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带着仓库养孩子[快穿] > 第26章 第26章

第26章 第26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宋家兄妹五个长得都不丑,其中宋昌永和宋红玉是长得最相像的,宋昌永走到外面,谁不说一声俊俏少年郎,只是光模样俊俏也不能当饭吃。

    古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要是没个养活一家人的本事,模样再好看,也娶不到媳妇。

    不过女子则不同,有一副好样貌,于婚事上也更便利一些。

    初心猜想,系统给她发了那么一个任务,八成就是因为宋红玉的好容貌,而惹了什么桃花孽,才导致她所嫁非人。

    将来在宋红玉的婚事,她肯定要慎之又慎,反复仔细调查过才好。

    “下回娘还是让我跟着一块儿去吧,好歹回来路上还有个人做伴儿。”

    虽说一路上都是官道,但天黑夜深,到底不是那么安全。

    “也就这么一回,过阵子你四哥进了城,这事就交给他去。”

    初心都知道了张屠户的儿子对宋红玉的心思,怎么可能还会带着她再去镇上。

    要是没什么特别情况,张屠户的儿子这辈子都别想再碰见宋红玉。

    母女俩合力把半扇猪肉抬进院子,初心又赶着过去还车,等回来天也彻底黑下来了。

    初心让宋红玉给她举着烛台,趁夜把半扇猪肉给分割好,然后放到房间里储存起来。

    十月末的天已经有些冷了。

    这些猪肉放上几天也没什么关系,不至于像热天那样,放上个大半天就开始散味道。

    接下来几日都是大晴天,对于庄稼人来说,算得上老天爷开恩了。

    宋昌永一个人收完一亩地的稻谷,和两亩地的粮食,充分晒干去除水分后,再收拾用得上的家伙事,全部拉上车,送去了县城。

    临走前,宋昌永把自己名下的两亩旱地和一亩水田,交给了三哥宋昌平和三嫂李氏打理。

    只需要每年给宋昌永一定的田地出息就行,反正佃给谁都是佃,宋昌永对他三哥三嫂的印象还算比较好,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懒得再找别人。

    事后周氏和王氏知道后,联合起来挤兑李氏,阴阳怪气的说李氏有心计,背地里行事。

    李氏也不与她们争吵,一心做自己的事情。

    这些官司宋昌永自然不会知晓,进了城后,初心就给他安排了任务,让他每天往返镇上摆摊。

    一应东西,初心都已经提前准备好。

    初心想在县城安家置业,光靠开店卖馄饨还是有些慢了。

    毕竟她每个月还得支出一笔房租,还有刘大娘的工钱。

    原先宋昌永还得兼顾家里的事,她就暂时没安排,现在宋昌永没事情干,店里也已经有了刘大娘,宋昌永这个唯一闲着的人自然得忙活起来。

    镇上的码头每天来往的人那么多,那可都是无数的客源和银子。

    反正宋昌永也没什么特长,人倒是机灵,手也不算笨,干脆跟她学一学做吃食的手艺算了。

    将来也算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不至于娶了媳妇后,没本事去养。

    对此宋昌永倒也没有抗拒,初心教他什么,他就认真去学。

    培训了几日,宋昌永只学会了两三样简单的包子以及最基础的馒头。

    十一月头里几天,下了些雨,温度又降了一些。

    等天放晴后,温度也没有回升多少。

    宋昌永开始正式早起赶去码头摆摊,漆黑的清晨露水重寒意深,宋昌永裹得严严实实的,才赶车前往镇上码头。

    考虑到县城和镇上的距离有些远,摆摊的东西又多又重,初心特地买了一头骡子,专门帮忙拉车,能够省下不少力气。

    头一天出摊,宋昌永也不敢弄太多,只蒸了一百个肉包,两百个菜包,和五百个馒头。

    码头上除了来往客商行人外,最多的就属码头工人了。

    工人们为了能够抢到活干,每个人都来得很早,许多人都没吃早饭。

    这些人也是宋昌永的心里客户,只不过码头上的卖吃食的摊贩不止他一个,为了能够开张,宋昌永也是卖力吆喝起来。

    码头人多,宋昌永这么一吆喝,倒也的确卖了一些出去。

    只不过大多都是馒头,一文钱一个,挣不了多少油水。

    肉包子三文钱一个,零星卖出去十来个。

    看着身边其他摊位前热闹的景象,在看看自己摊位前冷冷清清的,宋昌永都想另换个位置了。

    这时,先前在宋昌永摊子上买了五个肉包的工头打扮的男人,又再次来到了宋昌永的摊位前。

    对方一张口就要了二十个肉包子,一边给钱,还一边跟身边同行的人说,“这家的肉包味道好,一点儿也不臊,肉香十足,而且还特别的鲜嫩弹牙。”

