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作家就在身边啊
艾华从孟令光手里接过书,一看,只见一本书名是:《神圣使命》;一本是《信念凝成》;另一本是《深情向往》。
艾华惊叹不已,说:“只看书名,就有高度,有震撼力。”
孟令光介绍说:“三部书都分为上下两篇,共一百多万字。”
艾华说:“好巨大的工程!”
孟令光说:“费了多少年功夫,耗了很多精力。后来,我回到了教育厅,闲了两年,没事干,就继续写书。
厅里给我安排具体任务了,我一边工作,仍一边整理书稿。
然后,送到《原野》杂志社,编辑们一看,觉得达到了发表水准,就分期安排发表了,还是发在长篇小说栏目连载的头条上。”
艾华佩服地说:“孟叔叔,我觉得您很了不起。”
孟令光叹了口气说:
“我写小说,是因为我有特殊的人生经历。
我觉得通过我的笔,对特定年代以回望,对历史以思考,透视纷繁的社会现象,探究复杂的精神境遇。
从我的书里,人们总会从中发现点什么。”
艾华问:“孟叔叔,你的小说里有您的影子是吗?”
孟令光说:“怎么不会涉及我的痛苦与欢乐呢?
不过,按照我的真实想法呢,实在不愿意过多涉及到这个话题。
但那又是一些无法回避的事,一个与我及其家庭关系十分密切的历程。
既然回避不了,那就只有直接面对了。”
艾华佩服地说:“写小说也需要文笔功夫哦,您真是个才子!”
孟令光说:“我自小就喜欢文学。工作后,业余时间就读名著,所以有些基础。
再加上人在困境里,能激发出思想火花来,所以越写越顺手。”
艾华看着这三部小说,是“沙河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每本定价150元。便问:
“孟叔叔,你认识沙河出版社的人是吗?”
孟令光说:“不认识。沙河出版社的编辑看到《原野》文学刊物连载的小说后,觉得应该出版发行。
他们找我商量,我同意他们出版。
后来,我的这部《神圣使命》长篇小说还评了国家级的文学奖。”
艾华说:“孟叔叔,这些书送给我一套好吗?我好好读读,了解一下,你在那么困难的环境下,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孟令光说:“当然可以。早就听雅丹说你喜爱看书。”
艾华说:“但我还没看过我认识的人写的书。能看到孟叔叔您写的书,真的太幸运了,原来大作家就在我身边啊!”
孟令光说:“我也不是什么大作家,只是感到有些事不写出来,憋在心里难受,还是一吐为快。”
艾华说:“我知道不少好诗好文都是在逆境中写出来的,如自称‘五柳先生’的陶渊明。”
孟令光说:“提起陶渊明,我想告诉你,奇才或怪杰的诞生,是有条件的。
正常情况下,人不会意识到应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乘蹇中,通过惊喜、向往、痛苦、迷惑,才会有深刻、沉重的感受,才能酿造出新的不寻常的东西。”
艾华静静地听着。孟令光继续说:
“当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极致的哲理认识,诗人、作家、哲学家就产生了。
所谓愤怒出诗人,乱世出奇才,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稍停,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说: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罗素说过‘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美’。
所以,我的书是想折射出人性的多面性来。使读过它的人,感到善良和正义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
另外呢,就是矛盾与生活并存,宽容是幸福的沃土,原谅才能新生。”
艾华说:“您的书我大概翻了一下,内容与您工作的行业相关。
看起来,您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不然,是写不出来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
孟令光说:“由于我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性质,接触很多本行业中平平凡凡的人,了解到许多感人至深的事。
特别是我深入到不少偏远农村,进行专项调研的时候,那些人物形象总在脑海中盘旋,在眼前晃动,挥之不去。
另外,省内各个地区每年报上来的先进模范事迹材料,评选出的优秀教师等,也给我的写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呢。”
艾华说:“这么说,您有特殊的人生经历,一定有特殊的人生感悟。写的小说,故事情节一定很精彩,人物形象一定很丰满,平凡中一定有伟大。”
孟令光说:“也不能那样讲,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我的书不是那么好。
但写小说的人,必须有独立精神,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
我的书能给人一点启迪,或者一些鼓舞,就很不错了。
另外呢,也可以作为一个时代,教育事业文学化的记录吧。”
稍停一会儿,他接着说:“不过,不少人和事,没写进书里。
今天晚了,哪天我单独给你讲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