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与阳明先生
“恩,可以不过你要小心,此番仕途凶险,必要时要明哲保身,我可不想二姐的心落入了空处。”
“为兄一定谨记。”
“我便不打扰你们了,好好珍惜这两日的时光。”
元灵回自己房间了,二姐的婚事他还是很郑重对待的,他再也不想大姐的事再发生,考完科举后还是盯着点柳洪志,希望一切顺利。柳洪志在这里待了两日便启程前往南京了,这两日元灵看书店,二姐与柳公子一天几乎除了晚上一直黏在一起,去逛街,去野外游玩……
接下来元灵写了一些书,有游记,有话本,还有在游学时背下的可以写出来卖的书,也有一些道藏,佛经,还有一些自己的感悟,于是这个书店的书丰富了起来,名字就取了个咋学书屋。
两月之后元灵坐在乡试的考场里,再三月之后元灵坐在会试的考场里,再几日之后元灵坐在殿试的考场里。考完之后元灵并不是很激动或忐忑,他陷入了沉思,科举考的是八股文,有些呆板,诗词歌赋方面倒是没什么,但那些绪论的题,考生所答的答案被限制了内容,而自己的观点却不能写,如果元灵写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就不可能得好成绩,最多考个举人,自己不赞同的要去歌颂,自己赞同的要去批评,这是不是违背了儒家的诚意,自己这算不算不诚实,当自己的诚心与科举考试冲突时,自己选择了科举。
这让元灵想到了一个例子,一个腐败的朝廷其腐败的根源在最上一层那些人,一个有志之士想除掉这个根源,但他只能从小官做起,如果他刚正不阿,那么只能做小官,如果他融入这个腐败的体系也做一名趋炎附势的人,那么才能升官到最后达到一定的高度有能力除掉祸患的根源。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好官还是奸臣呢!就像《剑来》里的想做一件大好事,其中却不得不做一些坏事,到底对不对。
殿试中朱厚照只来看了一眼便走了,元灵看到了,一个十七八岁少年,从其脸上一眼便能看出其玩性之中,还有那个刘瑾,大概五六十岁吧,太监和正常人的老态一不一样元灵不知道,反正以正常人标准看就是五六十岁。
元灵还想到一件事,臣子忠于君主,但君主视而不见就是不听劝告,那还要忠君吗孩子孝顺父母,而父母却不理领情反而恶语相向,那么子女还要尽孝吗
在元灵的思想还在翻涌时,放榜了,他得了探花,是第三名,他不欣喜,也不遗憾,这名次对于他来说已经没多大意义了。元灵被封为了从七品翰林院编修,还赏赐了一些金银。接受赏赐时,内阁首府李东阳特意夸奖了元灵几句。原因就是他游学时在那个城干杂活抵饭钱那件事,那件事后来传到了京都,引起了一次震动,读书人应该怎么做。
元灵用这些金银在京城买了一套房子,并写信叫二姐他们过来住。翰林院编修主要职责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其中最注重于侍讲培养人才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元灵大概就是在京城了。元灵第二天就去上任,被安排整理编撰书籍,元灵还是很满意的没被分去当秘书。
元灵在这里可谓如鱼得水,皇家典籍是地方书院比不了的,元灵又可以像海绵一样大口大口的吸取海水了,并且这里也有一些外语的书元灵估计只要学会一门自己就能见子识意,闻语知意了。熟悉了两天工作后,元灵前往了王阳明的住宅,没错元灵来这里科考时,王阳明就在京城了,只是当时没有时间,现在安定下来,也该实现当年的愿望了。
“小生鲁大志是来拜访王阳明先生的。”元灵对着看门的小司说道。
“您稍等。”那小司已经习惯了,自从自家先生回京,每天都会有人来拜访。
“鲁先生,阳明先生请您进去,请跟我来。”元灵被带到二楼会客厅,客厅里很简陋,一张矮桌在窗口,两边是膝垫,桌上一壶茶,两个杯子,一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文士跪坐于一边的膝垫上,神态自若,元灵进来时偏头看向元灵,元灵持书生礼“小生鲁大志见过阳明先生。”
“恩,请坐。”两人相对而坐,一人青衫,一人灰衫,两人对视目光皆是自然无比,眼前仿若有人又仿若无人。
“敢问阳明先生对科举有何看法”
“国家得才之渠道,国民改命之唯一。一大善制也,然八股死板,考生难以尽其才。”
元灵道,“八股之绪论使人违心而作,可合儒道。”
“不合,然科举如此,唯有此耳,小违而成大为者,可,汝之谓为诚意,有诈敌之策,可用,行似不诚然心却诚。”
“小生受教,敢问臣忠于君,而君不礼臣,可需再忠,子孝于父,而父不爱子,可需再孝,”
“忠与不忠,孝与不孝,从己之心,忠孝有忠孝之理,不忠不孝有不忠不孝之理。”
元灵又问“《史记》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对。”
“是非在人心。”
元灵又问……
元灵与王阳明的问答一直到太阳西落,二人皆不知疲倦。虽只有元灵问王阳明答,有时候王阳明也答不上来。
元灵走后,一位妇人出现在王阳明身后,“此人如何,我看你与他竟谈了一整天。他好像就是那个提出读书人应当给众人做榜样的游学书生。”
“此人学识不是非常渊博,但其心灵思想远超那些大学士,再过十年可称大家。”王阳明沉吟了一会继续说道“或许能成为千古才出一个的圣人。”
“这次科举竟然出现了如此大才,你可要收他做弟子”王阳明笑了笑没作回答。
元灵一路沉思,怎么回到家的都不知道,还好自己的记忆可自行操控,不然今天交谈的这么多内容有很多都会忘记。
元灵这几天没有去找王阳明,他得好好消化一下,过两天就去拜访王阳明,刚开始时都是元灵提出问题,王阳明回答,后来,王阳明也向元灵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代表着什么呢,龙场悟道归来的王阳明还会有什么疑问呢,有了疑问又能有谁为他解答呢,显然元灵已经成为了这样的人。他与王阳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像他们这样的人已经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挚友了,元灵学习了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从元灵的些许思想里找到自己心学的不足之处,然后得以弥补。
王阳明的心学总结下来就是三句话——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所谓心即理大概可以解释为世间的道理都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有些发现了,有些没发现,有些表现出来了,有些没表现出来,有些说出来了,有些没说出来。
所谓致良知大概可以解释为达到最为纯粹的本心,最纯粹的本心就是良知,举个例子就是看到弱小的生物需要帮助时的第一反应,当然那种心灵已经被污染得不成样子的人的第一反应我们就不知道了。
所谓知行合一大概可以解释为,知和行是同时的,没有先后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功,即没有行动的知便不算真正的做到知。
元灵再学了两们外语后,终于弄懂了字,言与意之间的关系,现在他可以看到那些没学过的文字,一些智商高一点的动物的叫声他也能从其中听懂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那些动物表达的东西太简单也太单调,连小孩都不如,最多的就是饿了。所以元灵对于呢听懂动物说话的能力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