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删除DELETE > 第73章 空间站追空间站

第73章 空间站追空间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上一章节,举的一个例子还不是特别恰当。就是关于空间站追空间站,比喻成公交车追公交车。

    我看应该调整一下,调整成是高铁追高铁。这个比较有直观性。首先,高铁和空间站都有自己的轨道。其次,都贼快。

    架着空间站追空间站,就为了那么个天线,值得吗?如果天线弄好了,却地面指挥中心不复存在了,怎么弄?

    好吧,这个事情是这么思维的:就算是打仗,也要首先保证通讯畅通。通讯不畅,就是盲人摸象。

    还有,就是目前的情况,地面应该早就发射应急飞船上来了。可是迟迟没有看到。再说,就算现在发射应急飞船,和计划时间发射,也没差几天。

    按计划,补给和换人飞船也该来了。依然迟迟没有动静。说明地面也很可能出了问题。否则,地面是不可能不管他们的。

    国际空间站也可能出了状况。按照太空处理问题的原则,等待地面救援,显然没有接受已经在太空的帮助来得快。

    再有,就是中京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可以组成联合体,互通有无,共同进退。

    决定了就干。首先要计算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刚才不是调整了那个比喻吗?现在相当于开着高铁追高铁。这样干的前提是,你先得上到别人高铁的轨道上去。

    上去还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人家前头,还是后头。不能傻乎乎的费尽千辛万苦,上了人家的道,还不知道人家在哪儿。

    如果在人家后面,就开追。如果在人家前面就等着?显然不行,被高铁追尾是什么后果?所以,在前面也要跑。开头跑慢点儿,别人快追上了,你反而要加速。加到和别人几乎等速,才能慢慢对接。

    还好,之前中京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都是有很好的相互协调机制的。因为大家虽然不同轨,但是基本在400公里高度层。还是要谨慎小心的。这个相当于飞机的飞行防撞系统吧。

    如何去到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上去?这是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因为,你只要有足够的燃料。再加上精准的控制,还是能够达成的。

    过去,美丽国的航天飞机就飞临过前苏联的空间站,只是没有进行对接。航天飞机与空间站最近距离操作到了11米。这个对两个庞然大物来说,已经非常近了。

    早在2012年7月,俄罗斯“联盟”号太空飞船就与国际空间站成功进行过对接。这些经验都极其重要。因为人类不管是航空还是航天方面的经验都是一代一代,甚至用生命和鲜血积累的。

    我们的宇航员只是简单的身体好,飞的好吗?完全不是。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多了。各系统的理论知识、操作实践、基础科学原理,甚至心理学都要学。当然更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

    我们把前人的经历当故事听,他们要仔细研究分析前人经验的方方面面。目前这个情况,让中京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想起一件事。

    那就是1985年俄罗斯“礼炮7号”救援事件。这是个“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宇航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空间站的真实故事。

    1985年2月11日,礼炮七号的主无线电发射机关闭了,发出重启指令后,发射机没有重启,连无线电接收机也停摆了。这下好了,礼炮七号一下子和地球彻底失去了联系。熟悉吧?和现在中京空间站遇到的情况是不是如出一辙?就是失联了。

    不同的是,当时礼炮七号空间站上并没有宇航员。怎么办?其实办法就一个,发射联盟号飞船对接礼炮七号,上人去修理。

    这个和中京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分析的一样,就是这事故只能派应急飞船来维修。按平时,这样救援也不难,无非是多花点成本,在计划外再发射一次飞船,然而礼炮七号已经彻底失去联系。这就变成了一场无人配合的救援。

    照常规,空间对接是两个航天器保持有效通讯,相互来配合完成对接的。现在谁配合你?另外,礼炮七号发射机和接收机电路都烧了,要命的是,还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多少零件和系统坏掉了。

