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浓云下的西雅图 > 第50章 面条、南瓜与秋意

第50章 面条、南瓜与秋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潼青的微信语音铃声响起的时候,正在谭越的车上。她们刚拍完照,由南向北行驶在5号公路上,左边是西雅图市中心鳞次栉比的建筑物。这么远远地望去,只能感受到50度灰的大都会气质,却看不到疫情下冷清的街道、关闭的店铺、无家可归的人们和四处散乱的帐篷。楼群、高速路和距离抹去了一切不快与萧条。一天都没怎么晴过,早上还飘了会儿雨,十月底的西雅图,已经进入一年中的雨季。

    背心儿打电话给苏潼青,问semolina面粉在哪里,他要做意大利面。这是一种粗粒小麦粉,杜兰小麦磨成,黄黄的,就是意大利面的那种黄色。杜兰小麦是质地最硬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很高。汪洋有个意大利产的压面机,专门制作各种意大利面条。苏潼青认识汪洋之前就有,据说本意是想用这玩意做饺子皮儿来着。机身不大,但是死沉死沉的。得州的时候就没用过几次,那会儿苏潼青虽然还没有开始对做饭发烧,普通家常菜还可以。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饺子属于日常基本款,从头到尾从零制作属于基本功。只有馄饨皮才可以买,饺子皮怎么可以买现成的?苏潼青小学开始,家里每礼拜天包饺子就是她擀皮儿,煮也是她的活儿,所以当她听汪洋说这机器只是为了压饺子皮的时候尽情释放了一下优越感,并且从那时起就一直想除掉它,要不然怎么显出自己能干呢?!可是,就这么个小东西,竟然在得州存在了十来年,搬家的时候工人也一并打包装车,运到西雅图,之后苏潼青收拾屋子的时候几次都想把这鸡肋捐掉,竟然次次漏网,竟然留到现在,又竟然被背心儿从车库里扒拉出来,搬进屋,也真是命大。

    苏潼青到家的时候,背心儿正在厨房,戴个耳机,ipad放在一边,上面是制作意大利面的步骤。现在的孩子,真是会享受,干个活儿也得听着音乐,看着愉快的画面,气氛搞足,感官全方位舒适。只需要换个角度,做饭就可以是一种享受,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手工,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温度,让普普通通的原材料有了千变万化的色彩、形状和味道,这个过程就是令人愉悦的。再加上还会有让人期待的后续结果,无论惊喜还是惊吓,都是趣味。

    背心儿眼前的台面上有一堆面粉,呈喷发完的火山的形状,中间凹进去的地方四个明晃晃的蛋黄,泡在一池清亮的蛋清之中。这种叛逆又异类的操作恐怕只有老外的菜谱里才会见到,苏潼青想起小时候电视广告里经常看到的康莱蛋酥卷的广告。柔和的淡黄色画面,金黄色的小麦,堆成小山样的面粉,突然被一颗从天而降的鸡蛋惊起面粉无数,“不加一滴水”,几乎是品质和味道的保证,也深深印在苏潼青的脑子里,仿佛只有不加一滴水的东西才可以好吃,直到后来摊鸡蛋饼、做鸡蛋羹,才扭转了这个概念。

    总之,如果苏潼青来和这个面,肯定是把面倒在盆儿里,然后往里打鸡蛋,还会笑话这个老外厨子,搞什么行为艺术。今天看到背心儿的行为艺术,苏潼青竟然觉得有点儿意思。一样的活儿,如果喜欢,如果有心情,是可以往里添加一点儿情趣的,也是一款调料,无形,却有味道。

