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太孙 > 第227章 粮食改革

第227章 粮食改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允熥制作出了一套交通规则之后,户部和工部配合起来,立马实施,在京城之中许多十字路口都按照朱允熥的要求设立了沙勒红绿旗。

    并且,严格要求骑行自行车的人,遵守交通规则并且要他们靠右行驶,而且速度不能太快。

    这几样但凡违反了其中一条,都可以被百姓们进行举报。而被各衙门的官吏看到的话,则可以直接现场罚款。

    这一套交通规则下达之后,立马就把京城之中,那些骑着自行车横行霸道的人们进行了约束。

    这些人知道,如果不按照规则行驶,都会被罚钱,一下子就老实了许多。

    毕竟为一时的冲动而买单,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何况还那么贵。

    或许罚五文钱不痛不痒,但若是罚他个一百文,那不得哭上个几天几夜呀。

    因此这规则一出来,当天京城里面的事故一下子就减少了。

    偶尔发生一些事故,那也是极具特殊性的。

    而且概率非常小,已经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另外为了避免这些人骑自行车骑的太快,朱允熥还下令工部,在制作自行车的时候,将前面的齿轮再弄小一点。

    也就相当于把档位变小了一些。

    这样一来他们蹬着踏板速度再快,将动力传到后面也相差了多少,而且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速度稍微慢了一点,但是骑起来会更加的省力,更加的轻松。

    总之这一系列的规则对于民间的百姓们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交通的问题解决之后,自行车便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

    因为这个东西,现在变得安全有规则,而且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用过之后,反馈都非常的好,自然便迅速又迎来了一个大的高潮。

    不仅仅是京城,整个大明许多地方,都已经开始流行起了自行车。

    这个东西毫无疑问,是直接就解决了以前百姓们足不出户的问题。

    这里的足不出户,并不是说不出门,而是说不出远门。

    毕竟古代的交通,非常的落后,出行几乎就靠走。至于马,一般人哪里买得起码呀,那都是有钱人才能够享受的?

    而现在这自行车,也才五百文,就算家庭条件相当一般,也能够通过努力,买到一辆自行车。

    有了自行车,出行就会很简单,哪怕是出远门,也不是问题。

    何况现在,各地的水泥路都修的这么好,更是为他们的出行创造了条件。

    朱允熥之前就已经提出过一个观念,要想富先修路。

    在大明各地修了路,就是为了促进百姓们出行,进行贸易交易做生意等等,提供方便。

    现在好了,路有了,出行工具也有了,条件这么好,百姓们进行生意来往,贸易交易等等,确实就简单了很多,成本也低了很多。

    于是乎,也为大明迎来了一波经济高潮,每个地方都将他们各自地方所拥有的特色产品,用三轮车拖到另一个地方去进行售卖,丰富另一个地方的物产。

    而另一个地方,又把他们有特色的东西,带到其他地方去进行售卖。

    如此一来,大明的整个经济市场,直接就活络了起来。

    只要经济好了,百姓们就能够富裕起来,百姓们富裕了,朝廷就会更加的富裕。

    因为在他们进行经济往来的同时,所产生的商业这一块的税,自然就跟上来了。

    所以朱允熥和朱元璋,之前虽然取消了百姓们那些乱七八糟的赋税,还减免了人丁和商税,但不仅没有让税收这一块下降许多,反而因为商贸这一块的活动起来,而让商税越来越多了。

    于是乎朝廷的财政收入,也是两面开花。

    一面是国有产业收入,一面的是税收。

    御书房内,朱元璋看着手中的奏折,笑的那叫一个开心啊。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赋税明明减免了,但收入反而更多了。

    由此,便也可以侧面看出,如今民间的百姓们,有多么好的一个经商的条件。

    更能够体现,现在的百姓们赚钱的门路很多,有多么的富足。

    看完奏折之后,朱元璋又看向朱允熥说:

    “这一切都归功于咱大明有一个好太孙呀,在这之前,咱想都不敢想,我大明还能有如此富庶的一天。实在是让咱,感到意外呀。”

    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朱元璋也是一把辛酸泪呀。

    因为大明洪武年间,从洪武元年到现在洪武二十多年,这么二十多年以来呀,大明的财政收入没有一点点的出彩。

    期间有时候财政收入很差,只有仅仅几百万两银子,好的时候也才两三千万两银子的收入。

    和其他朝代,根本没法比。

    远的不说,就说之前的元朝财政收入,甚至都比现在的大明,要好上许多。

    就更不要提之前的宋朝了,宋朝那简直就是富的流油啊,财政收入一年几千万两银子那都是低的了,好的时候便直接是上亿,乃至几亿银子的收入。

    反观现在的大明,才一年几百万两银子和一两千万两银子,只能用穷来形容。

    可现在不一样了,经过这一系列的发展,那国库的收入越来越高,税收减免过后,银子的收入却不减反增。

    这样子计算下去,就目前这一年财政收入保守估计都得有个四五千万两个银子。

    更不要说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明年甚至还可能会翻倍了。

    毕竟现在已经是夏天,仅仅半年时间就四五千万两银子的财政收入的话,那一年不是更多吗?

    总之,这件事情让朱元璋很开心,也终于当了一把有钱的皇帝。

    于是他对朱允熥说:

    “现在朝廷有钱了,咱终于不用过那紧巴巴的日子了,以后咱也可以奢侈一把了。”

    朱允熥文言哈哈大笑,旋即对朱元璋说:

    “皇爷爷,这才哪到哪儿呀,仅仅一个花露水,一个自行车,一个三轮车,就让你满足了吗?”

    朱元璋顿时眼睛一亮,看着朱允熥说:

    “好太孙,你还有什么别的赚钱法子吗?”

