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太和山
在集市上的大娘们也看见了站在一旁的苏乾以及刘向杰,在刚在苏乾怔住的时候就有认识刘向杰的大娘凑上来。
“向杰,这是哪家小伙子,以前怎么没在这见过?”
刘向杰看着一脸八卦站在自己旁边的大娘,也不好拒绝,只能无奈地说。
“姨,这是海外回来的,昨天才刚来咱们这”
“哦!这小伙子要在咱们这待多久,准备呆在这呀吗?这么俊俏的后生你们可要把它留在这呀!”
“姨,这我咋知道,人家来去自由。你也别打他的主意了!”
大娘听着刘向杰这带着无奈略感敷衍的话语,她也知道刘向杰的身份,能让刘向杰在一旁陪同苏乾的身份肯定不简单,便就不再多问。
但是还是带着一步三回头的好奇来到站在一旁的大娘堆里面,向剩下大娘讲述她刚才从刘向杰这打听到的消息。
等苏乾醒过来之后,两人便在一旁大娘炽热的眼神中飞速逃离现场。
苏乾甚至在一瞬间感受到自己曾经来自于七大姑八大姨的审视,哪怕自己现在战力不俗但是铭刻于记忆深处的恐惧还是让苏乾身子颤抖了一下。
“苏哥,咱这里大娘人也是好心,看你单着就想给你介绍个对象。”
两人离开集市后,刘向杰怕苏乾没见过这种阵势,连忙解释道。
苏乾也是颇为理解。
二人一路向东一直来一座山脚下,苏乾还在疑惑前方就是后世知名景点宝塔山,刘向杰却带着自己朝这个山上过去。
按下心中的不解,苏乾一路跟着刘向杰沿着台阶朝着山上走去,一路上碰到很多人,苏乾从他们身上闻到一股淡淡的香火味。
一直走到山上,苏乾这才惊异地发现,华夏唯物主义大本营附近竟然有一所道观。
刘向杰这时才说,这个道观也是颇有名气的。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太和山顶就修筑莲花城
元丰年间(1078年)道士郇道虚首建道观紫极宫
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马都总管任国公米甲撒哈苏重修仙洞北极紫微殿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设道纪司于太和山紫极宫
建文四年(1024年)明成祖为感神恩,诏令全国各地大兴道观神庙,太和山亦应诏受益扩建。
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兴建了真武殿。
明万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济远“卷廉重建”真武庙,殿宇辉煌,招引四方,香火极盛。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
听着刘向杰像百度百科一样,直接像苏乾介绍了眼前这座太和庙的生卒年月。
刘向杰接着说道。
“明万历七年(1579)延安知府洪济远曾用三年时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
“增修了殿堂若干间,新铸造了4米多高的祖师铜像一尊,2米多高的铜钟一口,还加砌了登临太和山的石阶,修筑了“三天门”等。”
苏乾看着自己面前仅有的大殿一座以及祖师铜像一座,一脸问号,恢弘大气的太和庙去哪里了。
刘向杰也是看出苏乾的疑惑
“只可惜你来晚了一步,前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这里的时候,太和山亦惨遭毁坏,就剩下你眼前这些东西了。”
苏乾仔细观看自己眼前这座仅存的大殿,现在正是年关之时,如多人上来烧香祈福,还有购买对联的。
庙祝是一个上了年龄的老人,但是身子骨依然坚挺,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手不抖,一手字体一看就是经年累月下过苦功夫的。
那老人看见刘向杰,写完手里的对联后站了起来想要给刘向杰行礼,刘向杰赶忙过去搀扶住老人。
苏乾看这个老人的衰老程度,再用炁感知一下发现眼前的这个老人就是个普通人。
于是也上前朝老人行了个礼,道了句福寿无量天尊。
那老头看着眼前一身奇装异服剪去头发的苏乾,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当是别的道观的居士。
刘向杰在老头耳边耳语一番才知道苏乾是天师府高徒,不过作为全真道观的庙祝,老头也只是给苏乾草草行了个道教的礼。
苏乾没说什么,拿了三炷放在外面的香走了进去。
太和山主奉真武大帝,苏乾一进去就看见一座四米高的铜像立在里面,附近老百姓前来上香的也是络绎不绝。
苏乾在心中默念几遍《太上老君常说清净经》,使自己平心静气,然后手持三炷香,在真武大帝左边的蜡烛点着。
点着之后面对圣像前,右手手指拈香,左手包着右手,将炁部于手中的三炷香上面,在举于额前。
最后在脚踏罡步走到香炉前,用左手把香插上香炉内。
要注意的是三炷香之间的距离要平等,而且“香不过寸”,即相互的距离不超过一寸。
刚将香插进香炉里面,苏乾感觉到自己的精神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抬头看向眼前的真武大帝像,那铜像的嘴角突然微微弯曲,在下一秒又恢复成严肃的模样。
‘香火神’?
苏乾摇了摇脑袋,也没有多想。
完了之后朝着庙祝示意一番,便和刘向杰朝着山下走去。
下山路上,苏乾才知道,原来这座庙的香火也是挺旺盛的,只可惜饥荒与战争导致这座道观不少人都下山谋生活了,现在只剩一个老庙祝。
苏乾回头看了看隐于山顶的大殿,可惜殿内经文典籍全部在那场空袭中损毁,连传承都没有了。
苏乾叹息一口气之后便和刘向杰继续一起下山。
中午随便解决了午饭之后,苏乾便和刘向杰分开回住的地方休息。
两人约好下午一起去艺术学院看看,苏乾对这个大名鼎鼎诞生出众多名家的鲁迅艺术学院也是颇感兴趣。
下午两点左右,刘向杰便来找苏乾两人一起结伴前往东北方向的鲁迅艺术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