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金牌
第二天秦川起来个大早。
但是秦川可不是为了接见李世民,而是秦若曦昨天真的被吓到了。
从昨天傍晚一直睡到今天,这还是第一次。
要不是庄子里的大夫跟他说秦若曦真的没事,休息休息就没事了。
秦川也有点吓到了。
今天秦若曦醒来后就哭着要找秦川,秦川也是好一顿安慰才把她稳了下来。
秦川把她抱起来,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好了好了,不哭了哥哥带你去吃好吃的。”
说着就走往饭厅走去了。
秦若曦从昨晚就没吃饭,这会也饿了为此秦川亲自下厨给她弄了了几道菜。
饭后她也差不过缓过来了,虽然说还是有些害怕,但是到底也不再哭闹了。
秦川打算放她几天假,也就没再让她去练字而是陪她在前院里玩着。
也没过多久福伯就来通知,说李世民一行人来到了门口了。
秦川让福伯把他们给迎进来,只见来的不只李世民就是他信得过的近臣都来了。
秦川上前见礼,道:“臣秦川,见过陛下……”
李世民见状上前把秦川扶了起来,对于秦川李世民多多少少也是有些愧疚的。
且不说秦川的仙人身份。
就说秦川也是为大唐也算是屡次立功,但是自家他傻缺儿子为笼络世家,差点就彻底把秦川给得罪了。
要是昨天秦若曦真的死了,不仅秦川会跟他翻脸,就是秦琼以及和秦琼交好的那些武将估计也会对他有意见吧。
他也知道秦川心中有怨,所以也就没怪秦川没出门迎接他了。
这时李世民也看见秦若曦,此时她正躲在秦川身后。
李世民上前想逗逗她:“小若曦,还记得李伯伯吗?”
秦若曦见到李世民上前,躲得就更深了。
嗯…
这是害羞了?不应该啊,上次来也没见可不是这样的啊。
随后李世民疑惑地看向秦川。
秦川解释道:“她估计是知道了齐王是您的儿子才会如此的。”
李世民也是尴尬一笑,接着从怀里拿出来一个金牌。
然后蹲在她面前,柔声道:“欺负小若曦的那个坏人李伯伯已经惩罚他俩,他以后也不敢再欺负你了,你拿着这个金牌,有了这个金牌以后就再了不敢再欺负你了。”
李世民说着就把金牌递到秦若曦面前。
秦若曦看向秦川,问道:“这是真的吗?有了这个金牌就再也没人敢欺负小若曦了吗?”
秦川笑着点头。
秦川可没没骗她,这可是金牌自古便有见金牌如见圣上。
就是皇子见了也不敢犯浑了。
由此可见李世民现在是有多重视秦川了
秦若曦见秦川也点头了,道:“谢谢李伯伯。”
秦川见秦若曦也算走出了阴影了,摸了摸她的头道 :“跟月儿姐姐去玩吧,哥哥和你李伯伯还有事。”
说着就把李世民等人引进大堂,秦若曦也跟着月儿玩去了。
众人进到大堂,秦川安排他们做好后也没废话。
“陛下,想必我伯父昨儿也跟您说了吧。”秦川说道。
李世民也不想过多废话,道:“说倒是说了,只是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对付他们。”
“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做,长则三年,短则不到一年他们就会完了。”秦川说道。
听秦川说的众人也是没想到,如此短的时间就能解决他们。
这是开玩笑呢吧。
秦川问道:“在我说之前,请容我先问个问题,诸位可知世家的为何能绵延至今?”
秦川这是想从他们的根上对付他们?
房玄龄说道:“他们能绵延只今,说多了还不是他们把持着天下的士子,引导百姓的言论,再一个就是世家几乎个个都是富可敌国的。”
没错,房玄龄说的差不多都在点上了,但也没全说对。
秦川接着说道:“想对付他们其实也不难,首先就得了解他们的优势以及劣势,让后再分析自身的优势以及劣势,再就是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没错,这些李世民等人也是统领过军队的,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只是知道归知道,在坐的都是历史上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分析这个还不是手拿把掐嘛。
这些李世民当然也知道:“秦川你说的朕当然也是知道的,只是就算知道了也没什么用。”
李世民是皇帝,当是说到底还是一个古人。
“此言差矣,房大人说的那些既是他们的有点也是他们的缺点。”秦川说道。
听了秦川的话在坐的都来了兴趣了。
既是有点又是缺点?这是什么意思?
“哦,听你的意思像是已经想好了办法了。”杜如晦说道。
“没错。”
随后秦川缓缓开口说道:“首先就是打破他们对教育方面的垄断,然后就是发财,再然后就……”
“等等,秦川何为垄断教育?”
对于垄断一词可是现代的,他们不懂也怪不得他们。
秦川解释道:“现在除了国子监,民间的私塾几乎都是那些世家的在办,所以我们第一步大力办私塾,让更多的百姓可以读到书,从而让世家无法再把控士子,无法再愚弄百姓。”
李世民说道:“秦川你想到倒是挺不错,但是你想过了没有,那些百姓能买得起读书要用的纸和书吗?”
在古代纸张和书籍可是很昂贵的,可不是普通百姓可以负担的起的。
也是古代人大多上不起学。
实际上,古代的官塾和私塾很多,再有一些落魄秀才教书,小孩子都可以旁听上课。
只不过,在古代,只要到上学年龄,在家里也算半个劳动力了,不指望孩子考状元的,就让孩子开始干活,毕竟,肚子是第一。
隋唐以前,真正的书籍都是各大世家把持,寒门子弟很少能念得起书。
还有,在古代,书是很珍贵的东西,一般私塾只有老师有一本,然后老师念一句,学生跟一句,这样下来就淘汰许多跟不上老师要求的。
还有古代的识字启蒙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在宋代以后,还有活字印刷,所以明清才略有改观,自然大唐盛世算不上,大唐盛世在朝为官的也多是各大世家子弟,而真正通过寒门子弟的科举的还是很少。
至于康乾盛世,统治者巴不得老百姓不识字,不明理,还指望他给你去普及,至于明朝,稍微好一点,却也没有那么大的国力啊。
说白了,到底是时代的局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