    他这话说出来,跟他同行的人也同样要了二十个,笼屉里的肉包子瞬间就消灭了一半。

    或许是有这两人的宣传,后续来宋昌永摊位上光顾的人就多了起来。

    没一会儿功夫,肉包子就卖完了。

    其他人见买不到肉包,就退而求其次,把菜包给买完了。

    菜包的馅料是酸菜,里面还放了一点儿辣子,配合着外面的包子皮,特别的开胃增食欲。

    但凡买过的人,就没有说不好吃的,剩下的馒头就卖的慢了一些。

    宋昌永一直卖到午时二刻,碰上一些工人买馒头当午饭的,才把带来的东西全都卖光了。

    收摊赶车回到县城,已经是一个半时辰以后了。

    幸亏先前宋昌永吃了个馒头垫肚子,否则这会儿肯定饿的前胸贴后背。

    初心和宋红玉母女不知道宋昌永什么时候回来,所以提前吃过饭了。

    这会儿宋昌永到家,初心也没问他生意怎么样,先去厨房给他做了碗卤肉面。

    卤肉是头天晚上做的,又泡了一晚上的卤水,十分的入味。

    吃饱饭后,宋昌永才把今天挣的钱拿出来,上交给初心。

    “娘,咱家肉包子做的好吃,今天还有不少人没买到,菜包子也卖得快,我想干脆咱们就不卖馒头了,反正也不挣什么钱,专门做鲜肉包和酸菜包,您看怎么样?”

    初心正好把钱数完,一共一钱又一百九十九文钱。

    少的一文钱,就是宋昌永自己吃掉的那个馒头。

    “行啊,你看着办就行,这摊子是你的,怎么卖你自己琢磨。”

    “那明天就先做两百个鲜肉包,三百个酸菜包。”

    宋昌永定下计划,下午休息过后,晚上就跟初心一起准备明天早上出摊要卖的两种包子。

    次日出摊,肉包子果然卖的依旧是最快的。

    即便它要三文钱一个,却挡不住被它鲜美味道吸引的食客。

    酸菜包也有其固定受众,爱吃的辣的,对酸菜包就情有独钟。

    宋昌永收摊一天比一天早,后面他陆续加了些数量,保持在午时前赶回县城。

    一个月后,宋昌永的包子生意算是彻底稳定下来,每日都能挣个小两钱银子。

    一家三口忙活着两桩生意,每个月下来,合计能有十二三两银子。

    虽然还没有刨除成本,但光一个月流水,就抵得上农家小半年的收入。

    照这种情形下去,努力个一年,就能在县城置下房产,彻底安家落户了。

    全家为了个这个目标,都十分的有干劲儿。

    然而入冬后,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加上还有雨雪天气,对于露天摆摊的宋昌永来说,是个特别大的考验。

