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大力妇女-钟木儿回家
第一次参与开荒的人们回去以后,讲起开荒的经历,简直没人敢相信。
“真的包吃包住,干得好还发钱发粮食?”
“怎么可能啊,这么多年开荒,就没遇到过这种事!”
“不都是自己带吃的去吗!”
村民们把回来的人团团围住,“到底咋回事,快跟我们都讲讲。”
去开荒的人家,多少对开荒有预期,希望人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结果不仅全手全脚回来,得了前几名的小组成员还带了粮食!
说起乔震和唐悠悠,人们都赞不绝口。
开荒的安排是县太爷安排的,具体监管执行是唐悠悠做。
“乔大人和夫人都是顶好的人,说话和气着呢,一点也不摆谱!”
“夫人还找人给我看伤,不然我这腿可就保不住了。”
“难以置信,难以置信!”
“有这样的青天大老爷,咱县老百姓的日子有盼头了啊!”
这样的消息到处都是,想怀疑都难。
去过的人还想去,没去的人盼着下次开荒自己也去。
隔壁县的人,听到这些像是在说天书。
“真是笑话,徭役还包吃包住,异想天开!”
“来福县的人,吹牛越来越厉害了。”
“吹得再厉害,还不是个穷地方。”
石九县比来福县大,人口多一些,县城的大户很多,看起来要繁华些。
但底层老百姓也更加贫苦。
“还发钱发粮呢,县太爷能有那么好心?”
“不过也许他们说的是真的呢?”
“要是真的,太阳就打西边出来了,会有人在意我们的死活吗?”
当官的都跟大户们沆瀣一气,巴不得吸干老百姓的血。
怎么可能有这样爱民如子的好官。
要是真有,说什么我也要把女儿嫁到来福县去!
得到女子组第一名的组长,钟木儿拿着粮食回到家。
“奇了怪了,女人去服徭役,还带了粮食回来。”
“不会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吧。”
“你可别瞎说,就她那样的,谁能看得上。”
“那可不好说,谁知道,万一有人就喜欢这调调呢……”
钟木儿家里就一个病歪歪的男人,两个年幼的女儿,和一个年迈的婆婆。
家里常年都是她一个人干活。
家里靠他一个女人支撑,但凡有点好事,都会遭来闲话。
要是以往,她听听也就罢了。
这次,不知为何,她竟有些难以忍受。
她将得到的八十斤粮食和奖励先放在家里,在院子抄起一把扫把,冲出去就朝那说闲话的人身上拍去。
“哎哟,哎哟,李家的铁牛疯了!”
钟木儿的婆家姓李,她在村里力气很大,大家送了一个外号“铁牛”。
“你才疯了,你全家都疯了!”
“嘴里不干不净,看我打死你!”
钟木儿的力气很大,要不是控制着力道,一扫把下去能把人拍出血。
那两个讲闲话的妇人,不敢硬接钟木儿的扫把,一边骂一边跑开。
“有本事别跑啊!一天到晚胡咧咧!”
“再让我听见,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村里也有其他服徭役回来的人,见钟木儿被人误会,都开口解释。
“别胡说,李家媳妇的粮食,是县令夫人奖励的,干活干得非常好才有呢。”
解释的人自己也带了一点粮食回家,他也是有名次的。
“真的啊,我的天,这还是徭役吗?简直是享福啊!”
钟木儿放下扫把,手上细碎的伤口显而易见。
干活是要下死力气的,钟木儿更是全力以赴,不然也不可能得到女子小组第一。
有了唐悠悠制订的制度,大家为了赢得名次,都很努力。
来服徭役的女子,除了少数害羞的人,大部分都有点胆子。
不然也不可能不顾外人的眼光,主动服役。
就算是这样,羡慕的人也一样很多,至少跟之前的徭役相比,这次的徭役是绝无仅有的幸福。
钟木儿也是这样想的,累点怕什么,这样的徭役,她愿意天天干。
“这得多亏县太爷和夫人,以后只要是他们发话,下火海我也去。”
以前大家畏之如虎的徭役,成为村民饭后的主要谈论对象。
种木儿回到家,家里的两个女儿,大的七岁,小的四岁。
两个孩子亲热地迎接娘亲回家。
钟木儿摸摸两个孩子的头,“在家乖不乖,有没有听奶奶的话?”
“有。”
两个孩子都帮着家里干活,大女儿芳儿手上都长了茧。
“乖,帮娘把东西搬进去,一会娘去做饭。”
小女儿还看不出来,但大女儿遗传了钟木儿的大力,小小年纪已经和成年人的力气差不多。
钟木儿不在家的时候,大女儿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干活,下地,保护妹妹都能干。
就是吃得多些。
丈夫李高大身体孱弱,到他这辈只有一根独苗。
李老头给他取了媳妇后,没多久就撒手人寰,要不是钟木儿撑起这个家,早被人吃得骨头都不剩下了。
钟木儿力气大,性子泼,在村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一脚踹翻院墙。
想打歪主意的人,都怕她这怪力,离她远远的。
“娘,今天可以多吃一碗吗?”
她这次服徭役,带回来八十斤粮食,还有八钱银子兑换的铜板。
家里只有四亩地,孩子们常年吃不饱,这回能吃一顿饱饭了。
想着两个孩子的饭量,钟木儿咬咬牙“吃,今天吃个饱。”
在后院喂鸡出来的婆婆,眉目和善地看着媳妇,“回来了啊?辛苦了木娘。”
“我没事,娘。”
屋里听见动静的李高,勉强下地,扶着门框走出来。
“走那么远的路,快歇歇。”
“不用,我不累,一会就去做饭。”
看见丈夫苍白的脸色,钟木儿眼里闪过心疼,她以后要多挣些钱,给相公抓药。
万一将来还能生个儿子呢?
钟木儿怀孕的时候,食量大得惊人,一顿要吃满满三碗饭才饱。
大家都以为是儿子,谁知道生下一个女儿。
李母很高兴“先开花,后结果,挺好。”
结果第二胎也生的女儿,村里的闲话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