    如果礼炮七号里面坏的系统太多,那么都有可能没有了维生系统,上去的宇航员可能连可呼吸的空气都没有。

    还可能因为大面积停电,空间站里面冻得像冷库一样。这样怎么修?压力山大。然而,勇敢的前苏联宇航员还是迎难而上了,是两位勇士: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和维克托·萨维尼赫。

    1985年6月6日,事故发生将近4个月的时候,地面终于准备好。两名英雄宇航员乘坐联盟t-13号飞船成功升空,飞向礼炮七号。

    通过复杂的计算和操控,两天后飞船靠近了礼炮七号。这相当于终于开这高铁,追上故障的高铁了。

    宇航员靠近后,通过观察发现:礼炮七号的太阳能电池板没有朝向太阳。这也就意味着,有可能整个空间站都没电了。

    幸运的是,礼炮七号空间站没有发生滚转。啥是滚转?其实说白了,就是又滚又转。纵向轴和横向轴都发生打滚现象,就是滚转。

    如果空间站发生了滚转,那么直接基本上就意味着宣布救援行动结束了。因为很难在动态滚转情况下进行对接。

    你想想我们之前举的例子,高铁追高铁,追上了想要对接进去时,发现那个高铁车厢在轨道上打滚儿,撒泼耍赖。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进去那个高铁车厢?没可能的。只能停车,无奈的看其远去了吧?

    再插一句,有一部根据这事改编的电影,叫《太空救援》,就是说的这个事情。只不过电影做了些夸张的改编。改变成勇敢又技术高超的宇航员,在礼炮七号空间站发生滚转的情况下,努力成功对接的。

    真实的情况是宇航员发现空间站滚转速率正常,这也说明礼炮七号姿态没有失控。宇航员手动控制飞船接近空间站,最终成功接驳了这个沉默的,完全不配合的礼炮七号。

    有个事件又是挺有意义,意义在于这是人类首次对接非合作航天器。这是啥意思?意思是未来人类有可能强行登上不合作的,或外星人的飞船。

    扯远了。两名宇航员虽然成功对接了礼炮七号空间站。但他们对礼炮七号空间站的内部情况一无所知,而且他们的补给,尤其是水只够8天用。也就是这次匆匆忙忙的准备工作,也只能承担短期维修的任务。

    两名宇航员接下来又成功的打开了礼炮七号的门。当然,这是通过气闸实现的。啥是气闸呢?

    就是一个飞船最靠外的小隔间。一般宇航员穿舱外太空服出了自己的主舱,进到气闸。再关闭主舱门。如果是太空行走,就释放掉气闸的气压,然后打开气闸门,就可以出去太空漫步了。

    现在是情况是不知道礼炮七号里面气压如何。所以先要让气闸和礼炮七号通联上,让这俩气压一致。两位宇航员先测量了一下礼炮七号的内部状况。发现舱体内非常冷,冷得都结冰了。

    但是还好,没有空气泄露,也就是说气压稳定。地面确实能为两名宇航员勇士提供帮助。但是,当时的前苏联没有中继卫星。这也就意味着,两名宇航员飞到苏联对面的半球时,是无法和家里联系的。

    空间站里一片漆黑。他们随后打开一扇舷窗,借助小窗照进来的一缕阳光,开始了工作。由于礼炮七号的完全停电情况,地面建议两人分开进入维修。因为怕礼炮七号里面氧气不足。

    这样单人工作,效率一下子下降不少。工作量还那么大。这样下去,这准备的8天的饮水,就算加上之前礼炮七号宇航员留下的几个水袋,这样也只剩最多12天时间来修复空间站。

    面对这么多千头万绪的复杂工作,首先要优先解决空间站没有电的问题。没有电,一切都是徒劳。那么,能不能把联盟t-13号飞船上的电力通过电缆转移到礼炮七号空间站呢?理论上可以。

    但是,这可不是汽车没电了,你的车给我搭一下电瓶,那么简单。万一礼炮七号问题严重,搭电的时候再引起连锁反应,那么怎么办?难道要把联盟t-13号飞船也搭进去?

