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第一狠人 > 第756章 大明官场的大调整

第756章 大明官场的大调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薛综见到张昭,行礼道:“尚书。”

    张昭吩咐道:“坐下说。”

    薛综道谢后恭恭敬敬的坐下,他对张招非常感谢,如果不是张昭无私的指点和提拔,薛综不可能迅速成长。

    张昭直接道:“陛下建立新朝,现在要调整官员。涉及的人员很多,你负责拟定诏书,再请陛下用印,然后把相关的诏令安排下去。”

    说着话,张昭把名单递过去。

    薛综接过来,他粗略看了一眼,脸上露出诧异神色,说道:“这里面涉及吏部要调整,兵部要调整。尤其是,您和周尚书卸任后,去哪里呢?”

    张昭没有隐瞒,直接说了大都督府和内阁的安排,以及一正三副的丞相安排。

    大体说完,张昭道:“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薛综见张昭发问,才仔细看了一遍,正色道:“荆州刺史阎象调任,江夏太守吕蒙接任荆州刺史,臧霸调任江夏太守,这一条线倒也还好。”

    “在下听说,吕蒙是陛下亲自培养的人才,曾经一直呆在身边。”

    “这些年吕蒙一直在江夏郡,在江夏郡颇有政绩和人望,调任也没有什么。”

    “只是,益州刺史庞统接任吏部尚书,糜竺调任益州刺史,阚泽转任少府少监负责陛下的内库。庞统虽然得到陛下的器重,可是要负责吏部,能行吗?”

    薛综略微皱眉。

    庞统的年纪不算太大。

    这是薛综考虑的。

    张昭微微一笑,解释道:“庞统的年纪不大,这是事实。可是,他一早就追随陛下,且深得陛下的器重。曾经,他还执掌了吏部,在吏部有一定的根基。”

    “官员的调整,资历和能力都重要。除此外,还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陛下的圣心。”

    “圣心在谁,谁就能得到重用。”

    张昭一副感慨模样,说道:“如果有能力、资历和圣心,那才能一步登天。”

    薛综点头道:“在下明白了。”

    顿了顿,薛综又继续说道:“庞统这条线调整了,又是周尚书的这条线,周尚书卸任兵部尚书,太史慈接任。按照您的说法,太史慈也是资历和能力俱佳,他的调任很正常,文聘接任太史慈镇守荆州。”

    张昭捋着胡须,微微点头。

    他之所以和薛综说这些,分析里面的弯弯绕绕,就是让薛综知道。

    薛综继续道:“可是,徐州蒯刺史卸任后,东海太守吕岱接任徐州刺史,又外放诸葛瑾担任东海太守。除此外,诸葛亮调任丹阳太守,陆逊担任南京县令。”

    “还有法正,去年陛下让他在洛阳任职。不到一年,现在又调回陛下的身边,继续担任主记。徐盛也从益州庞统的身边调回,担任兵部郎中。”

    “这样的大范围调动,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薛综皱起眉头道:“如此大范围的调动,涉及的人太多,很容易动荡。”

    张昭沉声道:“陛下在,任何动荡都不是问题。更何况,一个个都得利了,怎么动荡?”

    他看这薛综,沉声道:“你在吏部,好好做事。按照目前的情况,你留在吏部是比较好的选择,再过一段时间后,争取外放去地方担任太守。”

    “下一步,再调回中枢任职。”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一部尚书,估摸着留在吏部,未来总有你的机会。”

    “可是,你想要进入内阁,想要有远大的前途,地方的履历很重要。陛下执政,是能者上弱者下,尤其陛下对地方上的履历极为重视。”

    张昭沉声道:“一切看你自己的打算。”

    “谢谢尚书指点。”

    薛综再次点头。

    在薛综的内心,还是有一丝的遗憾。

    之前,陆玄曾说让他去担任主记,当时张昭的身边没有人用,就把薛综留下来。数年过去,他留在了吏部,一直协助张昭,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也的了张昭的器重,而且现在张昭是内阁丞相,对他也有帮助。

    薛综有遗憾,却谈不上失望。

    他对张昭仍然更多是感激,因为没有张昭的提拔和培养,就没有现在的他。

    张昭吩咐道:“去安排吧,尽快完成调令。”

    “喏!”

    薛综行了一礼就离开。

    涉及所有人的调令,即便是薛综熟悉政务,也用了一天半才完成所有人的调令起草,送到陆玄的手中用印就安排下去。

    大明朝官场,顿时就掀起波澜,各地不断有变动,因为涉及益州、荆州和徐州等地,还有诸多的官员。

    最重要的一点,大明朝大都督府和内阁并存,分别负责军政。

    武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地方许多的士人,都认为这件事不妥,应该加以限制。只是从张昭这个内阁丞相开始,到阎象、蒯良和顾雍三个副相,以及各部尚书,全都没有反应。

    上层的人没有反应,乃至于下面的诸多官员也一样。

    结果就是士人的议论,慢慢消失。

    时间匆匆,天气渐渐炎热,今年红薯、玉米和土豆等粮食,进一步推广到南京。因为陆玄没有禁止各州私下里获得红薯等,所以红薯也流传了一部分出去。

    粮食纷纷栽种,官府也在适应新的模式。

    转眼到了七月。

    这个月的后宫,非常忙碌。

    七月初三,诸葛蓉生了女儿陆芷;七月初六,甄宓生了儿子陆灿;七月十二,蔡琰生了儿子陆宏;七月十八,吴苋生了女儿陆芸。

    去年同一个月怀孕的四女,全部都生了孩子。

    陆玄的子女,进一步充实。

    孩子多了,宫中也越来越热闹,在舒县养老的陆康,都跑回来看孙子孙女。

    皇室子嗣多了,这也是好事。

    陆玄乐得陆康去忙碌,反正老父亲有事做,老人家身体好。不过陆康只呆了一个月,八月又去了舒县。

    八月的南京,地方粮食开始丰收。

    大明朝也开始秋收。

    除了粮食的丰收,几个月的时间磨合,不论大都督府,亦或是内阁,都完成了整合。新的体系下,政务运转良好。大多数的事情,内阁就能定下,再交给陆玄批阅。

    这一日,皇宫大殿内。

    陆玄在忙碌时,周瑜来到宫中,他向陆玄行了一礼,道:“陛下,大都督府对外作战的安排,全部完成,战船和后勤物资都协调妥当。”

    对倭国的情报,之前是顾雍负责情报。周瑜组建了大都督府,诸多的消息和安排,都是周瑜在负责。

    陆玄点了点头道:“进入八月,距离我和朱治约定的半年,只剩下一个月左右了。现在这时间准备出发,刚刚合适。这一战的人员调度,大都督府怎么安排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