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她认为干教育工作好
对于这个樊善欣,艾华曾听父亲讲过,事情的确具有滑稽色彩:
因上报人员名额不够,他没办法交差,这位培训班最高负责人,只好在名单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
如今,对樊善欣的批评文章,贴在食堂的大厅墙上。
就在大家觉得没啥可写了,准备偃旗息鼓时,意外出现了。
这天的讨论发言主题,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的话题。
一个副场长说:
“比如理发员吧,若都不干这一行,不都成‘乱贼’了?”
于是,他就成了批评对象,让他提高认识。
几天后,大家又都没劲了。
场领导继续动员。
有几个“老三届”翻开“两报一刊”社论,与林场里生产工作局面一一对照,还真找出了问题。
很快,第一张针对林场主要领导“吴认识”的批评意见贴出来了。
如同破窗效应,接着出来了不少批评文章,都写得有理论,有事实,有观点,有结论。
语言犀利,字句铿锵,感叹号和问号充斥其间,气势磅礡,掷地有声!
“老三届”知青们的文字水平真的不一般,这是前十七年教育路线培养的结果。
每当盖住旧的批评文章、新的文章出现在食堂里时,大家都围上去。
仍是一群端着碗吃饭的人。
仍是有的人手拿锄头,用毛巾擦脸上的汗,等着同宿舍的人带饭碗过来。
仍有人心情紧张,那是动员查找问题、相互批评的场领导“吴认识”。
仍有大部分人淡然对待,觉得那是瞎胡闹,无事生非。
那个下到场里指导工作的人,只一个月,就使林场成为没有第二种声音、没有个人思维的“木偶场”。
他让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查找问题”的想法;
他让众人一个步调:那就是“敢于批评”的步调;
他让这里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灭资兴无”的声音。
他不大提林场以前“吴认识”书记说的那几个关键词,如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这样一来,以前认为手上老茧越厚越好、脸晒得越黑越好的认识,在一些人心中,有了改变。
在一副副扛锄头、拿镰刀、戴草帽,浇树苗,锄杂草的劳动场面中,渗进了喊口号、搞批评活动。
一些漫画也出现在这里,全是“反对小资”的内容。
党支部“吴认识”书记后悔了,不该紧跟那个下来的干部,把林场群众的思想带偏。
“三八西”林场的活动搞起来不久,没想到,招工的指标也下来了。
多年不招工也未感到什么,一旦有人被招走了,像平静的水落进一块大石头,使年轻人的心剧烈地激荡起来,都在想,谁能被招走呢?
那些夜晚,成为“老三届”们无眠之夜。
结果,并不像原先场领导动员时说的那样,谁开展批评多谁先走,而是在活动中表现不积极的十几位男女知青们走了。
这是因为,招工单位的人,在群众中进行了调查,对场里推荐的人进行认真筛选。
像泼了一盆凉水,将大家都浇醒了。
没有谁再愿意写什么批评文章,活动积极性大大减弱。
此时林场的“老三届”们对“招工”最敏感。
一旦有“招工单位的人来了”的消息传出,无异于一枚炸雷,在“老三届”中引起剧烈震动。
有人甚至梦中都在喊:
“招工的来了!”
弄得别人觉都睡不好。
“招工”二字,剌激着每个人的神经元。都在猜测,谁谁可能被招走,自己啥时候被招走呢?
部队也开始在这里征兵了,几个男女知青穿上了绿军装,兴高采烈地走了。
大部分人一天天等待着离开这里。
“梦鸭蛋儿”不考虑这些,继续当老师。
因为她觉得,干教育工作很好,招工不招工与她无关,她只是和松树岭的艾华保持联系。
在“梦鸭蛋儿”的信中,艾华了解到了这次活动,给场里带来的影响,也了解到这次招工,对“老三届”们带来的思想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