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阳阳毕业
对于李婶的做法,钟晓晓和陆时泽早有预料,因此也没多说什么。
这次回去,他们只带了阳阳,一家四口就这样回去了。
接着几天,村里没什么大事儿,但关于大队长家分家的事情众说纷纭。
在上河大队,一般人家是不会分家的,毕竟分家就代表着多出一户人口,家里也能多养几只鸡。
按理来说,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事情才是,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不说那些不愿意分家的人家,想着把全家都聚集在一起,在村里才有说话权,看看整个上河大队只有两个姓氏就知道,外姓人在上河大队独木难支,遇见困难也没多少人愿意帮忙。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村里要挖沟,每年到秋天的时候,都要去挖沟。
上河大队虽然有一条河,但这条河也不大,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也就不错了。
但要灌溉田地里的庄稼,还不够。
距离上河大队不远处,有一个水库,里面的水才是灌溉庄稼的主要水源。
水库里的水要来到上河大队灌溉庄稼,还得引水,这个时候都要去挖沟,从水库那边沿着山路挖过来,直到上河大队,这就需要队上出人力来做。
因此,每家每户每年都要出一个壮劳力来挖沟,要是来不了的,就出钱或者是出粮。
像陆时泽一家就是每年出些钱避免了的,否则以他和阳阳那个小身板,早就倒下了。
这也是大家为什么不分家的一个原因,要是分家了,就代表着要挖沟的人多了一个。
挖沟那活儿可不是好做的,一去就是几天几夜,晚上也不能回家,得守在沟边打地铺。
吃住都在这边,条件也不好,每个挖沟的人回来,总会瘦一大截。
运气不好的,还会病重,总之,一般家庭压根承受不住这样的的打击。
所以看着大队长家分家,众人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不知道为什么大队长愿意分家,要我说,家里有两个工人,还分什么家?好好把人攥在手里不好吗?而且还跟着老大住,要是我就跟着老二,以后跟着老二去城里住,当一个城里人多好。”
在乡下人眼里,城里人是在享福,每个月有工资不说,还不需要像他们一样每天累死累活还没能赚钱。
“祖上的规矩,都是跟着长子住的,和老二住算怎么回事?”
“嗨,有什么关系,拿到好处才是真的。”
和这人说不明白,大家又说起别的。
“现在老陆家算是发达了,几个儿女前途都不错,就连嫁出去的明语,也享了福。”
这个众人倒是赞同的,对嫁出去的女儿也这么好,谁不酸呢?
“唉,早知道就去找小泽说说了,他能为明城和明语找工作,想必现在更厉害,要是他能为我家那小子也找一个就好了。”
“看你说的这话,人家明城明语是他的亲人,你算什么,还帮你找?”
“我也是看着小泽长大的啊,更别说我和他爸当初交情还不错啊!”
“麻包,你还好意思说自己和陆二的关系?当初陆二两口子为了帮小泽治病,上门找了你几次,但你都把人赶出去了,那时候怎么没见你想想这情分?”
“就是就是,麻包你还好意思说。”
众人都鄙视地看着麻包,他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厚脸皮。
麻包被惹恼了,大声为自己挽尊:“你们还不是一样,也没见你们借了多少钱给陆二。”
众人轻蔑一笑:“我们可没把人赶出去,尽管我们没钱借给陆二,但我们可拿了些菜给陆二一家,比你好多了。”
被人嘲笑至此,麻包脸色羞红,最后只能忍怒走了。
众人大笑一声,也不管他,接着说起这件事来。
已经回到省城的钟晓晓一行人不知道村里人说什么,就算知道,也不在意。
他们现在已经走出上河大队,每年能回去一次就不错了,和那边的人来往也会越来越少。
回到家里,他们需要头疼一个问题,葡萄怎么办?
“要不然我们也学着小蕊一样,找个人照顾她?”
钟晓晓提出这个建议,被陆时泽拒绝了,“我带!”
“你带?”钟晓晓惊讶,“会打扰到你的工作的吧?”
阳阳倒是想带,但他还是一个学生,没这个权利。
此刻的他有点痛恨自己这么小了,要是再大些算了,大些也不可能,他要去当兵的。
突然不想继续这个梦想怎么办?
钟晓晓和陆时泽:想找揍是吧?
“嗯,我带,我那边的工作不忙,大事情交给唐文林去办,我就在那边拿主意就行。”
钟晓晓想了一下,觉得可以,但是:“你一个人能行吗?还有那边的事情——”
“放心。”陆时泽保证道:“现在一切都走入正轨,也没几年前那么危险,葡萄跟着我没事。”
“好吧,那你记得,葡萄早上要吃奶粉,还有一碗鸡蛋羹,中午应该鸡蛋,青菜泥、鱼肉泥、土豆泥这些都要,还有奶粉也是必需的,晚上”
钟晓晓说完,这才感觉她家葡萄生活水平相当高,连他们做父母的都不如。
平常人家谁养得起啊?也只有陆时泽和钟晓晓才能保证葡萄的生活。
“平时葡萄吃什么我都知道,你别忘记了都是我在做饭,至于其他的我都有数,看了大伯娘带她这么久,我也看会了。”
最后,葡萄就这样定了下来,在上学前班之前,她都和陆时泽一起去上班,至于钟晓晓这个妈妈,就无能为力了。
她好不容易出去工作,必须拿出刚上岗时的努力来,不能被人落下。
阳阳已经初二,,再过一个月就要毕业了,等待他的就是毕业考试,然后升入高中。
而已经14岁的大小伙子,在同级人面前,年龄偏小,但只要他的成绩好,几岁也没有关系。
阳阳的毕业考试,钟晓晓和陆时泽都非常在意,只有阳阳不紧不慢地学习着。
终于,两个月之后,他考上了省城最好的高中,正式成为了一个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