    背心儿按照菜谱把面团揉好,黄澄澄的,又干又硬,手工意大利面真是个力气活儿。他把压面机从盒子里搬出来,配套的夹子不好使,背心儿让苏潼青帮他摁着。他调好厚度,然后把面团用手稍微捏扁,从机器的一头塞进去,一手摇摇把,一手扶着面,扁平的大面片就从机器另外一边出来了。然后把厚度调得更薄,再把大面片塞进机器,再摇一遍,出来的面片就比第一遍更薄一些。这个动作重复两三次,就会压出又薄又均匀的面片,最后调整机器的切割方式,把面片塞进去,条状意大利面终于摇出来了。苏潼青把压出来的面条分成几小堆,这么费劲、这么金贵的面条,无论原材料、时间和精力,算下来都远远超过超市买的面条,不过据背心儿自己说,吃起来还是很不一样,可能因为鸡蛋加得多,又是新鲜压制,口感更有弹性,而且更利爽。至于这些优点到底值不值得花上比超市买现成的多得多的时间和钱,那就是见仁见智了,反正喜欢就做吧,也是个调剂。苏潼青刚把红酱的火拧小,盖上锅盖,lynn给她打电话,问在家不在,说白天在超市买了两个大南瓜,本来想给两个孩子一人一个刻着玩儿,但是老大表示已经不想玩儿了。明明去年还去学校参加小朋友刻南瓜和诗朗诵的集体活动呢,今年就开始鄙视这是小朋友才会玩儿的游戏。lynn感叹道,长大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她问苏潼青要不要这个大南瓜,可以马上给她抱过来。

    苏潼青把火关上,叫大家吃饭,自己去接lynn的南瓜。她把车库门打开,让lynn直接过来。lynn抱着个大南瓜走过来,身后还拖着个小尾巴,是她家老二,撅着个嘴。苏潼青接过南瓜,放在门口地上,问lynn怎么了,lynn说刚被爸爸说了几句,正不高兴呢。苏潼青摸摸小姑娘的头发,又软又滑。她们站在门口,10月底的晚上7点多,天已经黑下来,今天倒是不冷,院子里好像因为黑而显得更加寂静。苏潼青抬头看看天,虽然暗,但是晴朗,依然可以看出墨蓝色的天空,大朵大朵的云。

    lynn说起因是傍晚他们一家四口一起出门,lynn开的车。马上要经过一个大路口的时候,她左前方一个小红车打了右灯,想并到她这道来,但是lynn前面三个车都没让,lynn踩了刹车,让这个车进来,结果刚过大路口,大家都开始加速的时候,那个小红车突然踩刹车,然后猛地右转,拐进右边的加油站里。lynn完全没反应过来,车上的自动刹车启动,滴滴叫了两声,伴随着嘎啦嘎啦的刹车声音,大家都往前冲了一下,着实吓了一跳。lynn家老二在后座,当时没系安全带,往前出溜了一下,头磕在前座靠背上。靠背是软的,倒是没受伤,但是吓得够呛。lynn很生气,我让了你,原来是让你进来别我的?!就使劲按了一下喇叭,表示自己的愤怒。话说平时开车,一年到头也不会按一两次喇叭,所以按喇叭已经是件很严重的事情。结果郑光辉不但没说小红车的事儿,还开始数落lynn,埋怨她怎么不跟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反正都是她的问题,布拉布拉一堆大道理,数落完lynn就开始数落老二,什么时候开始坐在后面不系安全带了?!然后上纲上线地又是一堆人生大道理。

    苏潼青觉得似曾相识,类似的场景自己也遇到过,难道这是很多情商为负男性的通病?一个女的,遇到点儿讨厌的事儿、烦人的事儿、委屈的事儿,跟你唠叨两句,不过是为了获得一点安慰罢了,并不需要麻烦你动手。那么大人了,道理能不懂吗?这时候你只需要跟着她一起骂那个惹她生气的人就可以了,这是一件非常安全又讨巧的事,因为无论谁对谁错,惹她的人都不会听见你说什么。你帮她狠狠地说几句,出出气,即使过了也不要紧,她可能还会帮着对方说两句,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有问题,这件事很快就能结束,她好你也好。但是为什么偏偏有那么多男的就是不明白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还要非常认真、三观无比正确地给女的讲道理?!讲完道理不但解决不了她的问题,不但不会让她消气,她还很有可能更生气,而且会连你一起也不想理,然后你还要怪她蛮不讲理,不可理喻,结果肯定是不欢而散,很有可能以后也不想再跟你说类似的事情了,反正说了最后也是自己挨说,说了比不说更堵。她需要的只是共情,你站在她的一边,她的角度,把自己当成她,体会她的愤怒或者委屈,而不是站在对面讲道理,找机会教育她。

