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猎户
这天陈遇在集市上看热闹。早上一上街,就听说有山民打到了一头黑熊,正在北街集市上叫卖。
陈遇过来时四周早已经围住了一群人,只有一个大嗓门在人群中声音洪亮地叫嚷。
围观的人们看见是镇上唯二的后天武者,纷纷给他让路。
颇令陈遇感到意外的是,诚意武馆的徐馆长也在场,只有大弟子刘应龙陪在身旁。再次见面,徐衍的脸上仍旧有些尴尬。陈遇倒无所谓,旁若无人地和他打了声招呼。
这边那“猎熊的英雄”见小镇上的人来得也差不多了,停止呼喊。
只见他一抱拳,直截了当:“小弟在山中猎到了这头黑瞎子,跑死了两条狗,一个兄弟断了根胳膊。承蒙各位抬爱,来这里把熊卖了给兄弟治伤。还请各位多出些价钱,兄弟们家中都有老小要养。”
这头黑熊看起来有一千大几百斤,价值不菲。按理说镇上的六大家族都有资格买下一整头熊,但这样的话吃相未免太难看。
所以按照惯例,有猎户打到了大型动物,一般都是扛到北街上公开售卖,大家想要哪块就买哪块。
陈遇看着这些,觉得非常有趣。前世人口爆炸,显得世界狭小逼仄,各种野生动物寻常难觅踪影。要是有人胆敢去捕猎一头黑熊,分分钟被请去吃免费的牢饭。
然而此界幅员辽阔,山林众多,虽然人口不少,但仍称得上是地广人稀。广袤的深山中,孕育着不少稀世宝药和珍禽猛兽。
为首的猎户身高六尺有余,膘肥体壮。此刻他和另外几个壮汉把熊瞎子扛起来,重重地摔在了木板搭成的的台子上。一名相较之下显得瘦小的中年掏出一把尖刀,那名汉子就喊道:“先卖熊心嘞,吃了涨力气,壮胆子的熊心嘞。各位想要的赶紧出价啊。”
熊心的价值在其全身部位里中等偏上,属于开胃菜,被何家的管家以一两二钱银子的价格买下。那名瘦小中年举起尖刀往下一划,凝固的熊血从腹腔中涌出。随后拿着刀伸手一掏,将那枚尚有些温热的心脏摘出。
整个过程颇有些血腥,围观的众人却看得津津有味。接下来是熊胆,竟然没有人争抢。徐衍往陈遇那边看了看,见他没有反应,抬手报价三两买下熊胆。
熊胆一到手,徐衍不知什么时候拿出一个小酒坛,仰头就把熊胆借着烈酒服下。然后众人仿佛提前知道了似的纷纷闪避,徐衍也趁此打起了徐家拳法。不过半刻钟,徐衍打完拳,出了一身汗,立定收功。
小镇上的居民纷纷喝彩。徐衍在镇上人缘颇好,不仅从不恃强凌弱,待人正直随和,在外也要求弟子谨言慎行。
熊掌被四家大户各取一只,何家又买了熊的脑花。至于最珍贵的熊皮则被王家买下,准备给老太爷做成大衣。
一头偌大的棕熊很快被瓜分殆尽,在场的众人几乎人人有份。陈遇也买上一些,倒不是为了吃。剩下的熊骨头则由徐衍的大弟子刘应龙出面包圆。徐衍的手上除了有徐家武学上附录的药方外,还有一个把猛兽骨头熬制成膏药的方子。
陈遇银钱不缺,上次六家送来的财物,折合下来值一百多两银子。还有那些玉石和其他珍宝,陈遇虽然不需要,但也没有折现,而是一股脑地扔进了空间。毕竟是在六家的地界上,等回头被他们收上来了该多尴尬。
那头黑熊卖完,四周的镇民也渐渐散场。木头台子和地面上血里哗啦,猎户们把没人要的一部分下水和血液凝块收拾一下,准备喂给猎狗。
这里的人一般不养狗,视其为不祥之物。山中讨生活的猎户别无选择,再有一把子力气也打不过老虎黑熊。没有猎狗在前面冲锋陷阵,打猎跟送命有什么区别。
陈遇买好了这几天所需的物资。买来的青年鸡还不会下蛋,陈遇买上一篮子鸡蛋,有肉有蛋才是健康生活嘛!
鸡蛋两文一个,用米糠垫着不容易破。卖蛋农妇说自己家离白云镇几十里,夫妇二人在山中养鸡。每两天来镇上一次,要走整整一夜的路。靠着卖鸡卖蛋的收入,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两个女儿出嫁时也各自备了一份不菲的嫁妆。
有了造化玉露在手,蔬菜完全不用操心。陈遇之后又催熟了一次,现在院中已经是瓜果蔬菜琳琅满目。
空间中的水稻小麦都被他浇灌稀释的玉露后直接成熟。收割下来,半亩小麦四百多斤,和镇上良田的亩产差不多了。水稻收了有五百多斤,比正常的一亩产量少一些,但也非常高了。
收获的粮食够陈遇吃很久了,他干脆给空间的土地换种了豆子。这是给踏梅准备的,种子还是从它口粮里扣的。
路过豆腐店,陈遇又买了半斤煎豆腐。想着以后空间里的豆子应该会收获很多,要不要向老板学一手做豆腐的本事。
当年的豆腐西施如今已是半老徐娘,坐在店里发呆。
买了豆腐还得配肉炖,陈遇花四十文砍了两斤肉。屠户喜笑颜开地说,过三天他侄子结婚,在三十里外的村庄,这几天肉铺要关门了。屠户没有儿子,但是和侄子的关系很好。侄子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来看他,他留着家产,以后还指望着侄子养他老呢。
陈遇之前听郑掌柜的提到,屠户之前娶过一个老婆,可惜难产死了。之后没有再娶,和家里这条狗相依为命。
屠户说着话,习惯性地踢了那只老黄狗一脚,它和往常一样,趴在那一动不动。
陈遇想,是不是回头找那猎户问问有没有狗崽子出售,买来和踏梅做个伴。寻常人怕老狗成精,自己却不同。一名炼气修士,就是成精了也能给它摁回去。
但是猎狗是要吃肉的,也不知道把猎狗当土狗养,每天喂些剩饭养不养得活。他最中意的还是养只狸花猫,但从没见谁家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