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主将血战,新平道口遇萧鸿
一番思虑之后,段辽远心中也不再抱有那能被救下的幻想。
他看了一眼身边正在浴血奋战的弟兄们,而后又低下头,将手轻轻按在胸口上,那是萧鸿给予他心爱姑娘,寸兰馨的追封将令。
这追封将令,对于他人来说,或许没有任何意义,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何况追封的将位也并不高。
但对段辽远来说,这追封将领却是弥足珍贵,因为当初寸兰馨便是因为与他的地位悬殊,而导致最终寸兰馨离世,也未能成为段辽远的妻子。
寸兰馨自尊心是强,但最终阻碍他们的,还是这个并不十分关键的将位之称,也正是那他人眼中的门当户对。
如今追封将领在手,萧鸿又答应将段辽远葬在草原之上,他已是再无遗憾。
哦!不!或许还有一份遗憾,便是他答应了萧鸿活下去,但他却有可能等不到萧鸿来救他的那一刻。
……
念头在脑海之中,一闪而过,再次抬头来的段辽远,眼神已是变得无比坚定,既然未必能做到活下来,那么至少他也要让萧鸿的敌人少上些许,这是他此刻唯一能做到的事情。
毕竟萧鸿待他如此,他又岂敢不以命相报。
而也正是此时,一匹没了主人的马儿,适时的出现来了段辽远跟前,面对那纷乱的厮杀,和同伴惨烈的嘶鸣,这匹马儿并未表现出任何的害怕,居然就这般静静地站着。
马儿的眼睛非常明亮有神,体格健硕,毛色油亮顺滑,毫无疑问是匹良马。
刚刚打定主意的段辽远,也看到了它。
一人一马,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会以这个方式相遇一般。
战场之上,将军当配良马。
没有半分犹豫,段辽远上前一把抓住缰绳,翻身上马,手中长刀,直垂地面,挺拔魁梧的身姿,威武的战甲,配合着此刻段辽远那视死如归的气魄,整个战场之上,这刚刚翻身上马的将军,竟是那般惹眼。
……
廖正棂很快注意到了段辽远。
而段辽远也从人群之中,发现了不远处,离着半月阵的交战线,数丈距离的廖正棂。
所谓兵对兵,将对将。
若是阵中斩将,对敌方将士士气的打击,绝对是致命性的。
而显然不论是段辽远还是廖正棂,他两都想到了一块——斩杀对方将领!
双方没再有任何的挑衅和叫嚣,只是一人持刀,一人持剑,皆是驾马朝着对方奔去。
两人目中只有彼此,这纷乱的战场似乎,再也与他们无关。
两声马啸齐响。
一声脆响随后,两人兵器交锋的瞬间,刀剑的锋刃之上,竟是擦出火花!
而双方将士也默契的未曾去打扰,两名主将的厮杀,就连辽远营的弓箭手,也未有一人将手中弓箭,瞄准廖正棂。
似乎双方将士,也都将这场战争的胜负,全都押注在了两人身上。
段辽远手中长刀,威力惊人,似乎每一刀都用尽了,浑身气力。
而廖正棂长剑也似带着破风之力,剑剑无虚。
双方刚刚交手片刻,已是互拆二十余招,且皆是全力猛攻。
段辽远不禁心中惊叹:“这廖正棂当真有两把刷子,实力居然这般强劲,方才那一剑稍加分神,只怕此刻已是重伤在这小子手上。”
而廖正棂也是怒目圆瞪之际,心头暗叹:“这糙汉将军,当真不俗,刀法迅猛,难觅破绽,且力道惊人,竟是让自己险些吃了亏。”
而马尾坡战得火热之际,蒋洪也领着五千轻骑回援。
此刻已经抵达了新平道口。
这新平道口,距离新安城,不足十里,可以说以此时蒋洪赶路的速度,过不了多久,他们便能回到新安城中。
但眼看新安将近的蒋洪,却是率军停了下来。
因为他见到,前方百丈之处,火光如虹,长长一条,正在向他们极速赶来。
稍加留心,不难看出,如今向他们迎面赶来的队伍,不下万人。
……
这天色漆黑,就算借着火把光亮,也难以看出对方来路。
但蒋洪心思细腻,略微思索,便已是猜到来人定是萧家军。
毕竟新安城骑兵尽出,而白日又未成收到,有任何援军抵达的消息,所以大半夜这么多骑兵,从新安方向赶来,不是萧家军,还能是谁。
而蒋洪心头也很清楚,既然来人是萧家军,那么结果就已经非常明显,新安城丢了,
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和廖正棂虽是手握上万将士,却已是到了无家可归的地步。
而蒋洪更加明白,萧家铁骑与蛮族铁骑,皆是闻名天下的战骑。
没了新安城墙的保护,自己率领的五千轻骑,与之野外相遇,根本没有任何战胜的可能。
毕竟光是双方胯下的坐骑,就已经有着很大的差距,寒州乃苦寒之地,多山少水,却是牧草肥沃,马儿为了抵御严寒,以及抗衡体型硕大的灰狼,多半也生得高大,肌肉结实。
因此寒州马与爱和拉草原骏马,不论体型,速度,力量,还是耐力,都要远胜凌州马。
所以就算双方将士,实力相当,单是马儿上的差距,也足以让萧家军占尽优势。
然而此刻深知不敌的蒋洪,却已是别无他路,
他所在的新平道口,前后都只有一条路,前进势必与萧家铁骑正面相遇,
而后退,唯一通往花都的岔道口,距离新平道口,还有六里之遥,以寒州马的速度,这百丈的距离,不出三里地便能追上来自己。
若战,不论实力还是人数,自己都处于下风。
若退,则肯定会激起对方追击,而且背向实力强劲的萧家军,这无疑是追错误的选择。
于是乎,蒋洪被逼无奈之下,也只能匆匆下令:“刀斧骑列阵后,长枪骑列阵前,堵住山道。
马弓手速速隐于道口两旁的山林之间,待我令下,方可动手,若有违令,私自放箭者,同旁者可当场杀之,以功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