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静夜思
这天夜里元灵想了很多。
在父亲吹嘘李书生说给他的东西的过程中,元灵了解到现在是明朝,现处青州府乐安县。他想了一下,关于明朝自己知道些什么。朱元璋是开朝皇帝,明朝出了个圣人,王阳明,还有什么五岳剑派,日月神教,东方不败。
而对于明朝,自己主要是冲着王阳明先生来的,进入时间长河之后是能够自主选择要去的时间节点的。锚点就是时光长河中那些模糊的影像。
王阳明的心学有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等,还在现代的时候,元灵就非常崇拜他和喜欢他的心学,那时自己就非常希望能够拜访王阳明先生,并且向他学习,然而这个梦想却真的要实现了。
自己只能知道王阳明出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却不知道王阳明现在正处于什么状态,在哪里?也许他还是和自己是一般大的孩童,也许还在研究心学,又也许已经出名。不过这个可以向镇上的李先生打听,他也不知道,那就只能去县学里打听。那么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然后有能力去打听和寻找王阳明先生。
家里面的余钱并不多,老爹是怎么让自己能够去镇里念书的呢?自己是一个习惯沉默寡言的人,这种事当时也没开口问。也许是他和李先生的交情使得学费便宜了许多,也许是他向别人借了钱,又或许这学费是欠着的。
唉!做父母的真不容易啊,为了孩子,宁愿去承担那么多的东西,地球的父母也是这样,他们会将一切困难承担下来,但又不让你知道。
当老爹说让自己去念书的时候,我看了一眼两位姐姐发现她们并没有什么嫉妒羡慕的样子,有的是欣喜和祝福,唉!应该是她们认为女子不念书是理所应当的吧。这让我想到了众生平等和有教无类,为什么男子能上学,而女子却不能呢?不知道那提出这个的佛教与孔子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也不知道那些江湖门派高来高去的功夫是不是真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大概是要去看一看的。
从元灵所在的村子到镇上有好长一段路。据说大概有二三十里。平时也很少有人会去镇上,听说镇上是每七天举行一次大集市,今天恰好是赶集的日子。到了这一天,就是黄大叔的喜日子了。老黄是村里面唯一一个赶车的,当然是牛车,两文钱一个人,替人采买东西和运货也能收入一些有人选择坐车,也有人选择走路。今天也挺热闹的,因为大家听说鲁大郎要送儿子去镇上念书。
“快看,这可是咱们村第二个到镇里面念书的娃。”
“那娃平时看起来听话聪明,应该是个读书的好料子,说不定咱们村以后还能出俩秀才呢。听说村长家儿子成绩还挺不错呢……”
“你还别说,这鲁大郎还挺舍得的,家里没几个籽儿,还给这娃去念书。”
元灵一家家出来的时候,就听到村民们议论纷纷。“那是,我鲁大郎可是有远见的人。”听到这些话之后,元灵感觉老爹腰板都挺得更直了,
到了村头的老树下,老黄的牛车已经在那等着了。走到村口老爹就拿出两文钱递给老黄,“大志还小,给他坐牛车”。“哈哈,不用不用咱这可是送未来的秀才老爷去念书,怎么能收钱呢?以后这小子要是考上了秀才,咱们村还得沾光的,再说了省几个籽儿,到了私塾那里也方便些,哈哈。”
“就冲你这张嘴,我下次一定坐你的车,哈哈”老爹也笑着回答说。忽然村长递过来一个包裹,“大志,里面的东西带去给你坤哥,到时候你俩一人一半。”“谢谢村长”。
到了车上坐好,“大志,到了私塾里,我们不在身边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缺什么了你跟到镇上的村里人说一声,我们就给你送去。”“知道了娘”看着娘说着说着眼泪快要掉下来了,元灵赶紧接话道。“弟弟,到了私塾里要好好听先生的话,努力学习,以后考了秀才,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好的二姐,我一定努力学习”,大姐鲁香儿也是个不爱说话的,她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愣愣的看着,元灵对她说了一声再见。
车上已经有了两个妇人,大概是去交换女红的。老黄一牵牛绳,牛车就开始缓缓走动了,去的人一共有五个,元灵,老爹,车上的两个妇女还有老黄。牛车缓缓驶离村口,元灵的两个姐姐和娘,村长还有其他几个村民微笑着目送五人离开。
多么纯朴的村民啊!多么可爱的人民啊!元灵心中感叹,这是在现代难以经历的,他不禁又想到以前看过的官场故事,尔虞我诈。是不是处于苦难中才会纯朴呢?那些灾难片里又有道德沦丧,易子而食,他们也是处于困苦中啊。
元灵又想到以前看过的道德经中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大意是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充实他们的肚腹,弱化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这难道说明使人民纯朴的原因是简化了他们的思想呢?如果人民没有知识和欲望,那怎么对付生活中的困难,怎么有生产的动力呢?唉学不足,何以解之,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在那种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读了十四年的书,依然是一个小白。
元灵虽然没去过镇上,但也没什么好奇的。车上的两个妇女在切切私语,外边老爹和老黄走在一起有说有笑,老黄牛自顾自地向前走着,元灵心中想着事也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一路的风景,时间就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往前划。
没有计时工具,凭感觉应该过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小镇,小镇是没有围墙的,地势较平,大概有七八十户人家。
在镇子口元灵父子俩就和老黄他们分开了,老爹先带元灵去买了点米和一小坛酒,直接去了李先生家。李先生家在镇子的南边,比较幽静的环境,还挺满足元灵的习惯。
私塾在前院,李先生家在后院。老爹敲开门后,出来的是一个白面书生,感觉像宁采臣的那种。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青衫,“鲁大哥你终于来了,小生这都等了几时了。”“李先生久等了”,再配上那作揖的姿势,这老爹学的,还有模有样的。关于元灵念书的事,看来他们是早就商量好的了。老爹又从元灵手中接过米和酒,递给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