    不行,得另外想办法。这办法怎么想?前苏联人有时就是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直接把太阳能发电板通过电缆连接礼炮七号的蓄电池。连好了还是没电啊。因为太阳能板不是没有朝向太阳吗?

    呵呵,俩人操作联盟t-13飞船,带着礼炮七号空间站转身。转到太阳能板对着太阳的合适角度。后面的事,就是等。等着太阳照射太阳能板,给蓄电池充电。这一等,就是一整天。

    充电一天后,8个蓄电池组中的5个充满电,宇航员将蓄电池组连入礼炮七号的电力系统,完美,空间站有了电。

    修好空调系统后,两人不必再单干了。再后来,两人不必再用联盟t-13飞船跟地面联系了。因为修好了礼炮七号的通信系统。

    看到这儿,是不是我的中京号空间站有救了?我们就是要去修天线的啊。没有礼炮七号那么多的麻烦事。是啊,只不过现在就不说这个太空救援的故事了,是不是不太好?那就讲完吧。反正也没几句话了。

    6月13日,两名宇航员完成了礼炮七号通信系统的修复,在时隔4个多月后重新与地面建立了联系。礼炮七号空间站基本起死回生了。但是后续还有大量的维修工作要做。

    地面随后给他们派了货运飞船。反正你俩人已经在上面了,就好人做到底,把礼炮七号修好吧。6月23日进步24号货运飞船成功自动对接礼炮七号空间站,运来了补给。

    贾尼别科夫在礼炮空间站工作了110天,那可是3个多月啊。后来,他先乘坐联盟t-13飞船,也就是送他们上去的那艘飞船返回。

    萨维尼赫在礼炮七号上工作了169天,那可是5个多月哦。他乘坐后来的联盟t-14飞船返回。两人都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此处应该有掌声。好吧,这个可以借鉴的故事讲完了。此处应该再次爆发掌声。这掌声是送给勇敢的中京空间站的三名宇航员的。他们正驾驶自己的空间站去“堵截”国际空间站。

    因为再不采取行动,恐怕就永远没有机会对接国际空间站了。因为,燃料是有限的。而且还没有按期得到补给。

    三人分工合作。张扬负责整体控制,下达各程序命令。陈稳负责操控空间站变轨。刘天琪负责监视国际空间站并计算其轨道和速度。

    通过监视和计算,国际空间站运行基本正常。但是掉了些高度。这个是最让中京空间站担心的。

    因为前文说了,如果不修正空间站轨道的话,空间站每天就会“掉落”100米左右。如果国际空间站上一切正常的话,他们应该做出修正,维持正常运行轨道才对。三人都有一丝不祥的预感。

    张扬这个指令长最费脑力。他要不停的听取两名同事的数据报告,并且做出判断和决定。任何一个错误的研判,都会让大家死无葬身之地。

    经过一天的变轨追赶,终于肉眼可见国际空间站了。它在漆黑的夜空中是那么漂亮、耀眼。同样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此时的张扬根本顾不得欣赏,他大脑在飞速的计算。他要衡量是从国际空间站前面、下面、上面还是下面靠上去对接。

    这几个方向,各有利弊。相对来说,从国际空间站前面或后面对接,要容易些。但是要完全依赖摄像头和仪表来实现对接。从上面或下面,虽然操作难度大了一些,但是通过舷窗,全程肉眼可见。

    好,肉眼可见的吸引力比操控难度稍稍增加要大。那么就要考虑是从上面,还是下面对接。张扬在大脑中想象了从上和从下对接的情况。似乎区别不大。

    这个时候怎么选择?是扔硬币赌正反面决定?肯定没戏。这里是太空,扔出硬币,根本掉不到地上。开玩笑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能扔硬币决定。这个时候,真正帮助决策的是“假设思维”。假设最极端情况发生的情况下,哪个相对受害最小。

    张扬想明白了:从国际空间站下面对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