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偷鸡贼
“叮铃、叮铃”
许大茂哼着小曲,还是相当的惬意,肩膀挎着小包,骑着拉风的自行车,他就是整个轧钢厂最亮的仔。
这个行为,不亚于后世开跑车装ac之间的家伙。
自行车,可是一个大物件,需要凭借特殊的工业票才能购买的。
这是一种是专门的票据,需要有具体、品牌、型号的自行车票,才能买到对应的自行车。
说白了,你有票,有钱,不一定能买到你心仪的自行车,而是看着工业票怎么写的,商店再给你对应的自行车。而且不带任何售前售后服务的。
就这,一辆自行车还需要二百块钱,大部分人也就想一想。
只有许大茂娶了娄晓娥,才有钱买自行车。
北方的自行车,大部分以飞鸽自行车为主,男款的都是经典的28式自行车。
网友们估计影像中最为深刻的是永久牌的28锰钢车,大部分的邮递员,还有特定的人员,以及80年代的流动小卖部最喜欢它。其次就是凤凰牌的半锰钢车。
这个两款自行车,都是用料十分充足,锰钢车圈,加粗辐条,载重是一顶一的。
缺点也很明显,对女士和类似许大茂这种弱鸡来讲,很不友好,太重了,骑起来相对费劲。
飞鸽28式自行车就相对友好很多,是和女式的自行车用料一样,非常重视电镀质量,漆面很好看。重量轻,骑起来不费劲。
而且它是大链套加单支架的设计,半路骑着骑着链条掉了,可以轻松的重新安装上去。
另外一种就是永久牌的28大杆,它双支架的,停放的时候后轮是完全离得设计的那种,主要是整体太重了,不适合单侧支架停放。
这个后果就是半路上自行车的链条掉了,就需要费半天劲才能安装上去。
可以说仅仅作为上下班和日常买菜用途,不拉重货,飞鸽牌的各项优点远远好于另外两款自行车。
有不少年轻的小姑娘,对着许大茂还是两眼冒着小星星。
虽然是一张长马脸,长的也有点不得劲,但是他工资高啊,工作还轻松,时不时的能下乡弄点吃的。
在1965年的城市里,城市居民未必日子过得比农村好,主要就是城里没吃的。
在许大茂的四进满禽四合院里头,其实每户人家都是高收入人群,随便一个拉出去起码10块起步。
而此时的农村户口有一对夫妻,2人正经工作的家庭,平均月收入不足10元。
农村的工分常规是满分10分一天,但是出来类似修水库等大型工程的劳动力,而且是男性可以做大,一般人一天7工分最高了。
而工分制度开始的时候,一个工分大约是1分钱,到了70年代,一工分大约是3分钱。
这也是为什么像秦淮茹和秦京茹这种农村的漂亮女孩,挖空心思的想去城市里,为的就是一张城市户口。
城市一个月低保的最低收入都是有5元,而农村累死累活的,两口子一起干,才够5元。
双方的经济收入完全是天上地下。
但是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有钱也是白搭,钱并不能买到一切,还需要被各类供给票限制住。
这算是一种很好的平衡经济手段。但是失去票据后,农村的劳动人口就瞬间没了,经济彻底被拉开了。
粮票时代。
比如,粗粮这种原本定价是1毛钱一斤的,如果没有对应斤两的粮票,则是买不到这种价格的粮食。
这就需要去黑市高价格购买,而且数量还十分有限。
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一旦有人需要更多的粮食或者其他的东西,就需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
而上面为了控制粮食价格,是宽入严出的做法。
说白了,鸽子市(黑市)的粮食你稍微多一点买卖都不是问题,上面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要运出四九城,不好意思,抓到严惩不贷。
而农民一般有略微富余的粮食,都是悄悄的运到四九城贩卖,形成了原始的鸽子市。后来其它的东西也逐渐多起来,反正上面是许进不许出,也就默认了这种市场的存在。
这就意味着,有钱,确实是可以在城市里过得很好,很自在,时不时的吃肉,吃白面。
许大茂是一脸春风得意,不过他现在没兴趣撩小姑娘,而是着急回家,先看看自家的媳妇长得如何。
空气中漂浮着一股异样的香味,这勾起了多日不曾吃肉的许大茂,肚子饿的咕咕叫。
本来他是有机会去厂长那里蹭一蹭吃的,后来屁股一摔,再回去看,小食堂里头剩饭剩菜的全没了。就算有剩余,也会第一时间被厨房的大妈们打包收拾走。
“烤鸡,好香啊!”
许大茂龙头一拐,骑到了某个角落里头,正好看见秦淮茹家的三个孩子在擦嘴。
梗棒耳听八方,发现许大茂后,连忙招呼两个妹妹:“快走、快走。”
两个小丫头也慌不择路跑回家去了。
地上留着一大堆碎骨头渣子,还有一个蘸料的碗,一堆早就没火的火堆。
许大茂摇摇头,虽然一只鸡在后世不值钱,这个时代可是值钱的宝贝,顶得上常规家庭两天的收入。
尤其他这只小母鸡,相当的珍贵。
电视剧说到是老母鸡,肯定是有问题的,一般人舍不得送人。
二是老母鸡是经常下蛋,但是许大茂却说准备年后下蛋,给媳妇养身子。说明是小母鸡,目前还没长大。
更何况老母鸡的分量,少说三斤重,1块钱绝对买不到,哪怕有票。
最后一点就是这么大分量的老母鸡,三个年幼的孩子也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