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国家事业 > 第25章 砖瓦厂的运输线上

第25章 砖瓦厂的运输线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可以,我这就去拿出来。”

    黄会计说着,从旧柜子里取出一个本本,指着上面的办法条款,让艾华看。

    然后,他眉飞色舞地介绍说:

    “咱队是全县的先进,不只是在知青管理方面先进,同时在干部管理、生产管理、物资分配等方面都是先进哩。”

    黄会计介绍的这些,对于琼枝要求写的文章来说,十分可贵。

    他觉得不虚此行,有了第一手资料,写好此文已不成问题了。

    他向会计道了谢,告辞了。

    一路上,想起插队第一年的那个秋后,把从队里分得的部分钱,兴高采烈地拿回家,交给母亲。

    母亲没要,说让他在队里改善生活。

    那是艾华第二次靠自己的劳动挣了钱。

    每个人第一次,或第一个月拿到自己挣的钱,都会记忆深刻。

    艾华也是这样。

    他想起,自己人生中首挣到钱,还是在老家高中毕业不久的时候。

    那个第一次太特殊了。

    一天,艾华遇到住在邻村石塘队的表哥刘法林。

    法林哥比艾华大几岁,结实的手臂满是肌肉。他问艾华:

    “听说你毕业了,在干啥呢?”

    艾华说:“闲着,没事干。你呢?”

    法林哥说:“我在喻家湾砖瓦场里干临工,每天挣125元。场里还缺人,你去么?”

    艾华求之不得,当然乐意。

    法林哥说:“明天我就带你去跟厂里说一下”。

    第二天,艾华跟父母打了个招呼,随法林哥来到砖瓦场。

    路上,艾华想起,以往父母在学校工作时,他们一个同事的儿子在这个场,是正式工,便跟法林说:

    “我先找熟人说一声吧,看他能帮忙么。”

    父母同事的儿子叫萧明平。见艾华去了,热情地领着艾华,一起去了厂长办公室。

    萧明平怕厂长因艾华年龄小、身体单薄不接收,对厂长说:

    “他父亲原先是学校校长,母亲也是老师。”

    不知道因这句“是校长,是老师”的话起作用,还是看在厂里正式工萧明平的面子上,或者实在需要人,厂长接受了,报酬果然是每天125元。

    艾华的岗位是“泥塘工”。

    “泥塘工”的任务,是给轧制砖瓦的机器供泥土。

    几十把人力板车一溜儿排开,两人负责一辆车,从近三百米外的山包处装满土,前拉后推地飞跑着,掀倒进制砖机前的泥塘里。

    泥塘里有条长长的传送带,那一端连着制砖瓦的机器,几个工人用铁锹把泥土往传送带上送。

    然后,“泥塘工”拉回空着的板车,再装满土,排队等待。

    这期间,艾华和搭档——宽肩小伙子张大头他俩,一个坐在车把上,一个坐土坡上,歇歇蹆脚,休息一下。

    当排到他们走车时,又飞奔起来。

    运泥土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不断流。

    坡下的小山包也在“泥塘工”的飞奔下不断缩小。

    吃掉一个小山包,“泥塘工”再转移到另一个山包。

    开始艾华还不觉得什么,但连倒了八九个日夜班,便力不从心,张大头也开始嫌他的力气小了。

    但搭挡是工长指定的,大头也无奈,埋怨几句,艾华只是忍着,不理会他。

    但在心里,艾华开始考虑换岗位了。

    他又找萧明平,说想换轻松点的岗位干。

    在萧明平帮助下,艾华干起了往轮窑顶上送煤炭的活。

    明平哥说:“只要窑顶上有煤,你们就能歇着。”

    与泥塘工运土的人力板车运行方向一样,这车的方向也是倒着前进。

    车尾在前,由两个人肩背绳子拉。

    他俩是“拉车的马”。

    车把在后,只控方向,这个人是“挥鞭者”。

    掌车把的是个聋哑人,之所以有资格“挥鞭”,听说他为正式工。

    艾华的搭班不再是张大头,而是吕家彩,也是临时工,与艾华一样,是“拉车的马。”

    身份不同,就造成了分工的不同。

    与泥塘工运土的人力板车不同的是,运泥土的重车走的是下坡路,返回空车为上坡路。

    而运煤重车走的是上坡路,返回空车走的是下坡道。

    好在运量不大,休息时间多,艾华兴奋了好一阵子,心里对明平哥充满感激。

    也算运气不佳,以前是好活,后来却也成了差活。

    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好了起来,带动砖瓦场的生产也红火了。

    销售窗口,购买砖瓦的队伍排成长龙,直到场子大门外。

    交钱后,还至少需等半个月,才能取到货。

    许多急于拆除旧草房、改盖砖瓦新房、以便娶媳妇的农民,买不到砖瓦,急得托人、请客、找路子。

    产品供不应求,场长摧着加紧生产。

    三十二眼砖窑,一窑接一窑轮流烧。

    一窑砖瓦烧好后,另一批新制的泥坯子紧接着装进去。

    一个个窑火又点着了,吞食着艾华他们用汗水拉上去的煤,运煤小板车在日夜不停地供。

    产销两旺,多劳多得,正式工收入大增。学校教师、公社干部和国企员工望尘莫及。

    集上买大块肉、大条鱼的是窑场工。那些穿着体面的人,不用问,也是他们。

    但砖瓦窑煤炭运输线上的艾华他们,却成了倒霉蛋,劳动量大增,工钱没增。

    此时的申艾华,面临着严峻考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