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道藏
朱熹倡导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那么你们天理和人欲又是怎么下定义的。在理学中普遍认为,天理就是刚好满足生活生存需要,而人欲就是超出生活需要的欲望。比如人饿了要吃饭是天理,想吃得美味,想吃的多就是人欲。
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学派认为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应该去格他们,然后掌握这些道理。说实话这个主张在元灵看来是很先进和高大上的。如今的现代科学就是在格物致知,研究事物的运作原理。关于格物致知,有一个王阳明的有趣故事,王阳明年轻时学习了朱熹理学后,便拉着自己的一个好友格竹。
他们开始盯着竹子看,其他的事一概不管,即使是吃饭睡觉也只是草草了事,第三天是王阳明的朋友已经感觉头昏眼花,先放弃了。而王阳明也是眼中充满血丝,但他依旧坚持,直到第七天,王阳明已经出现了幻觉,他好似听到那些竹子正在哈哈大笑,仿佛是在嘲讽自己,你真没用啊,我们的到了就在这理,你就是看不到,王阳明被气的朝着竹子大喊道,你们根本没有道理。其实王阳明已经昏倒在竹子上了。
足以看出当时的格物致知只是提出了一 概念,具体该怎么格物并没有得出。
三个个月后的某一天,元灵离开了林家。离开时林化然送了元灵一些银两和一匹马。这么远的路有一匹马是必要的。
接下来的游学,元灵经过繁华的大城小城,经过贫苦的山村农寨,经过了无人烟的山林,见过恶霸以强凌弱,见过官吏以势压人,见过纨绔公子横行霸道……元灵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各地的书院了,元灵的学识与行为举止大多被认可,对于这样一个十三四岁就出这么远门游学的书生,哪些书院的管事都很是敬佩称赞。元灵通过自己过目不忘的本事和大脑开发度的提升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能把新的知识学一遍。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元灵对儒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儒家核心思想可以看成中庸之道,其精髓可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讲求天人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人至真的,那么人也应做到至善至诚,至人至真。
对于至诚元灵有些想法,一是对至诚的无比敬仰,二是联想到了听说过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听起来很神奇,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做到。还有就是对自己过去的言行感到惭愧,以前在待人时的表里不一,比如讨厌的时候还做出热情的样子,别人给自己东西时,明明想要还去推辞一番。这种所谓的客气,在现在看来就有些反感,连回忆都不想再回忆了。
元灵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要至诚,自己也想看看这个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不是真的。
儒学的另一大方面就是治国了,孔圣人就曾周游列国,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现在的理学心学,历史已经证明其具有可行性和先进性。但作为一个来自社会主义社会来的灵魂来说,这就不算什么了,所以这方面,元灵研究的并不深。
因为山匪那件事给元灵好好上了一课,人出来混就要学会苟之一道,不然死的大概会很早,所以,元灵很少再遇到那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五个月之后的一天傍晚,浙江省的一个道观里来了一名穿着青衫,牵着马儿的少年。
咚咚咚,元灵敲响道观大门上的铜环,几息后门被从里面打开,开门的是一个小道童。
“居士,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小生从山东游学至此,如今天色已晚,想于贵观借宿一宿。”
“居士稍等,我这就去禀告观主,”
“多谢小兄弟。”
元灵等了半晌,刚才那个道童出来了,其身旁多了另一个道童,“居士,你的马可由我师弟帮你安置,你随我去见观主吧。”
“那小生先谢过了。”
走过几个走廊,拐过几个弯,元灵他们来到这座道观中最大的一个房屋前,真和殿,进入大殿正中是三清像,下方蒲团上盘坐着一个老道,其须发皆白面相庄严,双目似闭未闭并没有那种普通老人的暮气沉沉之感。
“小生鲁大志见过道长。”
“居士从何方而来,又将去往何处。”观主缓缓睁开眼睛,
“小生自山东青州府而来,不日将向云南贵州而去。”元灵想起了哲学上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处,以及唐三藏的经典台词: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将去往西天求取真经。
听了元灵的回答后,观主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居士不妨在道观多住几日,本观有诸多道藏,居士可随意翻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至明带居士去客房,”元灵眉头微微已皱,但迅速又恢复了过来。
“是,观主”
元灵走后,“师父,为何如此待他。”
“此子与我道教有缘。”
元灵在客房安顿下来之后,心里很是疑惑,原本自己的确是打算借一些道教典籍来看看的,但自己都还没开口,就主动提出让自己随意翻阅道藏,但再怎么想也想不出个结果,无奈也只能将之先放一边,既然让自己随意翻阅,那自己就要好好笑纳了。
第二天元灵就又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读书模式,元灵首先翻阅道家的思想典籍,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其中最经典的书依然书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作的书《道德经》。其中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开篇就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家讲求清静无为,如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遵从地,地要遵从天,天要遵从道,道就是自然而然,这里的地与天当然不是现代科学所认为的地与天,
还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元灵想起了诛仙里天书上的,当时还以为那是在贬义身居高位的人玩弄下方生灵。然而这句的本意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将万物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他们自生自灭。
像这样的境界也只有圣人能做到了吧。
道德经不仅讲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讲了人要如何做人,国家要如何治理。其中有一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元灵感触颇深,自己有些急于达到那圣人之境了,常言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道理看似简单,却也没多少人能做到。
《道德经》中还有一处令元灵感触颇深,“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人定义出了什么是美,然后就有了丑,天下人定义了什么是善,然后就有了不善。所以美与丑,善与恶在此之前是没有区别的,从此之后人们就有了极强的善恶美丑观,但他们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啊。
他也希望能找到一些传说中的修仙练气的秘籍,虽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现实中也没听说或看到谁有那些法术神通之类的人。但万一呢,自己连极点这样的东西都遇到了,怎么就不能捡漏到什么修仙功法了。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月过去了,道观里的道藏自己都盘点过两遍了,一点修仙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这些书大多是讲道家思想的,并且其中还经常提到国家王朝,也有一些练气筑基要怎么怎么,就比如《太上感应篇》,《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但看完之后就知道是在胡扯,其中最著名,感觉最靠谱的是吕洞宾写的《太乙金华宗旨》。
吕洞宾是唐朝人,又被称为吕祖。据说受过神仙的教导,也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就是他的弟子,在《太乙金华宗旨》开篇他就说以前的仙真的修炼之法只是口口相传,教一个会一个,现在我开外教,写了这本书来接引那些上品资质的人走上修仙之路。
这本书主要讲述回光,元神,吕祖说人从生下来就在不断的向外发散自己的光,当然这里说的光看作像先天之气之类的东西。回光之后就有金丹,元婴生成,具体说了回光多少日之后有的变化书中叫验校。还说人的元神是超脱三界不朽不灭的。
然而有一处就很扯淡,那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母鸡孵蛋孵出小鸡是因为母鸡的暖气,而暖气会被蛋壳阻断,到不了蛋中,是蛋中的心将暖气引进去的。要不是当时的人们没学过物理,不然这里就会被喷死。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中的大多数理论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日后的超凡力量修炼可能会用到。
还有一本也比较值得关注,《三清观想妙法》,大致内容是在头脑中不断观想三清的神像,到了一定境界,便可以从三清那里获得各种妙法。不过这本书对如何在脑海里观想三清神像说得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种故弄玄虚的味道,
说它值得看是因为元灵冥想时是可以进入那个死寂的空间的,这使得元灵可以在那个空间观想,或许就有奇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