    孩子在边上,lynn不好说太多,聊了几句就要回去,苏潼青让她们稍微等一下,进屋去厨房用袋子装了几个头天做的糖火烧,让lynn拿回去跟孩子当早饭吃。这是苏潼青最喜欢的北京小吃之一,lynn认识苏潼青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糖火烧这个东西,第一次尝就很喜欢,因为她喜欢麻酱的味道,再加上红糖的那股糊味,就很容易爱上。话说北京小吃虽然种类不少,但是苏潼青喜欢并且能吃的不多,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因为她不吃动物内脏,也不吃任何特殊口味的东西,所以很大程度限制了她尝遍北京小吃。其实她最喜欢的一种食物叫奶油炸糕,小时候每次在动物园倒车的时候,妈妈都会带她去国营小吃店买几个,温软可口,蘸上绵白糖,简直人间美味。糖火烧是苏潼青到西雅图以后才开始做的,竟然比在北京吃到的好吃很多,一琢磨,很容易理解,这玩意只要舍得加麻酱,红糖合适,再回上一两天的油,就没法不好吃。可是麻酱很贵,如果真的按照面、麻酱和红糖1:1:1的比例,就得卖很贵,而且会过于甜,所以北京的糖火烧,护国寺小吃的麻酱远远不够,很多地方竟然露着白色的面,那些点心老字号的倒是没露着面,但是齁甜,自己做的好处就是既可以揣够麻酱,又不会齁甜。除了麻酱,红糖也有讲究。美国的红糖不够劲儿,一定要用中国的红糖,颜色深深的那种,糊味销魂。美国超市有一种瓶装的糖蜜(molasses),闭上眼睛闻一下,糖三角就在眼前既视感,他们可能把中式红糖的两种特点分成了两样产品,单独出售。

    送走lynn和女儿,苏潼青把南瓜抱进屋,放在厨房的台子上,还真是有点儿份量。橙黄色的大南瓜,一下子变成厨房最抢眼的风景。苏潼青到美国以后才知道南瓜这种在国内不算特别通常的食物在这里竟然这么受重视,年年到了这个季节,全美各地,南瓜竟然成了刚需。而且南瓜在国内只是“菜”的一种,只有食用功能,在这儿呢,是个功能就比食用更重要。

    一共有两个“节日”需要南瓜,一个是万圣节,南瓜的主要功能是玩耍,大小朋友刻南瓜,顶上切下一个圆形的盖子,南瓜瓤和南瓜籽掏出来,然后用刀把南瓜刻出各种形状,看谁的脑洞开得大,年年出新。刻完的南瓜里面放个蜡烛或者小灯,天黑下来,光亮衬托出或可爱或可怕或奇怪的南瓜脸,烘托鬼节气氛。

    万圣节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凯尔特人,他们相信死人的灵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找个活人附体,得以再生,这是人死以后获得再生机会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害怕被死人找到,就会在这一天熄灭所有光亮,让死人的灵魂找不到可以附体的生灵。这还不够,人们还会打扮成各种妖魔鬼怪,把死人的灵魂吓走。之后,他们才会把蜡烛和火种重新点燃,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凯尔特人为了吓跑死人的灵魂,还会把甜菜根或者大头菜雕刻成可怕的样子,里面放上蜡烛,做成叫做“杰克灯笼”(jack-o\""-lantern)的装饰。后来到了美国,杰克灯笼被本土化,才变成的南瓜。总之万圣节是个宗教节日,苏潼青来美国以后很多年才开始接受这是个“节日”,之前一直觉得是出闹剧。万圣节刻的南瓜是没有人吃的,可能只有中国人觉得直接扔掉太浪费,所以才会把南瓜籽和南瓜肉加工一下吃掉。有一年苏潼青在下厨房找到一个南瓜千层饼的方子,看起来很诱人,结果第一次做,没想到蒸熟的南瓜水份含量竟然那么大,根本不用单独加水。结果那天她按照水多了加面再加面的原则,直到把一小袋子面全加进去,才勉强把那点儿蒸南瓜喂饱。结果发完面,蒸出来,基本看不出分层,可能因为发过了,或者油没抹够,总之做了一锅又一锅,对于不太成功的食物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另外一个需要南瓜的节日是11月底的感恩节,家庭团聚的日子,相当于中国的中秋节,加上周末,一共4天小长假,比圣诞节还长。火鸡是感恩节餐桌上无可争议的主角,南瓜也终于不用只当花瓶,摆在屋里屋外当装饰。它们变身南瓜派登上餐桌,作为一道甜品,发挥本来的食用功能。

