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艾华羞愧难当
往往事情就是那么巧。
如果“灯笼花”不是提前几个小时离开,如果自己早几分钟出门到松树沟,小荷就会扑个空。
现在还能去松树沟吗?他看着面前的小荷,为难了。
常言道:人就怕见面。
当一个人就在自己面前时,往往会抹不开面子。相同条件下,当着面的人提出的要求就得优先。
况且,这是上大学推荐时,得罪过的小荷父母邀请的,他们老人家能放下架子让我去,难道我比他们还牛么?
没办法,只能怪“灯笼花”点子有点背。
随后,艾华便与小荷一起,去了她家。
原来,小荷父母一直弄不明白,艾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量,在社员中有这么高的威信,十几位知青,推荐上大学每次他都占上风。
我女儿“三选二”时,被淘汰掉不说,连石家俊在其父亲委托老战友帮忙的情况下,也比不赢他这个毛头小伙子。
因此,他们想看看,这个比所有知青都牛的孩子,到底什么样,牛在哪?
加上女儿这次又与艾华在一个厂,他们之间搞好关系,以后多照应女儿些,也有好处。
所以,就有了小荷来艾华家这事。
小荷父母热情地接待艾华。
他们仔细看着艾华,只见相貌普通,无惊人之处。
但有礼貌,谈吐温文尔雅,知识面也跟小荷父亲差不到哪儿去。
见在国营大厂里任中层干部的丈夫,与艾华聊东说西的,知道丈夫对艾华印象不错,小荷母亲对艾华也有些好感,说要艾华明天再走。
然后,她就起身去厨房做饭去了,
艾华只好遵命。
就这样,艾华耽误了去松树沟与 “灯笼花”见面的机会。
从小荷家回来,艾华立即写了封信寄给 “灯笼花”,说明了原因,对引起的误会,做了检讨,请予谅解。
对于几天来发生的事,艾华在想,人生路上的事,有时就是有点怪,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如果不是那些“如果”,事情完全是另外的样子。
那就是,艾华会在松树沟与 “灯笼花”及志远哥彻夜长谈。
还可以挨家看望那些可亲可敬的乡亲们,包括“大事队长”,以及留下来的知青战友……
当艾华和小荷过完年一起乘火车回到厂里时,收到了 “灯笼花”的信。
里面自然有少不了责备之词:
“你申艾华走了,但把谣言留在了这里,让我一个人扛着。学校里的教师也在议论,败坏我的名声。
加上志远家可怜,也为了证明我自己,不再让人说长道短的,所以跟志远公开地谈上了。
其实,志远早是我爱的人,只是觉得时机未到。
再说,当初你招工走时,也没有家家户户去看望辞别社员们,他们帮了你多少忙,忘了吗?
春节前,我到你家你不在,当时有些气愤,沉不住气,说了一些气话,请你父母和妹妹谅解。”
艾华看信后,羞愧难当。
是的,在生产队,他在被无数的困难包围着时,得到社员们多少帮助和照顾啊。
没有劳动工具,他向社员们借用。
像铁锹,秧耙,锄头,水桶,筐子等等,只要叫一声王叔、李妈、张婶什么的,社员们让他无偿使用。
“灯笼花”除了给予了他精神支撑外,还常给艾华送来难得一见好吃食物。
他病了,“灯笼花”从家里偷拿了三个鸡蛋,用信封装了点红糖他送去,并帮他洗衣服。
还劝他不要凉着吃在老家带的咸菜肉丝,以免坏了肚子。
她母亲炒好肉菜,也捎信让艾华去吃等等。
对他多少无微不至的关心,出现在眼前,多少热情的话语犹在耳畔。
特别是那次招工体检,“九十里夜路奔贤城”的历程,更是刻骨铭心。
社员们的帮助,以及他与“灯笼花”间,这些未渗进任何杂念的纯净友谊,让此时的艾华,心潮奔涌。
寄出信后,他模拟古诗,又在日记本上写下如下几个字:
《遥寄》
“更有豪情胜旧时,
万里征途劲奋翅。
何期促膝叙别情,
却话徊河霞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