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缘起(十二)
主题小话剧——创办《新青年》
窗外结着冰花,里屋的碳火烧的正旺。□□坐在中间,坐在□□右手边的是李大钊,左手边的是胡适之。
□□翻了翻炉火上烤着的糍粑,慢慢说道:“之所以叫二位留下来是刚刚说到的创办青年杂志的事情,我看到你们二位各有各有的想法。刚刚不让你们说是因为怕你们的思想影响了其他人办刊的思想。现在,你们二位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胡适之看着低着头沉默嗑瓜子的李大钊,率先开口道:“我的想法很简单,《新青年》的办刊宗旨是思想启蒙,以改造国民性为救国根本,在文化的思想中替中国的政治革新了基础,而不是直接的去解决政治问题。”
说到这,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大钊抬起了头,急切的说道:“一厢情愿了,适之!我们身处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讨论思想启蒙怎么可能避开关系国家的政治问题”
胡适之淡然一笑,接着说道:“政治问题?政治是权术,是交易,是一种肮脏的游戏,跟做学问风马牛不相及。”
李大钊随及反驳道:“这是偷换概念了。政治是政治,权术是权术,不可相提并论。我们启蒙思想如果脱离时事,那就是空谈。空谈是什么空谈误国,自古而来。”
胡适之又靠近了一些,伸出手烤了烤火,“什么是时事北洋政府和南方政府相互对立,它是不是时事”
李大钊当即就激动了起来,刚拿到手没吃几口的糍粑就放下了,拍了拍手,准备开始说话。
胡适之没给他机会,继续一口气说道:“那我们《新青年》是该议论和还是打呢?你要搅和进去的话,你到底是不是在做学问呢?”
李大钊手指着天,“大政治,我说的是大政治。这个国家的道路该往哪个方向走,这个该讨论吧”
胡适之:“那你说中国该往哪个方向走”
李大钊:“最近我看了中国和日本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报道,深有启发。我认为中国也应效仿布尔什维克政党,以暴力夺取政权。这才是中国适合走的道路!”
胡适之颇为讽刺说道:“什么新革命呀不就是以武力夺取政权”
李大钊摇了摇头,叹息道:“你太武断了吧!他们的纲领你看了吗?我看了!我觉得这非常适应于中国革命问题,我最近就想研究它!”
许久未说话的□□终于开口了,“我对这个十月革命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研究研究。”
胡适之依旧坚持己见,认为中国的革命应当全面向美国学习。
□□娓娓道来,“我过去曾说,二十年不谈政治,是想专注于思想启蒙。《新青年》主要内容是新文化,两位急先锋同意吗?”他二两拨千斤,于无声中平息了一场思想上的争吵碰撞。
李大钊和胡适之都伸手接过了□□烤熟的糍粑,点头赞同。
林星河看完这一部分,还有些意犹未尽,忙问道:“后面呢?还没写完吗?”
易杨沾沾自喜,颇为骄傲地说道:“这只是仲甫先生创作《新青年》的前一部分,后一部分在这里。”
林星河伸手接过,整整二十多张宣纸,密密麻麻写满了孤寒凛立的正楷字,足见写这些字的主人的用心。
“这些后面的部分都是九晨写的,一笔一划,故事的内容也是他找资料撰写出来的!”易杨拍了拍林九晨,笑着说道。
林九晨用手扶了扶鼻梁上端正古板的黑框眼镜,一丝不苟的说道:“我父亲曾有幸去过北大,听过李大钊先生的读书会,也听过仲甫先生的演讲,这些故事也是我从小听到大耳濡目染罢了。”
宋晚惊叹,同窗三年竟不知林九晨的父亲与革命前辈有如此渊源。
林九晨难得露出了一丝笑容,清了清嗓子说道:“前辈们的趣事倒是挺多的,想听的话以后我倒是可以慢慢讲给你们听。”
有一丝丝严谨,有一些些得意,倒挺符合他平时的作风的。
大抵真正的高人都是这般,显山不露水的,有一股不管世事的淡然,有一种怡怡卓然的孤高。任何时候,你都能看到他们是自己一个人,或是看书,或是写字,或是吃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活在超脱外物的精神世界里。你愿意涉足他们的世界,他们也愿意耐心的为你解答;你诋毁他们古怪的不合群,他们也丝毫不会在意。
在林星河心里,林九晨便是这样的人,高手隐于市。
易杨折了折被风吹起的宣纸的一角,提议道:“现在能够传阅的剧本只有一份,而我们表演的人数多,这样吧,趁时间还早我们先誊抄几份出来,为尽快表演争取时间。大家觉得怎么样?”
