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京城内情
云苏和秦素问共乘一骑,策马而去,云苏坐在身后,看着自家娘亲的身影,不由心中感叹。想当年,他们一家四口,跋山涉水,从汴京流放到蜀地,从蜀地浪迹到北边。
娘要是没些拳脚,当初怎么能平安到达蜀地,又跋涉千里,顺利抵达燕北,最后安生定居清苑。娘的性子改了许多,以至于云苏都快忘记自家那个,动不动就提枪战山匪的彪悍娘亲了。
不一会儿,云苏娘俩就回到山上,只是一刻也不得闲,因为张文元一直在救人,忙的像个陀螺,以至于话也来不及说就加入其中,听从他的指示搭手起来。
好不容易告一段落,天已经沉下来了,等到天光大黑,门外才响起熟悉的声响,林师伯他们回来了,有些犹豫的看着云苏。
“师伯,你们回来了,可有人受伤,快进来查看好就开饭了。”云苏倒是很坦然的将人迎进来了,从救治那几位昏迷不醒的伤患时,她就做好接纳这些士兵的打算了。
林师伯轻松了些,他担心云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王家那些疯子吓到了,他们这些都是老弱妇孺,收留那么多兵士是有风险的,但是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所有武将之间,主要目的信仰一致,哪怕真刀真枪的较量过后,仍然能够同榻而坐,把酒言欢。
大家又是一番忙碌,为后来那些受伤的将士们上药,随后大家吃了一顿热腾腾的美味饭菜,小将士们不禁红了眼圈。
第二日,山中的石磨石臼又开始动起来了,山里一下子加入那么多人,需要的粮食实在太多,好在全是些壮年,故而完全不需要云苏他们沾手,一声令下,林师伯直接带着他们劳作起来。云苏打算着趁着有人手,尽量多准备些。
云苏同林师伯去看了之前伤得较重的那位将军,他的伤在张文元的救治下好了许多,只是人十分沮丧,没有精气神。见到云苏和林师伯进去,起身真挚的致谢。
后来在和林师伯的开解交谈之中,大家这才得知其中内情。
此人名叫钟从西,是大钟将军那早逝的三弟的遗腹子,自小在军中长大。年前月军大举进攻汴京,大雍朝廷一面起用李大人主持保卫战,一面急招各路军马进京勤王救驾。
西北的钟家军自是在列,钟从西随伯父、叔父、族兄奉命进京,大军还未到汴京,沿途便清理不少月军,以致月军不敢再分兵四处劫粮,月国士兵马匹粮草越来越接济不上,西路军也被阻在晋阳无法南下汇合。
月军见局势不对,反观大雍勤王军队越来越多,慕容望急忙诱迫大雍朝廷和谈,表示并不指责之前的抵抗和袭营,一味催促皇帝早点签约,终于在拿到满足条件后,愉悦迅速的撤出汴京城。
于是还在半道的他随叔父奉命改道北上“护送”月军撤退,而后驻守黄河以北的化州,孰料前不久便传来他大伯父钟大将军逝世的噩耗。
原来当初钟大将军当初亲率精锐之师先行一步最快进京勤王,本可直接前往黄河以北依托险地阻挡月军,可是皇帝担心自身安危,犹豫再三,不同意钟大将军的建议,直接下令他舍近求远进京救驾,一番请示拖延,故而错失良机,让月军直指汴京。
待到钟大将军折腾一番抵达汴京时,月军也已经兵临城下。
李大人自知自己乃是一介文官,打仗之事自是要由武将来为,遂即便一边加紧防御,一边向上请命欲迎接钟家军自南门进城,将防卫月军保卫汴京的指挥权交予他。
岂料主和派官员一味屈辱求存,极力反对对月开战,更有甚者,直接危言耸听钟家军及其余大军齐聚汴京,实乃隐患,恐有人趁乱滋生不臣之心,万不可依李大人直言。还是尽早和谈,将月军请回关外,再让那些勤王汴京的将士们尽快离开回防驻地。
皇帝陛下纠结犹豫,迟迟在主战和主和派之间跳动,长久下不了决断,指挥也是摇摆迟缓。故而钟家军只得临时驻扎在汴京周围一个个县城同月军交手,减轻汴京的压力。
月军察觉到各路勤王军陆续赶来,加紧进攻的同时又抛下愿意和谈的橄榄枝,惊慌失措的皇上在主和派官员的一力支持鼓动下,一面派遣使者到月军军营赔礼和谈,一面为安抚慕容望将李大人和钟将军撤职。
消息一传出,全城骚乱,军民气愤,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恢复二人职位,并严惩朝廷奸贼,紧接着宫门外又不约而同聚集了几万汴京军民,看到有主和派的领头奸贼出来时,便指着痛骂,有的还捡起地上的石头瓦片向其砸去。吓得那些奸臣抱头缩颈的逃进宫去。
禁卫军统领见事情闹大了没法收场,便进宫面圣劝说皇帝答应大家的请求,皇帝没法,只得急召李大人进宫,当众派人宣布,恢复李、钟二人的职务,群众们仍不放心,直到钟老将军亲自乘车赶来,大家看清之后,这才欢呼散去。
直至大雍和月国和谈结束,月军拿到了满意的条件后撤退。皇上也并未召见各路主将,或犒赏或口头褒奖鼓励,而是直接下令由一部分军队北上“护送”月军,其余还在半道的则是即刻撤回原来驻地。
钟大将军在汴京保卫战中,奋力救驾,以七十五岁高龄抗击月军,深受百姓爱戴,但是在京城解围后,随即被解除兵权,皇帝美名其曰挽留老将军赋闲在家养老,并加授他太子少保衔,其实各中原由也不必再说,实乃让保家卫国的将士流血又流泪的心寒。
然而,没想到的是,大雍朝廷的懦弱妥协却引发诸多民愤,尤其是北方,被割让的定州、河间二府尤为不满,直接将前去宣旨的官员斩下城楼,军民齐心上阵守城,誓死不降月国,北方流离失所的百姓有的公然咒骂皇帝昏庸无能,一时间天下怨声载道,群情激奋,各地农民士绅起义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