟吉在乱民夺城时弃城而逃,死罪,而且祸及家小。

    所以陈孟吉根本不敢还乡,而是带着几个老家跟过来的长随躲在山里的一个寺院里。

    他跟寺院的主持有些交情。

    陈孟吉想过“愧无半策匡时难,唯有一死报君恩”。

    只可惜他割脖子怕疼,上吊觉得太憋气,投水又嫌水太凉……

    唉!好死不如赖活着吧!

    所以陈孟吉苟活一日复一日,一直活到朝廷兵马平息了民乱,见到了长随拿回来的安民告示。

    长随名叫陈绍平是家生子,打小就是陈孟吉的伴读书童,比较机灵,经常摸到崞县打探消息。

    他亲眼瞧见了军纪严明的兴和军,打听出了领头的是参将黄毅。

    想死又下不了决心的陈孟吉得知是一位参将领兵,决定冒险会一会。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陈孟吉不是清官,当崞县知县即将满三年,他藏了不少银子,原本是等三年考满时活动一番,确保升一级。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最后一班岗没站好,摊上大事儿了。

    现在的他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平乱的兴和军参将身上。

    有钱能使鬼推磨!

    陈孟吉有银子,而且是挖坑埋藏的银子。

    当然不是埋在县衙后院,而是埋在离县衙不太远一个看上去平平常常的小院里。

    长随陈绍平去看过了,那个小院完好如初,并没有被洗劫。

    陈孟吉准备面见兴和军参将,送上五万两雪花银助饷,请求参将分润平定民乱的功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