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师生重逢
第二天下午,民工们忽然发现,工地边上,正在搭设大舞台。
相互打听,才知道是公社文艺慰问团来了。
得到这个消息,工地上人们相互传递,兴奋异常。
大家都等待下工后早早吃晚饭,好占领有利位置,观看高层次演出。
不多时,演出队员们被几辆拖拉机拉来了。住进了舞台后面村里腾出来的房子里。
他们卸下许多道具器材。
什么大小提琴,琵琶,手风琴,京胡,高低音二胡,唢呐,大鼓,小鼓,歌谱架子等等。
还有服装和喇叭音响,比起油子寨大队的文艺宣传队的装备,简直是天壤之别。
再看演员队伍,都是帅男靓女,个个悦人耳目。
有的在找自己的乐器,有的在箱子里翻服装,有的在轻轻地拉嗓子。
突然,艾华看到了三个熟悉的身影。
走近些瞧,原来一个是桑树林公社高中的校长翁长海,一个是桑树林高中的蓝老师。
再一个就是“梦鸭蛋儿”。
艾华喜不自禁,忙放下手里的活,跑向前去,向老校长他们问好。
原来,翁校长是带队的,负责整个协调工作。蓝老师是艺术指导。
“梦鸭蛋儿”被抽到慰问团当演员了。
“翁校长,蓝老师,您们怎么到古渡岸公社来了?”
翁校长说:“去年,县上把我俩,与这个公社高中的校长和老师对调了。”
他俩见曾经的学生艾华在这里,既感意外,也很高兴。
自然,“梦鸭蛋儿”见到了恋人,心里甜蜜。”
艾华了解到,这支文艺慰问团,是从在校高中生和往届毕业生里,优中选优组建的。
为增强演出效果,他们从贤城地区最高学府师范专科学校里,请了几位宣传队骨干,向县剧团借了些道具乐器,还请来了两名专业乐器演奏人员。
所以,阵容较大,实力较强。
艾华还听说,宣传慰问团要在这个工地接连演出三天,然后转移到其它工地。
当天晚上,村子外的空地上,四盏明晃晃的大汽灯燃起来,格外耀眼。
节目内容自然丰富,从晚七点一直演到十点半,观众仍意犹未尽。
第二天的演出,唢呐吹起了《百鸟朝凤》,琵琶弹出了巜十面埋伏》。
最后,竟然把艾华写的好几篇表扬稿作为素材,有的内容改编成快板、小品什么的,有的编成了短剧,有的还用豫剧《朝阳沟》的曲调演唱。
当蓝老师听指挥部的人说,这些稿子是松树沟插队知青申艾华的作品后,蓝老师高兴地找到申艾华,说:
“你插队劳动还经常动笔哦,这就对了!作为你曾经的老师,我很欣慰。知识总会有用的嘛,要坚持下去,多学文化,学知识。”
艾华说:“蓝老师,我是抽时间自学,但希望能进大学深造,更好!”
蓝老师说:“事在人为嘛,只要不放弃,在哪儿都能成才。”
艾华点点头,记在心里。
说完,蓝老师他们又去指挥部和工地上,亲自挖掘素材,又编了些节目。
观众的掌声响彻在原野。
除了这搭建的慰问演出小舞台,农业学大寨运动,把这里整个儿变成了巨大舞台。
白天,人们演绎着建设新农村的戏:有热情,有干劲,有嘻闹,有高音喇叭声。
而夜晚,看完演出后,天上挂着一轮圆月,几颗星星点缀在神秘莫测的的空中,地上虫吟蛙鸣。
艾华静了下来,想起蓝老师的话,想起了远方的生产小队。
那里有友谊,有矛盾,有冲突,有误会,也有巧合。
“此时的‘灯笼花’在干什么呢?”他想。
看完了两场演出,艾华与汪大春躺在厚厚稻草地铺上,聊着节目,然后又各自想着心事。
山水有多美丽,人就有多聪慧。人有多聪慧,思想就会有多丰富。
艾华想:“演出后的‘梦鸭蛋儿’在干什么?”
这晚上也不能去找他,她也不可能离开演出团队跑出来找恋人。
第二天,中途休息时,艾华来到慰问团,找老校长和蓝老师他们说话儿,汇报自己在生产小队插队的劳动生活情况。
更重要的,他趁此机会,与“梦鸭蛋儿”一块儿聊离别之情。
此次公社的慰问演出,油子寨大队和松树沟小队都出名了。
大队吴立仁支书专门带上二十多斤猪肉,让厨房给慰问团加菜。
工程结束时,公社学大寨工程指挥部召开总结大会,油子寨大队和松子沟小队上台,领回了“学大寨工程先进集体”锦旗。
“秃头”和“圆眼”他们也得了标兵奖状,可把他们乐坏了。
“秃头”张定国说:“我还没得过奖状呢!这次还得的是公社大奖,回家跟孩子的学校奖状贴在一起。”
“圆眼”说:“这成绩拿回去,不但要让‘屋里头’的,炒鸡蛋咸干饭、烙几张油馍吃,还要拿给李三媳妇儿看看,让她搂你亲一下。”
“秃头”张定国说:“那都是小事。我要儿子跟我比,让他从学校再多拿几张奖状回来,才是正经事。”
艾华说:“据我估计,你儿子的班主任高登荣老师,要听了你这话,说不定评你为优秀家长,开会时让你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哩!”
张定国听了,心里乐,说:
“这话我爱听。教育孩子,培养成才,比吃油馍重要,也比看李三媳妇儿笑脸重要哟!”
艾华心里想:“圆眼”的奖状是否要让周小荷看看呢?
他没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