    尽管有初心给他专门弄得雨棚,可以阻挡雨雪,但是天气潮湿,柴火不易燃,有时候风大些,还容易灭火。

    除此之外,还有个特别折磨人的地方,就是冷。

    青山镇隶属广云府辖下,地理位置应该在江南一带。

    这儿的冬天,不像北方那样粗犷,而是像那密密麻麻的银针,无孔不入的专往人骨头缝里钻。

    为了挣钱,宋昌永也是咬着牙硬挺,一直坚持到腊月二十六。

    年底可以好好休息几天,等过了年,再继续去摆摊。

    初心的馄饨店一直开到腊月二十八,刘大娘那边不仅结清了工钱,还发了年礼。

    十斤猪肉,五斤面粉,五斤白米,两斤糯米。

    如此丰厚的年礼让刘大娘喜不自胜,打定主意要一直跟着初心干。

    毕竟这么大方的东家可不少找,而且初心不仅大方,事情也少,工钱也结的及时。

    刘大娘的邻居们都羡慕她找了份这么好的活计,要不是初心店里暂时不招人,她们都想毛遂自荐了。

    过年得有个过年的样子,初心特地去布庄买了两匹布,准备给宋昌永和宋红玉一人做两身新衣服。

    这儿的人冬天的衣服不是棉衣就是各种毛裘大衣,初心做的棉衣,里面的棉花特地缝制成片,两片中间夹了些羽绒进去,做成的衣服比一般的棉衣要暖和多了。

    宋昌永也是靠着初心给他做的棉衣,才能咬牙硬挺了那么多天。

    这个年初心打算回宋家村去过,主要他们才进城两三个月,要是不回去,难免有些打眼。

    等明年买了自己的房子,就不用再回去了。

    初心带着过年的东西,和宋昌永、宋红玉一起回到家,看到一景一物还都是老样子,人也是老样子,老远都听见拌嘴的声音。

    只不过等她们看见初心三人后,立刻都停止了争吵,而是热情上来问候初心。

    周氏甚至把儿子往初心跟前推,“谷子,快去跟你奶说说话,你不是总说想你奶奶吗?”

    这话明显是在骗鬼,谷子那一脸的抗拒,怎么也不像想初心的样子。

    初心也没说什么,而是让宋红玉把带给各房的东西都拿给他们。

    谷子和秀秀到底喊原主一声奶奶,大过年的她也不介意花点钱,给孩子们买些东西。

    至于李氏,虽然还没生养,初心也一视同仁,买了些将来用得着的东西。

    北屋锁了一两个月,屋子里灰尘多得很,还得打扫一遍才能住人。

    周氏和王氏十分热情的上来抢着干活,李氏闷不吭声,但也端了水,拿了抹布进来帮忙。

    人多干活果然快,天没黑屋子就收拾干净了。

    次日就是年三十,晚上三房人都来到北屋,跟初心商量大家伙一起过年。

    到底是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才有个年样。

    初心本来没打算跟他们一起过,但看着几双期盼的眼睛,又想着明年再不回来,就当是替原主跟儿子媳妇们过最后一个年吧。

    周氏和王氏再猜不到初心的心中的想法,只当初心到底还是原来那个心软的人。

    趁年三十最热闹的时候,她们再提出进城帮忙,以她们婆婆的性子,肯定不会拒绝。

    妯娌俩带着各自的目的,都笑的心满意足,还都表示要做自己的拿手菜,好好孝敬孝敬初心。

    年三十一大早,周氏和王氏就积极地忙活起来。

    孩子们不知道大人复杂的心思,只知道过年能吃到好吃的,还可以捡炮竹。

    早上先上山祭祖烧香,回来随便吃了点,傍晚天没黑,妯娌三人就开始忙活年夜饭,男人们则在一旁打下手。

    至于宋红玉,谁也没让她劳累。

    这要是放在往年,少不得要阴阳怪气两句,嫌弃宋红玉会吃不会动了。

    初心带了不少东西回来,年夜饭做的十分丰盛,原主的三个儿媳妇厨艺都不差。

    整个晚上,初心就只顾着吃饭吃菜,任凭周氏和王氏怎么挑起话头,她都不接茬。

    宋昌永和宋红玉也是一样,一问三不知。

    周氏和王氏泄气不已,却又舍不得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初心对她们的死缠烂打毫不在意,吃过饭就说要歇息一会儿,带着宋红玉回房了。

    宋昌永见状也躲回了房间,周氏和王氏见人都走了,只好气哼哼回了各自的屋子,剩下桌上的残羹冷炙都没收拾。

    李氏一个人默默收拾桌子,把堂屋弄干净,才关上门回去。

    初一这天,宋昌永把初心从县里买的年礼,分送到各个亲戚家里,连里长和两位族老家也没落下。

    碰到亲戚问起初心怎么不出门,宋昌永就拿出提前找好的借口,说初心受了寒,不方便出门,亲戚们这才作罢。

    过完初三,初心就收拾东西,带上宋昌永和宋红玉回了县城。

    年前关门的时候,说好了是年后初六开张,趁着还有几天休息时间,初心就带着宋红玉去了趟庙会。

    崇善寺是当地最大的寺庙,香火鼎盛,每年固定有几次庙会。

    烧完香,捐了香油钱,顺便还在寺庙里吃了一顿斋饭。

    从庙里出来的时候,还碰上了一个熟人。

    “金老大夫。”