    朱允熥神秘一笑说:

    “有,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当然我所说的这些赚钱的法子,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还得能够拥有一些实际的好处。

    比方说这自行车,它能够为出行解决问题,三轮车不仅为出行解决问题,还能够货物为货物运输解决问题。

    所以我后面还会再弄一些东西出来,要实质性可以在生活中起到作用的。”

    朱元璋立马期待起来,说:

    “好,咱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一方面为国家和百姓们带动经济,一方面还能够为百姓们的生活提供改善。”

    朱允熥非常自信的点头。

    从御书房出来之后,朱允熥就直接去了户部。

    他之前就听到户部尚书张山说过,这段时间以来,红薯和土豆种子都已经达到了可以向全国发放种植的地步。

    经过他们的培育,种子已经相当的多,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

    现在所拥有的红薯土豆种子,各自都有几百万斤。只要将这些种子向全国发放下去,并且交给百姓们如何种植,想来今年就能够获得收成。

    所以朱允熥在得到消息之后,要去户部实地考察一下,看看这些红薯土豆种子们究竟好不好。

    到了户部,由户部尚书张山亲自带着朱允熥,离开了京城,到外面专门培育红薯土豆种子的田地进行实地考察。

    朱允熥到了之后,从土里将红薯土豆种子刨出来,发现一个个都长得非常的好,尤其是红薯,有的甚至有半个脑袋那么大,长势喜人,产量可怕。

    朱允熥很开心,便直接对户部尚书说:

    “既然红薯土豆的种子已经有这么多了,那么就可以向全国百姓们,进行定量的发放。并且记住,一定要教给他们正确的种植方式。千万别把这些种子给耽搁了。”

    户部尚书张山,自然明白这里面的重要性。

    于是领命之后,便开始着手去办这件事情。

    红薯土豆种子这两样东西,一直以来啊,就是天下百姓、和朝廷官员,以及那些士大夫贵族阶层们,非常重视的东西。

    如果成功,对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对于那些士大夫贵族阶层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原因不外乎于利益两个字,之前朱允熥强行丈量天下土地,对土地进行了按人头均匀分配的政策,便已经动了天下士大夫贵族阶层面的利益。

    曾经还闹出了许多事情,让朱允熥费了许多方法才将事情一一解决,还弄出一系列的政策,才总算将士大夫贵族地主阶层们,想出的各种花招,给应付了。

    那些靠着土地赚钱的贵族地主们,如意算盘落空,早就把朱允熥恨之入骨。

    如今这红薯土豆种子,若是能够全面种植,并且产量很大,能够解决百姓们吃饭问题的话,那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灭顶之灾。

    因为这些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手中,所掌握的粮食,也是多的可怕。

    毕竟以前他们手上的田地就很多,每一亩田种出来的粮食数量也很多。

    在拥有众多田地的情况下,一年一年累积下来,自然也就拥有了许多的粮食。

    这粮食也是硬通货呀,有时候比田地所产生的利益更大,这些粮食可以长时间储存,掌握在这些贵族手中。

    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想方设法。把粮食的价格抬高,然后高价卖出去。

    就好比当时西北地区,一个县闹了旱灾时是一个道理。

    当时百姓们没得吃,可那些士大夫贵族地主们手上,却又掌握着很多的粮食。

    甚至朝廷向他们买,他们都能够奇货可居的抬高价格。

    若不是当时朱允熥想到了一个办法,忽悠他们捐赠粮食的话,恐怕他们还是不会拿出来。

    由此可见,这些有粮食的乡绅地主等等,就是在发国难财。

    有句话说的好,风浪越大,鱼卖的越贵。

    用在这些掌握粮食的乡绅地主身上,也是一样的。

    百姓们越吃不上粮,他们手中的粮就能够越赚钱。

    然而现在,朱允熥所弄出的红薯土豆种子,就要动他们这个利益了呀。

    一旦实现粮食改革,让红薯土豆这些粮食大量成为百姓们的主食,那他们手上所掌握的大米和麦子,岂不是就不值钱了?

    如果百姓们都不再愁吃的了,那这些乡绅地主们多年来累计的粮食,岂不是就卖不出去了?

    因而,他们自然是对此,无比的关注的。

    甚至这件事情在许多的乡绅地主士大夫贵族们看来,极有可能就是要面临的和朱允通打响的第二次改革战争。

    第一次是土地改革,那一次闹得很大,也死了很多人。

    最终在朱允通的强力推行下,在朱元璋的霸气支持下,也同样在朱允通的多次睿智应对下,最终实行成功。

    然而这一次,这些乡绅地主们不打算再退步。

    原因很简单,如果粮食改革成功的话,那这些乡绅地主们,真的以后就占不到什么便宜了。

    他们以前之所以手上掌握那么多的土地,其目的就是因为,可以利用这些土地种植很多的粮食。

    从而这些粮食就能够成为他们的财产。

    无论是任何时候,都让他们用有底气。

    可是朱允通强硬的推动土地改革,让这些乡绅地主们失去了大量的土地,手上就只有大量的粮食了。

    然而现在朱允通又要实行粮食改革,一旦成功,他们手中的粮食就不值钱了。

    这不就等于让他们的粮食,也没办法兑换成财富了吗?

    所以这一次,注定又是一场朱允通和乡绅地主们之间的战斗。

    所以在消息传出之后,这些乡绅地主们就开始计划,要如何来应对朱允通的粮食改革。

    还是那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朱允通想了这么久的粮食改革,总算要实现了,可那些乡绅地主们,却也开始准备好要来唱反调了。

    虽然经历过上一次土地改革之后,他们不敢在明面上唱反调。

    但是暗地里搞动作,绝对不是什么问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