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太傅有良计
消息一出朝野震惊,弘景帝当着众臣的面发了火,要求都察院彻查!
“聂知林是奉朕的密旨出京,没有人提前给他通气怎么可能赶在锦衣卫到达前自裁,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给朕查!”
弘景帝龙颜大怒,骂得文武百官自动自觉屏住了呼吸。
雍王气定神闲地和众臣站在一起,丝毫不见慌张。
早在聂知林回京之前他就收到了消息,高鹄一把火带走了所有罪证,不论后面江染招认出什么,死无对证的,只会变成诬告。
“父皇,根据江染的供述,高鹄胆敢买卖监生名额是朝中有人为他作保,蝼蚁尚且偷生,儿臣以为高鹄死得蹊跷。”
弘景帝危险地眯起了眼,“太子是说有人先锦衣卫一步杀人灭口?”
太子瞥一眼雍王,意有所指道:“高鹄能提前收到消息畏罪自尽,那给他传消息的人自然也能杀了他。”
雍王忍不住想反驳,被坐在椅子上的丞相咳嗽一声制止。
他从寿宴之后就一直称病不朝,今日收到聂知林返京的消息专程让人把他“抬”进宫,一来是为了演给皇帝看,证明自己是真的被气病了;二来也是为了在场看着雍王,免得他沉不住气做出些不利于己方的事。
“张相有话要说?”弘景帝问。
张甫礼顺势又多咳嗽几声证明自己不是有意的,半晌气虚道:“老臣御前失仪,陛下恕罪……老臣以为太子殿下说得很有道理,高鹄贪赃枉法罪不容诛,这般可恨可恶之人一定贪生怕死。”
弘景帝挑眉,“张相也觉得高鹄是被杀的?”
张甫礼不慌不忙道:“老臣只是觉得太子殿下分析得有道理。”
太子心底一沉,老狐狸这么镇定,看来高鹄真是畏罪自尽的,只是不知道雍王拿捏住了高鹄什么把柄,能让他甘愿赴死。
“既然张相都这么说,聂知林,即刻着手去查!”
刑部的人算着时机站出来提醒弘景帝,“陛下,原告江染如今还关在都察院,臣以为不如先听听都察院审出了什么。”
左都御史被点了名字暗骂自己今天为什么没有跟着一起称病告假,咬着牙把那份在他袖子里藏了好些天的供词拿出来呈上。
“启禀陛下,根据江染的供述,罪臣高鹄行贿的对象是……是国子监祭酒严若水严大人!”
哗————!!!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都沸腾了,雍王第一个沉不住气站出来反驳:“一派胡言!严大人为人公正铁面无私,怎么可能与高鹄这等奸贼同流合污!
父皇,江染此人来路不明居心叵测,他敢攀咬国子监祭酒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说不定是敌国派来扰乱我朝安宁的细作,儿臣请父皇明察!”
太子早就料到此事和雍王脱不了干系,跟着站出来维护道:“江染乃崇光县乡试举子,怎么来路不明?他既然敢指认严大人定是有确切的证据,儿臣也请父皇明察!”
雍王急了,“太子殿下与江染素未谋面却这么维护他,是有什么把柄落在他手里吗?还是说在背后指使他的人就是太子?”
“你!”
“够了!”弘景帝拍案而起,“你们有心思在一个书生身上做文章,不如替朕好好想想如何解决国子监门口那堆糟心事!”
鸦雀无声。
自从江染的事在邺京传开,那些自以为心怀天下的读书人就天天三五成群地打着为江染讨回公道的旗号到国子监门口叫嚣,若是被他们知道受贿的人是国子监祭酒严若水,还不得激起民变?
聂知林听着两位皇子争论犹豫着该不该说。
他回京的时候在城外遇到好几波结伴而行的读书人,问他们做什么,都说要进京为江染请命,这件案子若不妥善处理,朝廷怕是没办法和天下人交待。
叶正淳身为太傅虽无实权,但也不能置身事外,想了想建议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事关键在于两处,一是江染所告是真是假,二是国子监贡生的入学成绩能否能让天下人信服。”
叶正淳和丞相一样历经三朝,在朝中颇有威信,他一开口立马引来其他人侧目。
弘景帝听两个儿子争了半天终于听到一句有用的,缓了缓语气问太傅有何良策。
叶老太傅沉吟半晌,道:“老臣一生只做学问不懂断案,调查真相一事还要请三法司做决断,至于贡生们的入学成绩……老臣私以为,不如办一场清谈会如何?”
“清谈会?”弘景帝心思一动。
叶老太傅点点头,“正是,那些闹事的学子既然怀疑国子监弄虚作假,不如就给他们一个亲自考证的机会,朝廷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在国子监外开设擂台,让学生们自己守擂,有不服者皆可上台比试。”
眼下正值春闱前的备考阶段,京中已经有不少早早赶来准备的外地学子,这时候举办清谈会,不仅能为国子监正名,更是给众学子提供一个交流学识的机会。
如此盛事,定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弘景帝越想眼前越亮,思考的重点立马从让闹事的学子乖乖闭嘴转移到如何给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上。
雍王却害怕那些利州的贡生在清谈会上败露牵连自己,快速转动脑筋想阻止。
太子看穿他的意图,抢先一步道:“儿臣附议!恳请父皇将此事交由儿臣来筹办,定不让父皇失望!”
弘景帝龙心大悦,嘴巴一张就想顺着太子的话让他去办,被张甫礼一阵激烈的咳嗽打断,“咳……咳!咳咳咳咳……老臣失仪,请陛下恕罪咳咳咳!”
弘景帝愉悦的表情一滞,想起自己承诺贵妃会补偿张家的话,顿了顿对太子道:“朕还有别的事交代你,清谈会就由雍王来主持操办吧。”
雍王一门心思还放在担心自己暴露上面,听父皇把清谈会交给自己来办顿时头大如斗,碍于不能抗旨只好应下,“儿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