    感恩节是林肯在150多年前宣布成为全国性节日的,宣布的时候还引起了南方人的不满和强烈抗议,觉得这是北方佬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他们身上。所以你看,给你加个节日放假还不好,美国人都要上纲上线一下,他们受不了任何被强加的观点和事物,这么看,他们那么抵触口罩好像就可以理解了。总之只要被管理、被限制、被强行施予什么东西,哪怕是节日,他们也一定要梗着脖子抵抗一下,跟你理论一番。虽然南方的州长们最终还是极不情愿地同意了总统的公告,当地的厨子们还是不能就这么忍气吞声地认了,总得再卜楞卜楞挣巴几下,表示自己虽然接受,也是很勉强,是有情绪的。而且,他们才不要跟北方人一样做什么南瓜派,而是根据本地的种植优势,开发出自己的红薯派。多年以后,人们不再梗着脖子,南瓜派也已经不分地域,成为全国范围内感恩节最通常的食物,不过不同地区的人们依然存在各自的偏好,这也就是为什么除了南瓜派,还会在感恩节前的超市里看到苹果派、桃派和山核桃派,各种流派,一起渲染着丰收的富足和喜悦。周边的农场每年十月份开始也会有各种与南瓜有关的活动,苏潼青和小米有一年秋天带着孩子去一个农场,坐最土的拖拉机,走玉米地迷宫,看那里的137种南瓜。看着这些虽然个头有差,但一看就都是南瓜的东西,苏潼青很好奇分辨出这些不同种类的南瓜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光是起出137个名字就是件很头疼的事吧。

    每次跟谭越拍完照,苏潼青都要攥一晚上手机,既好奇又期待,背后是心里的忐忑,总怕一张喜欢的都挑不出来。丸子晚上临睡觉前嘱咐苏潼青别忘了把法棍的面发上,这样明天就可以吃到新鲜的了。这孩子,认准了苏潼青版法棍儿,其实外面买一根儿才三块来钱,也很新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苏潼青版的加了做意大利面的粗粒小麦粉,更筋道,更有嚼劲儿。这孩子很怪,米饭喜欢吃硬一点的,面包喜欢有嚼劲儿的,怎么老喜欢跟自己较劲呢?苏潼青从小到大都不喜欢任何需要使劲儿嚼的东西,并且一直偏执地认为那会让咬肌发达,估计是小时候脸大大怕了。10点多,谭越终于有信儿了,给苏潼青发了一个谷歌的链接,所有照片都在那里,让她自己去看。苏潼青扔下手里的面盆,冲到电脑前,这就是她最兴奋的时刻。

    今天白天她们去了两个地方,都是看秋叶。虽然刚刚拍过一次便道旁的红叶,谭越还是带苏潼青跑到西雅图,那里有不一样的色彩。苏潼青再次感叹,原来秋天可以有这么丰富的色调,远不是一个看“红”叶那么简单。很多植物到了秋天都会改变颜色,风格感觉各不相同,所以才有了国画颜料那样的缤纷与斑斓。她们先去的是西雅图植物园,小径蜿蜒,伸向远方,两旁主要以金黄色的树叶为主,树干高大,枝叶繁茂,整体画面是柔和的黄色。深秋时节,这样的景致其实和微微细雨是更搭的,比晴朗天日更能渲染秋天的萧瑟和凄美。之后她们又去了附近的一个日式园林,呈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秋日世界。物种丰富,层次分明,整个园区经过整体设计,眼前的景象从刚才的深远壮阔微缩成一个安安静静、不慌不忙的日式盆景。小湖拱桥坐落其中,植物景观和丰富色彩落入水中,塑造出美丽的倒影。苏潼青第一次来这里,仿佛行走在画中。画面上的苏潼青穿了一件湛蓝色的鸡心领薄毛衣,谭越当时让她沿着木桥走到水中央,自己站在远处,当时苏潼青并不知道画面会是什么效果,现在一看,颇有些惊艳与震撼。背景是层层叠叠的红色调和深深浅浅的绿,苏潼青的蓝色刚好跟谁都不挨着,所以才可以在这样繁复的色彩中跳出来,歪打正着。庭院深深,细雨无声。平静的倒影好似另一个世界,仔细看,又不是,色调一致,只是模糊了双眼。水上水下,仿佛工笔与写意突然在不经意间同了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