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派人填补空缺
李远带着九公主。
日夜兼程,往京城赶。
途中,因为九公主,乘坐的马车坏了!
修马车,耽搁了一些时间。
若不是公主的马车,出问题,现在他们已经到京城了!
中途和陛下派出来的,一千轻骑会合。
李远见到,陛下派出来的轻骑,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手中的东西,非常重要,事关重大。
他不敢用,飞鸽传书。
因为飞鸽传书,不是最安全的。
陛下的皇宫,也不是铁桶一块,牢不可破!
谁是人?
谁是鬼?
这个谁知道?
何况,董贵妃在宫里,势力不小!
陛下平日里,对懂贵妃的嚣张跋扈,睁只眼,闭只眼的!
小师弟提供的方子。
对于董家,还有那几家,手上握有盐的世家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
非常时期,不能用,平日里常用的联系方式,太冒险了!
要是这些东西,不小心泄露出去。
小师弟的身家性命,就危险了!
这次,前往平阳府,查抄王家,料想,董家已经知道了!
其中牵扯出来的官员,大大小小几十个!
之所以请陛下,派出一千轻骑接应。
就是怕董家,还有那些官员,狗急跳墙。
若是他们不顾一切的,派人半路截杀自己。
后果,不堪设想!
王成父子,要是被灭口,也是个糟心的事!
王成是重要的罪犯,他那里还掌握着,大部分的犯罪证据,他现在还不能死!
董家这些年,拉拢了不少,朝中武将。
这些武将,可是手握兵权的!
要是他们派人,假冒土匪,半路截杀。
自己死了也就死了,九公主怎么办?
要是九公主出事,李家也难逃干系!
好在,马上就到京城了。
董家就算再嚣张跋扈,也不敢在天子脚下,动手脚。
自己等人,算是安全了!
京城。
御书房。
泰安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手中的信。
小师弟写信投诉,说是李远办事不靠谱。
派过去的护卫,傻乎乎的,已经让他撵走了,让自己看着办。
还说,让自己尽快派人去平阳府,填补平阳府,下辖的官员空缺。
他的岳父,已经忙不过来了,心疼他岳父呢!
接着说,菜谱和白酒出自平阳府,消息已经泄露出去了!
小师弟估计,是运输的时候,泄露出去的。
后面说的是,董钱,他的好侄子,到平阳府去了!
并且,在打白酒和菜谱的主意。
信中,小师弟还提到了三皇子。
说是,董钱去平阳府,背后有三皇子的身影。
信的最后,是一堆,小师弟吹捧自己的马屁。
泰安帝看完信,闭目沉思。
小师弟说的这些事,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大事!
关键是,三皇子。
董家想扶持老三上位,这个他是知道的。
近些年,董家越来越放肆了!
自己现在春秋鼎盛,董家和老三,就那么急不可耐吗?
若非董家手上,握着大乾一半以上的盐,令自己忌惮。
自己怎么可能容忍,董家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早就将董家,抄家灭族了!
李远传回来的,那些罪证。
其中牵扯出来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依附董家的!
这些官员,靠着有董家撑腰,无法无天,为非作歹。
有些事,还牵扯到了老三。
老三以及老大,他们怎么想的,身为帝王的他,怎么会不清楚?
是自己平日里,对待他们太过宽和了吗?
让他们误以为,他现在已经老了?
该交出皇位,让他们来坐了?
说起来,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接到李远的飞鸽传书了!
最近的一次,是李远请求派兵接应。
算算时间,李远应该已经到京城了,才对。
怎么会,迟迟不见人影呢?
泰安帝,伸手扶额。
这一天天的!
处理不完的国事,操心不完的家事!
自己这个皇帝,当的也实在是太累了!
周旭,你马上从禁军中,挑选二十个身手好的人,让他们带上身契,去平阳府。
让他们,星夜兼程出发。
到了平阳府,直接去找小师弟报到。
告诉他们,他们以后,就是顾家的护卫,只听命于顾家。
另外,传旨李远家的小子李海,让他去清河县,当县令去。
传旨,上届状元柳青琦,探花孔祥宇,让他们分别出任,松阳县县令,青阳县县令。
传旨,翰林院侍读杨天成,侍讲牛进一。
让他们分别出任,平阳府同知,平阳府,通判。
总管太监周旭,听泰安帝说完,迟疑的小声问。
陛下,李海目前只是举人,按朝廷律法,他不能直接出任县令。
举人初次当任官职,只能是七品以下。
另外,上届状元,探花,他们现在的官职,是从六品。
如果他们去平阳府当县令,县令是七品,您看,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泰安帝看着,跟随自己多年的大太监。
心里想着,要是朕的想法,都让你知道了,那还得了?
让李海过去清河县,是因为,小师弟祖籍就是清河县的。
要是派个不靠谱的人过去,把清河县闹得乌烟瘴气的!
小师弟绝对,跑自己这里,来找麻烦。
要是换做李海,就不一样了!
李海和小师弟关系好,要是清河县出问题。
小师弟只会找李海,不会跑来找自己麻烦!
李海这次春闱的试卷,他看过了,中进士毫无问题!
至于,青阳,松阳两个县的县令。
派柳青琦和孔祥宇过去。
是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务实能干的。
在翰林院待着,他们能有什么作为?
派他们过去当县令,磨炼一下,往后才能委以重任。
最后,杨天成是老师的小儿子,牛进一,是国子监祭酒家的老儿子
让他们去平阳府,磨炼一下也好。
这两人,当年科举的时候,名列前茅。
让他们出去锻炼一下,将来也能委以重任。
他们待在,京城这个大染缸里面,对他们将来的仕途,没有什么好处!
董家把持吏部多年,任用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依附董家的人。
长此以往,吏治不清,朝政不明!
对于国家来说,不是好事。
这些年,自己处处留意,储备人才。
为的就是,董家一系倒台后,填补那些人留下来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