    来人是县里医馆的老大夫,姓金,也就是之前替宋红玉看诊的大夫。

    医馆离馄饨铺不远,偶尔金老大夫会上门吃上一碗馄饨,有时候则是店里的药童过来买回去吃。

    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上了。

    金老大夫冲初心点了点头,面色和煦的看了眼宋红玉,“气色不错,这两日若是无事,可以上医馆来,我再给你瞧瞧。”

    初心笑着应下,“正想着去一趟,又怕您老不在,本打算过些时候再上门,没想到今日就碰上了。”

    双方寒暄了几句,才各自离开。

    回去的路上,初心还跟宋红玉说让她不要贪热,天气回暖也要多穿些衣服,出些汗对身体也好。

    平时宋红玉都回应的很及时,然而今天却半晌没动静。

    初心又喊了一声,发现宋红玉居然在走神。

    “想什么呢?”

    “啊?”

    宋红玉后知后觉回神,对上初心探究的眼神,面色不由开始烧红。

    “娘,没想什么,就是有点儿走神了。”

    走神?不见得吧。

    初心回头望了一眼,正好看见和金老大夫随行的年轻人扶着金老大夫迈进寺庙大门。

    宋红玉今年也十四岁了,少女怀春,也是情有可原,何况方才那个年轻人也的确长得十分出色。

    只是对方年纪要比宋红玉大上好几岁,而且家世方面,俩人也不相配。

    初心不想让宋红玉对那个年轻人过多关注,也没提那人,而是转了话题,跟她聊起别的事,宋红玉被转移了注意力,很快就把人抛到了脑后。

    金老大夫虽然在县里开着医馆,但她听人说过,金家在府城是有名有姓的望族,祖上还出过御医。

    金家世代行医,家中又经营着药材生意,能跟在金老大夫身边的晚辈,自然是金家的金尊玉贵的公子少爷。

    他们一家不过是卖吃食的小生意人,跟人家差着十万八千里,根本想都不用想。

    回到家后,初心给宋红玉安排了一些事情干,让她没功夫想七想八。

    次日,初心又带着宋红玉上了趟医馆,好在医馆里只有金老大夫和药童,昨天的年轻人并不在医馆里。

    金老大夫给宋红玉诊完脉,微微点了点头。

    “不错,比去年要好上不少,坚持如此,顶多明年,就可如常人一般康健了。”

    初心冲金老大夫行礼道,“还得多谢金老大夫您的药膳方子,我一个月叫她吃上两回,现在也很少咳嗽气喘了。”

    宋红玉眼睛很亮,看着金老大夫的目光带着明显的感激。

    金老大夫不肯受礼,“我不过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功劳还是你这个当娘的,舍得给她进补。”

    这话倒没说错,初心在伙食上很舍得花钱,偶尔还给她炖些补血益气的汤,时间长了,效果自然看得到。

    走之前,初心又抓了些制药膳的中药。

    母女俩从医馆出来,刚好碰见年轻男人回医馆。

    年轻男人认出初心和宋红玉母女,冲她们微微点过头后,径直越过她们进入了医馆内。

    初心面上不动声色,手上却拉住了宋红玉,带着她火速离开了医馆范围。

    好在次日就是开店的日子,一忙活起来,宋红玉也就没心思想其他的事情了。

    过了初六,宋昌永也开始恢复每日去镇上码头摆摊卖包子。

    为了能早日攒够钱,在县城安家置业,一家三口是风雨无阻,一日都不曾休息过。

    日子由春入夏,开始慢慢热起来。

    好在宋昌永都是早上出摊,日头还不太晒,他摆摊时间长了,有固定的客人,常常一锅刚出,就被定完了。

    六月酷暑,天气热的让人心情都跟着烦躁起来。

    不过很快,家里就发生了一件让全家人都高兴的事情。

    一家三口辛苦八九个月,终于攒够钱,在县城买下了第一套房产。

    虽然地方不大,但也算是有了个安身之所。

    房子距离租的房子不远,隔着两条胡同。

    房子自带一个小院,三间正房,外加一间厨房和一间杂物房。

    院子里没有水井,要想打水,就得去附近的井坊里打水。

    买这套房子初心一共花了八十多两银子,拿到房契后,初心就安排宋昌永和宋红玉搬家。

    作者有话说:

    大房:宋昌学、周氏、儿:谷子

    二房:宋昌义、王氏、女:秀秀

    三房:宋昌平、李氏

    老四宋昌永

    老幺宋红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