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梦鸭蛋儿”回松树沟
“灯笼花”两年没转正的事,“梦鸭蛋儿”听说了,十分惋惜。
此时,她已调到省教育厅工作了。
对于民办老师转正的事,“梦鸭蛋儿”专门咨询了厅里有关部门,看有没有特殊的转正政策。
比如,属县级优秀教师,或者是连续教龄多长时间,可以不通过考试,直接转正呢。
她所以要问明白,是担心省里有关民师转正的特殊政策,有些地方没认真传达下去,或在基层没落实。
她觉得,像“灯笼花”那样的民办教师,第一批就应该转正的。
可命运没眷顾她这个兢兢业业、做出成绩的人。
她多么了解“灯笼花”,又多么希望能帮上“灯笼花”一把。
但咨询过后,她的心也凉了。
负责民师转正工作的邱主任告诉她:
“没有任何照顾政策,必须参加统一考试。”
“能否根据情况,省里统一下发个文件,让特别优秀的民师,不至于因病或其他原因,参加不了一年一度的考试,而影响转正呢?”“梦鸭蛋儿”提出个人想法。
邱主任笑了,说:
“孟主任,你的想法是好的,心情我也理解。
但是,这个文件怎么制订?它牵涉到毎个民师的命运啊。
若划年限,多少年的教龄为好?哪一级的优秀教师可不通过考试转正呢?
弄不好,可能会有大批民师有意见,说不定跑到咱省厅上访,我们怎么解释?”
她接着说:“这件事十分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
搞特殊政策,照顾一下优秀人才,不仅衡量标准不好把握,弄不好还会影响到公平。
所以,我也没理由向上级提建议啊!”
“我知道了,谢谢邱主任。”
“梦鸭蛋儿”失望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心想,只能靠“灯笼花”来年参加统考了。
但愿她千万不要像前两年那样,有病有灾什么的。
这位当年与“灯笼花”间,因申艾华的事而常常心里酸酸的人,如今,委实替她那位曾经的竞争对手操心。
她俩是否真的是曾经的竞争对手呢?至少她这样认为。
“灯笼花”第一年没转正的原因,她是从艾华那儿知道的。而艾华又是写信问朱校长,才弄明白。
他曾先问过“灯笼花”,但她在回信中不肯说,艾华就没再问。
他估计,“灯笼花”不告诉他,是不愿触及伤痛吧。
“梦鸭蛋儿”帮不了“灯笼花”转正,不过她想,离开松树沟几年了,一次也没回去过。
去看望一下“灯笼花”也行啊?还有那里的乡亲、知青,以及志远老同学,她都十分想念。
正巧,她调到省厅工作不久,有了个到贤城出差机会。
忙完公务之余,她准备回松树沟一趟。
在贤城,她买了几样礼物,乘慢火车到古渡乡。
没敢惊动公社教委,她直接到高中去找曾经的老师方杰,借了一辆自行车,往松树沟而去。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渐渐地,她看到了熟悉的田地,熟悉的山峦。
只是,一部分房子变了模样。以前的茅草屋,如今成了砖瓦房。有的虽然还是泥土墙,但上面铺上红瓦。
她首先来到“大事队长”家,这是临走时,爸爸专门交待过的。
“大事队长”仍住在那个院子里,院子和房屋还是泥巴墙,只是房上全换成瓦的了。
“大事队长”正在院里抽他的烟袋窝。
“彩叠”烟他不抽了。因年龄大之后,辞去了小队长职务,很少出门,更不“啊啊”地讲话,顶多到自家菜地去拾掇拾掇,抽旱烟袋不误事。
见“梦鸭蛋儿”的到来,老夫妻俩忙热情地让她进屋。
“梦鸭蛋儿”发现,三间正屋的地面铺了水泥,隔墙由秫秸杆变成了土坯墙,也抹了薄薄的一层水泥。
“梦鸭蛋儿”把鸡蛋糕和饼干放在“大事队长”堂屋大方桌上,说:
“这是我父母他们给您二老的礼物,并反复说,一定代问您俩及全家人好!”
“大事队长”说:
“让你们破费了。我们俩虽说不能干农活,但身体还不错。回去也告诉你爸妈,让他们放心。”
“梦鸭蛋儿”又从衣兜里掏出十元钱,递给“大事队长”,说:
“这是一点心意,感谢当年您对我们一家人的照顾!”
从“大事队长”家出来,她来到老会计黄心奇家,但只有他老伴一个人在,她把两盒点心递给黄大娘手里,就去知青小组那了。
知青屋里门都上了锁,见不到人。她来到小荷的那个屋子的窗口。
窗户没关,向里望了望,空空荡荡,当年与小荷、艾华他们一起,进行“童年时光‘钩沉’”的地方,成了永远的记忆,再也找不回来了。
她见知青屋相邻的哑巴家有人,说了几句问侯话,就回到自己老宅子那儿。
她眼前的是,老房子已全部垮塌下来了,到处被深深的杂草包围着,只有两堵半截土墙露出来。
菜园里,竹篱笆墙没了,浇水的小池子不见了,到处是野草和小杂树。
不过,那汪大水塘还在,榆树和槐树更高大了。后面的竹林还在,也更茂密。
“梦鸭蛋儿”站在那儿,久久凝视着。
这里,她曾经生活了八年。此刻,许多记忆在脑海里翻腾着。
小黒狗“乐乐”,早送给了“灯笼花”。
生活的艰辛,从她眼前闪过。菜园的播种收获,从她记忆里想起。
最后,她走到塘边的榆树下,坐在曾与艾华他们一起坐过的草地上,望着微风吹起的水面。
这里,是在这里,她收获美好的“钩沉”,也收获到甜蜜的爱情。
当然,也包括恋爱的苦恼。
此时,她眼睛湿润了。
天色将晚,她觉得不能在这儿久留了,要到广土村,去找“灯笼花”和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