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是我儿子
石月河把饭桌搬到炕上的时候,爸爸已经从钱柜中取出了一瓶酒顺手放在了桌子上。
看着妈妈麻利地端过来四碟子菜摆在桌子上,石月河惊讶地说:“太奢侈了吧?妈妈,明天不过日子了吗?”
“臭小子,少贫嘴,去端饺子。”妈妈一边说一边收拾碗筷和蘸料。
石月河知道,在这个小县城里,自己家日子过得算很宽裕,爸爸每月有325块钱的工资,妈妈虽然是临时工,也能挣10来块钱。
这几年自己每年也能给家里补贴不少钱,和妹妹小花一起,家里四口人,负担不算重。
虽然要时不时接济乡下的妈妈娘家,日子也过的稳稳当当,没有负债,每年有结余。
即使如此,像今天这样有酒有菜有饺子的时候,也是难得的。
石月河看看桌上的四碟菜,酸辣土豆丝、呛炒白菜、凉拌萝卜丝、凉拌猪耳朵,飞快的撇了爸爸妈妈一眼,自觉拿起秦皇酒,给爸爸妈妈斟酒。
然后安静等着,他知道今天肯定是要有点说头的。
果然,爸爸先是看了一眼妈妈开口说:
“河娃,你明天你到你姥爷家把小花接回来吧。考试前担心小花缠着你,干扰你复习,送到你姥爷家也快一周了,耽误的几天课你给妹妹补一下。”
爸爸顿了一下,又说:“今天算是庆祝河娃高中毕业吧!河娃你给自己倒杯酒,今天特殊,也喝点。”
一家三口端酒,都呡了一口,爸爸继续说道:
“这酒本是为你高考成功准备的。我和你妈都想着你肯定能考好,你妈还专门找你李姨买了秦皇酒,没想到你没发挥好。没考好就没考好,来年再考。”
“他爸,说这些干啥,河娃心里也难受着呢。娃长大了,没哭鼻子,还挺坚强的。”
妈妈打断爸爸的话说。
石文看看石月河和妈妈,端起酒杯说:“行,咱们再喝一口。“
放下酒杯说:“高考是一辈子的大事,河娃你学得好,我们支持你明年复读一年,再考一下,你咋想的?“
石月河看看爸爸妈妈,低下头,轻轻说:“爸、妈,我错了。“
爸爸打断石月河的话,插口说:“怂样子,啥错不错的,没考好复习再考就是了,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我们知道你努力了,主要是你年龄小,没有上过这样的大场面。“
“就是,你们老师说了,今年毕业生,你肯定是能考上的。咱就当被驴踢了,不灰心,吃菜。“妈妈说。
石月河拿起秦皇酒,给爸爸妈妈添上酒。
”爸妈,你们别打断我,先听我说。无论我说什么,你们先不要急,不要生气。”
“好,我们不急,不生气,你说。“老爸点点头。
石月河下意识往燕继云身边靠靠。
“我今年肯定能考上。最少也能考460分以上,这个分重点本科肯定够。
语政两门稍微松一点的话,490分也很有可能,那最好的大学都能上。我的目标是燕上大学,应该没问题。“
窑洞里瞬间没有了声息。
抬头看看,石文和燕继云眼睛睁得溜圆,脸上的表情不是惊喜、怀疑和恼怒,是完全没有表情,石月河心里马上着慌了。
石文拾起身,就扬起了手,嘴里说:“你这哈怂,几年不打成精了,啥时候嘴里都没有实话了。“
话音未落,两巴掌就扇在了石月河的脑袋上。
“你看~你看~,爸,你说了不急的,咋就急了呢。“石月河边说边往妈妈背后缩。
“你这坏怂就是欠收拾。到底哪句是真的?到底能不能考上?你快说啊!“
燕继云愤愤地把他往一边推。
石月河举手护住头和脸,胳膊上又挨了两巴掌,一只耳朵也被老妈拧在了手里。
连忙大声告饶:“我说的都是实话,真的是实话,肯定能考上。”
“真能考上?”
“真能考360分?”
妈妈和爸爸的问话接踵而至。
“真能考上,真能考360分。”
好几年没有这样的待遇了,自己作死啊。
明明是大喜事,怎么就成了这样的衰事,连老妈都叛变了。
“那你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爸爸余怒未消。
乘着危机暂时解除的机会,石月河赶紧说:
“真的能考上。本来回家想和你们开个玩笑,结果这酒啊肉啊,你们又不停安慰开导我,这玩笑一直没有机会圆回来,于是就这样了。“
“那你怎么肯定能考360分以上?”爸爸继续问。
“数理化应该都全对,附加分还能再多少得点分,语政估计作文和论述题可能会丢一点分,应该很少。360分我有把握,放心吧。”
石文和燕继云又一次互相对视了一眼,同时看看石月河,脸上顿时阴转晴,压抑不住的喜悦在眼中闪烁,尤其是爸爸激动的手都开始颤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石月河端起酒杯,对爸妈说:“对不起,爸~妈~。我不该和你们开玩笑,让你们担心,儿子给你们敬酒。“
“好~好~,考得好,不愧是我石文的儿子,不愧是我老石家子孙。”
石文抬手一干而尽。
燕继云瞪了石文一眼,呡一口酒:
“考的好就是你石文的儿子了?好,那也是我儿子。吃菜,吃饺子。”
抄起筷子,把菜夹到石月河的碗里,顺手也给石文夹了一点。
石月河严重怀疑,假如没有考上,这会抄起的会不会是棍子。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燕继云的口头禅,十岁以前没少动真格。
看着爸妈高兴的样子,石月河心中本来没有太多的成就感,此时油然而生。
再为人子,让老人家开心,就是孝。
这几年家里没有为吃喝犯愁,可外边各种纷扰也伴随在大家身边。除了自己和小花每学期的奖状,爸爸妈妈喜笑颜开的日子难得一见。
今年十月二十一日通知,恢复已经停止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人们对于未来似乎就凭空多了一份幢景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