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他把茹红的事告诉了小荷
其实,小荷早就爱上了艾华。
但她总觉得自己比艾华大,又看到从在松树沟那时,艾华就与“梦鸭蛋儿”谈上了,自己不便涉足。
他俩先后进城工作后,虽不在一个城市,但一点没影响他们的爱情,并且即将办证结婚,就更不能插上一杠子了。
如今,”梦鸭蛋儿”不在了,她那埋藏在心中很久的爱情火焰燃了起来。
而艾华呢,经过许多年来的交往,打心眼里喜欢小荷,但只觉得她是姐姐,尊重她。
小荷对自己好,总在一起玩儿,他认为是合脾气,对性格,从来没往其它方面想。
今天,在漆黑的电影院里,给了小荷一个极好的机会。
艾华这才想起来,小荷送给他鞋垫的事,还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话里话。
一旦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他们感情急剧升温。
夜晚,他们到公园的长椅子上长谈,都觉得甜美无比。
小荷说:“咱俩是不是在冥冥之中有什么在支配着呢?”
艾华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荷说:“咱们从不同的地方下放农村,原先不在一个县,后来我竟换到了松树沟,与你在一起。招工进城呢,又鬼使神差的,进了同一个工厂。”
艾华说:“也是的。上大学只推荐一个人,我又没走了,是不是在等你呢?”
小荷说:“特别是上次去省城,咱们穿同时做的同样衣服,你说怪不怪?这不是命运安排又是什么?”
艾华说:“我觉得吧,主要还是咱俩合得来,对路子。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
“对了,咱们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春节假日里,‘灯笼花’比我早到,但她走了。
紧接着你回到家,我也去了,最后你到了我家,没去成松树沟。
假若她再等你两个小时,你一定去她那儿了,说不定还会谈上呢!”
艾华说:“‘灯笼花’没那想法,我们只是最好的朋友而已。”
小荷说:“你可能不知道吧?有的女孩子心思细腻,藏的事,只是表现在微微处,比如一个眼神,你这个粗心男孩子是看不出来的。
同时呢,女孩子的话往往会反着说,越是爱,越说不是,你更蒙在鼓里。
再说了,人的思想总是变化的呀。”
艾华听了,細細琢磨,惊讶地肯定有,又释怀地否定。
在他们建立了恋爱关系的同时,艾华父母也在为儿子的婚事操心。
父亲想起魏家他表姑那个在同一个厂工作的女儿,又听儿子说,她女儿还没对象。
从魏家表姐当年的长相看,猜想她女儿不会差到哪儿去,定是个美貌姑娘,就写信给魏淑贤,说提亲的事。
本来,父亲准备先征求一下儿子艾华意见的。但又一想,先看看人家那边的意见再说吧。
魏家表姐那边要愿意了,这亲上加亲多好。两人又在同一个厂,儿子不会有啥意见的。
他们立即找到学校同事,把介绍儿媳妇的事推辞了。理由是,儿子认为,两人工作不在一起,今后长期分居,不合适。
魏淑贤看了艾华父亲的信,心想,他的这个孩子看起来还稳沉,长得也算过得去。
平时茹红也说艾华在厂里表现好,受领导器重。
更重要的,是她认为,两家知根知底,又是老乡加亲戚,就跟女儿商量。
女儿茹红听了,不说话。
因为她知道艾华原先谈的一个对象是省城教育系统的,后来出了事。
现在看到艾华平时总跟一个叫周小荷的在一起,是否她们在谈恋爱呢。
不过,听说小荷比艾华大好几岁呢。
她想,如果艾华还没对象,虽然他比自己大四五岁,也愿意嫁给他。
她对母亲说:“妈妈,你看那个艾华靠得住么?”
妈妈说:“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他父母是没啥说的,老实本分人。
至于艾华本人情况,你们天天在一个单位,你拿主意吧。”
茹红不好意思地说:“我看他人也不错,说不定以后有前途,比一般男孩子有发展些。”
听了女儿的话,魏淑贤就给艾华父亲回信说,我和孩子俩都没意见,如果能说成,再好不过了。”
父亲就给艾华写信,说起表姑的姑娘茹红的事,这让艾华为难了,心想,怎么不早一点提这个事呢,哪怕提前半个月也行啊?
他知道,茹红这姑娘不少方面比小荷强,年轻,工作岗位也好些,家又在本市,以后社会交往各方面会方便得多。
但又一想,小荷是自己多年的战友和同事,感情上比茹红深。
加上最近刚刚与小荷确定了恋爱关系,不能说变卦就变卦,对不起小荷姐姐呀?
再说,亲戚归亲戚,与年轻又漂亮的茹红毕竟接触时间短,哪有八年相处的小荷可靠?
更重要的是,人不能没良心。所以,他决定还是娶小荷。
艾华给父亲回了信,说自己在单位谈的那个小荷最合适,不再跟其他人相亲了。
艾华父母因见过小荷几次面,感觉女孩子虽然比儿子大几岁,但小荷长得白白净净,个头身条都好,懂礼貌,处事得体,很让人喜欢。
但是,父亲感到有点棘手,本来觉得儿子方面一定没问题,才主动向魏家表姐提的亲,现在倒成了大问题了。
怎样向魏淑贤交待呢?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只好实话实说,自己没先征求儿子意见,他在厂里谈的有一个了,又不愿意松手,向表姐表示歉意。
父亲想起几十年来,两代人的事,觉得好奇怪:
“当年大我三岁的魏家表姐魏淑贤喜欢我,但没成。
如今一个大三岁的小荷姑娘喜欢上了儿子,竟然成了。”
艾华把父亲关于介绍文茹红的事,告诉了小荷,小荷吃了一惊,说:
“还不晚啊,你跟她结婚算了。她年轻漂亮,哪一头都比我强,你们又是老家人,亲戚,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