众人一致同意,热火朝天的开始就着公园的长椅抄了起来。
后半部分描写的是《新青年》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林星河一边看一边抄。
这天,《新青年》创作者们围坐在一张长桌上吃饭,聊起关于最近顽固复古派对于□□先生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抨击。
钱玄同进门,拿出一沓信封和稿件放在桌上,说道:“最近啊,编辑部每天都能接到十几封抨击你□□的信,我和半农分析过这些信啊光骂人不讲道理,不是说世上只有皇帝好,就是骂□□是祸国殃民的大流氓。长篇大论,锱铢笔伐,对我们创办《新青年》是百般阻挠。”
围坐在长桌旁的众人传阅起了这些信件,听着眉头皆是一皱。
李大钊口中还含着黄瓜,将信叠起来,说道:“不光是信,还有传单,我听说北大有个学生张丰载一直雇人贴传单,都是抨击咱们《新青年》的。”
刘半农说道:“最近国会议员叫张长礼一直力排众议反对举办《新青年》,大力抨击□□和蔡元培。”
钱玄同一拍桌子站起,□□看着他,问道:“你想出什么主意了?”
他坚定的说:“反击!必须绝地反击!”
“在此,我想各位征文!豫才兄,可否在贡献一部小说”钱玄同转头询问默默吃饭的鲁迅。
鲁迅低头吃饭,淡淡说道:“已经准备一半了。怕是赶不上这期的杂志。”
钱玄同又转头问李大钊,“守常兄,你有何檄文”
李大钊:“我写一篇。”
得到想要的答案,他又问默默喝粥的胡适之:“适之,你呢?”
胡适之:“我写几篇白话诗。”
刘半农颇有些不满道:“你的白话诗没有意思,不够力度。”
胡适之淡淡反击,“没有意思那什么叫有意思”
刘半农一听,也急眼了,“你现在眼光局限于美国革命,井底观天,根本不管中国国内的形势,你这样是不对的!”
眼见两人就要争吵起来,□□开玩笑道:“诶诶诶,好好的聊天怎么还面红耳赤起来”
两人都不再说话。
□□:“最近,德潜在统一规划《新青年》中的标点规范,半农你也加入进去。”
刘半农哦了一声。
抬头,胡适之笑着递给他一根黄瓜,刘半农无奈笑笑接下。
再往后翻,是《新青年》在国内十分畅销,唤醒了一众国人的爱国情怀,启蒙了一众青年的爱国思想。
夜色将迟未迟,黄昏摇摇欲坠。晚风吹过碧绿的树梢,夹杂着湖边沁脾的清冷,四人这才揉了揉冰冷的指尖,察觉到天色已晚。
易杨站起身,声音中不自觉浸满了笑意说道:“不知不觉夜色渐染黄昏,尔等皆废寝忘食,此情此景与革命前辈们倒颇为相似!革命之路道阻且长,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吾辈何其有幸,能踏足前人所走之路为万世开太平。今日,我是最最高兴的人,与诸君相遇,见得那百家争鸣的盛世!”
宋晚也举起双手,高兴的喊道:“幸识盛世!”
林星河淡笑不语,转头看向西山头最后一片暮色,心中升起道不清的喜悦与惆怅。
就在宋晚叽叽喳喳的和易杨说话时,林星河看见林九晨也在看那片暗红的暮色,安安静静的样子透出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深沉。
剧本已经抄好了,内容也确定了,三大版块,从大到小有许许多多个角色。可问题也来了,谁更适合出演□□,李大钊,鲁迅先生这样的重要角色呢?
林星河看了看斯斯文文,满腹哲学的林九晨,提议道:“我觉得九晨挺适合出演□□先生的,况且他比剧本更了解先生,先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他应该都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九晨你愿意出演吗?”
易杨和宋晚皆是期待的看着他。
林九晨第一次被这么多人看着,还有些局促,紧张的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中带着犹豫,“可是,我不会演戏啊……”
易杨拍拍他的肩膀,“这你放心,我们也都不会演戏啊!话剧之所以称为话剧,精髓在于台词剧本本身带来的巨大感染力,无关粗浅的表演本身。”
宋晚附和,“对啊对啊,我觉得九晨你出演□□先生再合适不过了。先生之才情高山流水,除了你大概没人能演的出来。”
林九晨托腮想了想,终于在大家期待中点头同意。
看着他的三人都常舒一口气。
易杨:“剩下的角色等明天告知同学们之后再做决定吧。星河你们回去也好好看剧本,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林星河和宋晚一致点头。
所有都敲定之后,几人一起回家。易杨和林九晨走在青石板外侧,将里侧宽广的空间留给两位女生。
腊月深冬的晚上,风吹过像刀子。小路上基本看不见行人,只有家家户户暖橘色的灯光和依稀可见的白色炊烟。林星河和宋晚冷的瑟缩,一路上静默无言。越是安静,脚踩脱落的枯黄树叶声音就被无限拉长。
本来只有一串清脆的声音,后来渐渐变成了两串,三串,四串……
没有人开口说话,却也没有人像路过的行人一样抱怨这料峭的寒风。彼此之间的默契,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