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眼中有活
沈舒默默地观察着一切,注意到正在切土豆丝的一位大婶面前还有一筐的土豆,于是走过去对大婶说:“婶子,我来帮你吧,”然后就找了一把刀,和一个切菜的案板拿起筐中的土豆开始切。
大婶看见沈舒,心里有些奇怪这是哪来的人,但随后看到她拿着土豆开始切的时候,心下一急。
刚要阻止就看见沈舒手起刀落,哐哐哐的切,特别麻利的就把一个土豆切成了土豆丝,一看就是在家下过厨的人。
大婶这才放下心来没再阻止。
两个人干活的速度特别快,不一会的功夫,一筐土豆就已经切完了。
切完后,沈舒明显看见婶子松了口气。
后来,沈舒看见哪里有需要帮忙的就过去搭把手,不一会的功夫,食堂里的众人就都已经认识沈舒了。
正在炒菜的王师傅看见沈舒的表现,心中点了点头,不管能力怎样,至少这有眼力劲,眼中有活。
等所有的菜都炒完之后盛到大盆里之后,就到了工人吃饭的点了。
这时候,很多工人一窝蜂的涌进食堂,整个食堂里顿时拥挤不堪,喧喧嚷嚷。
在窗口盛饭大婶的嚷嚷下,都自发的排好了队。
后厨的人就站在窗口负责给他们打饭。
王师傅把沈舒带到齐玲的旁边让她看着,“你好好看着她们是怎么打菜的,等下换你上。”
然后又对齐玲说:“小齐,等下换她上,你在旁边看着。”
“好!”
齐玲忙着给工人打饭,听见王师傅的话,应了一声,然后对沈舒说:“沈妹儿你好好瞧着。”
一个工人给了齐玲一张的粮票,“,两个玉米馍馍,二两土豆。”
“沈妹,你看好,二两土豆就是这一勺。”齐玲确定了粮票,然后边忙活着手上的动作边教沈舒。
沈舒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王师傅看到这,放心离开。
一些来打饭的女工看见沈舒站在齐玲的旁边,心里都有些好奇,忍不住多瞧两眼。
一个下巴有痣的大婶把票和饭盒给齐玲,“要二两米饭,一个炒土豆丝,”看了眼沈舒,忍不住问齐玲:“玲玲,你们后厨又新来了个同志?”
齐玲接过票,挖了一勺米饭还有一勺土豆丝放进饭盒,听见大婶的话,然后点了点头:“对,这是我们新来的同志,姓沈,叫沈舒,您的饭好了,”然后把饭给了大婶。
大婶还想要说什么,但是因为后面的人都急着打饭,所以也就接过饭就走了。
大婶走后,后面也有不少人问沈舒的,齐玲玲一边打着饭一边为他们解释。
看了一会儿,沈舒已经明白了打饭是怎样的流程,于是对齐玲说:“玲玲姐,你歇一下吧,我来打饭。”
齐玲有些诧异她学的这么快就会了,于是把勺子递给沈舒:“行,你来打。”
沈舒接过勺子站在窗口。
一个女同志把票和饭盒给沈舒,对她说:“同志,要二两米饭,一份土豆丝,一份茄子。”
沈舒麻利的接过票,确认上面和女同志要的一样,于是朝饭盒里打了二两米饭和土豆茄子,然后递给女同志。
旁边的齐玲看着沈舒打菜一开始是有点生疏,但是后来上手越来越娴熟,在心里点了点头。
这时候一个人站在齐玲的旁边,是王师傅。
看着新来的沈舒挺机灵的,什么活都上手快,王师傅很满意,毕竟他不想后厨招来的是一个处处都得需要教的人。
等盆已经见底的时候,食堂里来打饭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于是沈舒就把窗口给收拾收拾然后关了。
因为今天中午没有剩的大锅饭,所以王师傅用小锅炒了道菜。
先前沈舒只是以为只是来这里报道,没想到还得干活,自然也就没有拿自己的饭盒。
齐玲见她没带饭盒就给她找了个碗盛饭吃。
吃完饭王师傅把沈舒介绍给厨房的众人。
之前沈舒给厨房里的人帮忙,大家伙就都已经知道后厨新来了一个人,是接了吴庆茹的班。
因为沈舒很有眼力劲的帮忙,所以厨房的人对她都颇有好感,对沈舒表达了热烈了欢迎。
但是沈舒却敏锐的感觉到热烈的欢迎中有一道充满敌意的目光。
沈舒脸上带着笑容快速的扫了一眼众人,发现对自己有敌意的是一个有着眯缝眼的微胖女人。
沈舒心里不禁有些奇怪,自己今天第一天来并没有得罪过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师傅做了个停止的手势让大家止住,然后就给沈舒安排了以后要做的活:“现在你跟着齐玲她们先把碗筷和盆刷出来,以后你就只负责烧火和备菜,以后每天早上都还得早来搬菜。”
沈舒和齐玲把她们窗口的盆放在水池旁边进行洗刷,齐玲对沈舒关心道:“沈妹儿,你累不。”
沈舒点点头:“累。”
她在家都从来没有这么忙活过,在这里忙活的时候不觉得累,但是不忙活一松懈下来就感到一阵疲累。
齐玲听了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然后又小声地对沈舒说:“一开始都这样,但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吃完饭后,厨房的人又开始准备下午的饭菜。
等一切都忙活完吃完饭之后,沈舒和厨房的人告别完,就去了供销社买了一些点心拎到沈大姐家。
到沈大姐家的时候,沈大姐刚好正在做饭,和大姐夫还有两个外甥打了个招呼然后把点心放下就去了厨房。
看到沈舒回来了,沈大姐一边炒菜一边问:“今天在厂里工作怎么样?”
沈舒:“还行,厂里的人都还挺热情的。”
沈大姐点点头,然后向沈舒传授自己的经验:“那就行,到了那里好好和人相处,如果遇到找茬的人你也不要怕也别冲动,该给领导说的就给领导说。”
沈舒扬了扬头,下巴微抬,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大姐你放心,我都知道了,也没人能欺负的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