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不如拼一拼
周卫华可不知道周老四在中间两头捣鼓,到了家附近,找了个没人的草垛子,躲在后面把之前在今日特惠中买的五斤羊肉给拿了出来,这才拎着回了家。
这个时间,外面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
只是一进门,周卫华吓了一跳,觉得自己有点草率了,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这肉该不该继续拎着,因为院子里全是人。
全村的妇女,估计都在这儿了。
按照原主的记忆,多半都能叫得上称呼,只是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老娘刘彩云吸引了,一时之间竟没人发现周卫华回来了,这让周卫华松了一口气。
堂屋门口,摆了一个八仙桌,周卫华看了半天,确定这桌子绝对不是家里的。
而且明摆着是新打的,都没上漆,纯纯的原木桌。
老娘刘彩云同志,站在八仙桌的旁边,桌子上摆着一堆东西。
周卫华认识这些,都是之前他拿出来的。
比如做手串的珠子之类的,都是小饰品diy的材料。
还有两个已经被开膛破肚的小熊玩偶。
“大家看啊,我家卫华要的东西,其实都很简单的。
就说这扎头发的花绳,这花是花,绳是绳,是分开的。
你们拿回去之后呢,把花跟绳编在一起,就像这样,很简单。
当然,这里头有很多不同的款式,每一种都有样品。
大家真的想弄这个,一个套件的材料,是五分钱,但做好的成品,我儿子说了,一毛钱回收。
这样大家不用去别的地方,就能净赚五分钱。
这样的头绳,在县城里头的批发市场,也差不多就是一毛钱一条。
卫华本来是可以直接去批发的,但现在要这种半成品,就是为了给咱们村的人,找一条生财的道路。
可别觉得我们是占了大家的便宜。
小商品做起来容易,手快的,一天做个二三十条,还是很轻松的,刨去成本,那净赚一天也能弄个一两块钱,一个月那就是三十多块,比上班都强了。
卫华说了,这个可以长期做,我们也长期收。
到时候还可能扩大规模。
我丑话说在前头,我儿子没想着挣大家的钱,毕竟还要买原料,找销路,都需要成本。
要是谁在外面说我们家的坏话,那以后有好事情,可就没这人的份了。
当然,咱们村的人都是实在人,我嫁过来这么多年,大伙是什么人我心里都有数。
除了这些小商品,还有这些大宝贝。
没错,布娃娃,玩偶叫什么都行。
你们也看到了,这里头填的,都是上好的棉絮,还有丝绵。
其实我也觉得这些有些糟践东西了,但咱们都知道,交公粮那是要拿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
咱们做买卖,卖给别人的,那肯定也得是好的,都是为了挣钱。
这些东西成本就比较贵了,大家都是庄稼户,都知道种植的辛苦,我就不废话了。
这布偶呢,也有三种型号。
……”
周卫华站在门边,看着老娘侃侃而谈,不得不承认,老娘的口才还是挺好的。
而且说话也非常的有技巧。
周卫华扫了一圈,观察了一下这些妇女的表情,有些人不以为然,但也没表现出别的东西。
听的都很认真。
刘彩云看到了他,眼底满是慈爱,但是却没出声招呼,给大伙讲了一番布娃娃的几个部位,该怎么拆分,怎么缝合,讲的很详细。
一直等说完,才拍了拍手:“大家都聪明,是我太啰嗦了。
样品你们带回去,我儿子回来了,我得给他弄口喝的。”
众人闻言,纷纷调侃起来。
说周卫华这个岁数,也该说媳妇了。
更有甚者开始推销自己侄女,外甥女之类的。
大家都看得出来,周家跟以前不一样了,要是能嫁过来,那绝对是享福来了。
周卫华闹了个大红脸。
他才多大岁数,可饶过他吧。
周卫华跟相熟的嫂嫂,大娘,婶娘之类的打了招呼,闹哄哄的一群人,这才接二连三的离开。
小院子里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刘彩云长舒了一口气,抹了抹额头的汗。
“怎么样?娘讲的还行吧?”
周卫华竖了个大拇指:“讲的真好,有点女强人的意思了。”
刘彩云同志很开心,似乎又找到了年轻时候在学校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影子。
年少无畏,意气风发。
只是可惜,赶上了上山下乡。
“你这孩子,怎么又买肉了。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你等着瞧吧,回去之后,人家指定得说咱。”
周卫华倒觉得无所谓:“说就说呗,也不耽误咱们多吃一块肉。
我想着把这肉,割下来一块,送给修路哥。”
刘彩云点了点头:“是该,我去分一半出来。他媳妇有身孕,人家现在也给你帮忙,总归不是外人。”
“嗯,听您的。”
周卫华又跟刘彩云讲了一番李修路今天的表现,刘彩云很是欣慰。
“修路是个好孩子,他帮着你,娘也放心。
他娘之前还来找我,想揽点活。
你也知道,他娘的眼睛本来就不大好,这种活她也干不了。
不过我答应回头弄豆酱的生意,可以让她帮忙。
她调制的酱味道很好的。”
“这些您跟我爹看着办就成,我爹人呢?”
“去跟你大元叔去山前镇子上参观学习去了。
那边不是有一个酱园吗?”
周卫华翻找了一下记忆,好像是有这么一个地方。
“不是,那酱园之前用烂黄豆,卖出去的酱还有生蛆的。
那个地儿不是倒闭了吗?”
听了这话,刘彩云流露出一丝嫌弃来。
“可不是嘛,那老板是黑了心肝的。
酱园是倒闭了,但是还有一些机器,发酵缸什么的,我也不太懂,他们去看看,能不能淘一些回来。
看得出来,你大元叔这可是上了心了,要在咱们村弄个酱园出来。
咱们村有山泉,水质好,做出来的酱保证也好吃。”
周卫华倒没想到刘元这么有魄力。
只不过村子里有钱吗?
似乎看出了周卫华的想法,刘彩云解释道:“村子里可能没那么多钱,但是可以贷款。
以村委会的名义,办乡村企业,听说政府给扶植。
左右不能再穷下去了,不如拼一拼。”
周卫华终究是低估了这个年代百姓的韧劲。
的确,再差也不过是重头再来罢了。
本来就没什么好失去的,还怕重头来一次?
万一要是成了呢?
乡镇企业的扶植,也是从七八年开始的,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都算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为的就是改变农村农业经济一条腿走路的局面。
前期的确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到了八九年左右,乡镇企业就出现了各种扶植上的疲软,不管是资金还是规模,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