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国家事业 > 第81章 “先进于礼乐”

第81章 “先进于礼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前面说过,兰生保校长的儿子兰振君,崇拜他的舅姥爷陆时言,总想抓住机会,向这位有古文功底的亲戚,讨教古汉语知识。

    那天,他回家看望父母时,正遇到陆时言。

    舅姥爷问:“我记得你小名叫先进,大名叫什么?”

    “我叫振君。”

    舅姥爷随口而出:“嗯,嗯,‘先进于礼乐’。‘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兰振君虽然有点文字功底,但舅姥爷对《四书》《五经》如此通晓,他未曾料到。

    先进这小名是父亲兰生保给起的。

    他只记得父亲说过,‘先进’这个词是《论语》中的话。

    兰振君长大后,从家里的古书堆里,找出了那本线装木刻版的《论语》。

    他好不容易查出来“先进于礼乐”那段文字,又找来《诗经》看,才见到“先进于礼乐”、“振振君子”的原文,但不甚理解。

    此时,兰振君就这个话题,向舅姥爷求解。

    这可是舅姥爷的强项,听了外孙的提议,他十分兴奋,似乎年轻了许多 。

    他从“先学习,后做官、还是先做官,而后学习”这一孔子的选才用人观讲开去,说:

    “‘先进于礼乐’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兰振君问:“舅姥爷,您能解释一下么,我听不懂。

    舅姥爷沉吟片刻,说:”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属于没有爵禄的那些平民。

    而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属于有爵禄的那些君子。

    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兰振君说:“看来,孔夫子还是主张从学习优秀的人中选拔官员的吧?”

    舅姥爷说:“是的。不管是平民,还是官员后代,那些先打好了社会管理知识基础的人,选拔上来,更有利于国家管理。”

    因掉了几颗牙,嘴关不住风之故,舅姥爷的语音常有不清楚之处。

    兰振君说:“我明白了,我觉得他的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让优秀的知识分子做官,从基层做起,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了解大众之苦,也了解社会实际嘛。”

    兰振君又将话引到了《诗经》的“振振君子”上。

    舅姥爷说:“那是《国风招南—-殷其雷》中的一段话,我说与你听。”

    舅姥爷想了好一会儿,才有韵有律地说: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接着,他进行了解释,说: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听那隆隆的车声,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一会儿暂停。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随后,像触动了他大脑里的文学神经,又滔滔不绝地说起风、雅、颂,接着又讲先秦文学以及古诗、律诗与绝句格律的区别来。

    言到兴浓处,他说:“我平时也胡诌了几首,说给你听听好么”

    兰振君连忙赞同。

    舅姥爷眯起双眼,使劲地眨巴着,似乎在费劲地回忆:

    我写的是一首《咏菊——七律》。

    他清了清“娘娘腔”的嗓子:

    “大厦养花阳台上,

    老夫植菊荆棘林。

    重阳含苞刚吐蕊,

    月半如绣展倩唇。

    金冠银岭夸富贵,

    水浇土培施颖勤。

    安得名仕赐赏识,

    敢取隐逸献渊明。”

    他一句一顿地念叨着,兰振君早找来笔纸,一句句地在记。

    看到振君记下他的诗,似乎找到了知音,十分高兴。说:

    “振君外孙,我离开讲台后,心想,不能把我学的古老文化烂在肚子里,应该用在抒发对大自然、对祖国、对人生感悟上。”

    振君兴奋的说:“您老说的对呀,舅姥爷!”

    “十几年间,我一有空,就写它一首半首的。

    我知道没人欣赏,干脆不示人,全丢在箱子里了。”

    “哦,难得您的坚持!”

    “特别是我年龄大了后,不能劳动,时间宽裕了,就把写诗作为我的精神寄托,成了我唯一爱好。

    因此,前前后后,总共有三四百首呢,回头拿给你看。”

    振君听了,十分惊喜,说:“好哦,现在能写古体诗的人很少啊。我能欣赏您的大作,也是有幸。舅姥爷,您真的了不起!”

    听了振君的夸赞,他觉得遇到了知音,说:

    “我是有感而发,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只是个爱好而已。”

    接着,他苦笑道:“因为这习惯,这喜好和兴趣,老伴与我斗了许多年的嘴。但我改不了啊!”

    兰振君感叹道:“ 那您老太不容易了!”

    随后,他问:“舅姥爷,您跟我说说《周易》好么?这书真难懂,我理解不了。”

    不知他是因耳背,还是他对自己作的诗,情有独钟,仍然按他的思路,一字一句地搜寻着他自认为得意的杰作。

    在兰振君看来,他的诗实不敢恭维,但又不好说明,怕凉了他的心。

    没想到,舅姥爷忽然说:

    “振君外孙,你知道么,为啥汉语言里会出现不少多音字?”

    “不知道。”

    “嗯,我告诉你,不少专家认为,有多种原因。例如,有说是‘四声别意’造成的,有说是‘古代假借通用’造成的,有说是‘古今音变’造成的,有说是‘方音与普通话’造成的。这些都对。

    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主要原因,他们都没总结出来。

    这就是,人们在发音时,觉得拗口的字,变个顺口的音表达出来。时间一长,就被大家接受,固定下来了。”

    “能举个例子么?”

    “太多了!比如‘和’字,在麻将中,就说成‘胡’了,而不是和气的‘和’音。再如‘行’字,与‘走’字搭配,就不能说成‘杭’音”,因为发音时,口腔里会不舒服。你可以试试。”

    “照您这思路,‘降’字与‘下’字搭配,不能发‘祥’音。与‘投’字搭配呢,不能发‘酱’音”,那样,会太拗口了,对吗?。

    “是啊!你理解的完全正确。呃,想起来了,我要去见孙女的老师,停会儿,我转回来再跟你说吧。

    另外呢,我还写了不少诗,记性差了,忘了,忘了,等我好好想想,再说与听。”他站起身来出了门。

    “我舅姥爷的确有些古文功底。”看看他的背影,振君对父母说。

    不长时间,舅姥爷从教室返回,并带着他那个在本校上学的孙女儿陆细妹。

    舅姥爷正想再与兰振君长篇大论的当儿,被振君的母亲制止了:

    “又瞎说些啥呢”。

    这是他在自己家和生产小队里经常遇到的情况。

    “我该走了。”舅姥爷看动静,再聊下去已不适宜,便扫兴地说。

    振君的母亲挽留不住,一家人便送他到院子门前的路上。

    “别送,别送。古人曰:‘送人千里,终有一别’。”他扭回头,看着振君几个人说。

    欲知这个曾经的民办老师以后的事,且看下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