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些许杂事
大虞朝的赋税圣显皇后并没有插手,所以依旧沿用的前朝的两税法的基础,既夏秋两季各收税一次,当然也有了改进,按土地面积定额征税,地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地一亩一斗五升粮,中等地一斗粮,下等地五升粮,荒地前三年不交税,三年后按下等地收税。其他杂税若干。
自大虞朝建立以来,两税法一直是按这个定额征税的,直到咱们现任皇帝上位,给每等地都加了五升税收,荒地并入下等地,每亩一斗粮,其他杂税也相应有了增长,深受其害的还是商税,从十分之一变成了五分之一,自他上位,大虞朝税收多了近一倍,就这样,皇帝陛下还觉得没钱,要不是有丞相和一众官员压着,他还要加税。
为什么说这些呢?
因为又买了十顷荒地的程子璇得到了小吏的善意提醒,再有一个月就到了交夏税的日子了,她买了那么多荒地,可都是要按下等地交税的,他们县令对税收这一块格外看中,要是欠了税,他是会变卖欠税人家产的。
于是程子璇就开始她算到底买了多少地,绿水村那边地契上写的一百亩上等地,两百亩下等地,家旁边有二十七亩荒地,山坡十三亩,上溪村有四十多亩地,村民挖蚯蚓是她又陆陆续续的买了一百来亩,现在又是一百五十亩,总计一百亩上等地,两百亩下等地,近三百三十亩荒地,其他不算,只夏收纳田税就需要76石粮食,一年就是152石,也就是一万八千多斤。
听着可能没有概念,那就展开说说,现在的上等地,亩产平均在两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她所有的地,只有那一百亩上等地用来种了可以用来交税的小麦,按一年一季算,她每年可以得到的小麦在一万四千斤左右,也就说,她每年还要拿钱买粮倒贴交税。
这是个什么事啊,虽然她买的荒地都有不少的金钱产出,但是赚肯定是赚的,但是在古代粮食没办法自给自足,那是多么不安全的事啊。
看来她得攒钱,多买些上等地了,争取尽快完成粮食上的自给自足。
忧虑了一会,程子璇把买上等地划到了买房前面,她就去思考明天怎么去挖墙角,撬回来一个烧砖工匠了。
古代嘛,长子继承家业是一直以来的规矩,她说的那个砖窑已经存在四代了,爷爷孙孙的一大家子人,砖窑永远传给嫡长子,不是所有冯家人都是砖窑的主人,那些早已分家出来的人哪怕手艺不错,也只是给别人打工而已,竟然都是打工,那是给自己家人打工,还是给外人打工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是有区别的,但那又怎样?只要他工资给的高,还愁挖不到人?
第二日她就去了砖窑所在的南桥村,她没有直奔目的地,而是在村里漫无目的的游荡着,听着老头老太太们说着村里的八卦,她得了解下砖窑的所有人冯家人中,哪些人手艺好,手艺好的人中又有谁的待遇低,不满现状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好被撬墙角,愿意跟着她背井离乡。
这个村因为有砖窑的存在,经常有人来买砖,所以村里人并不排斥外人,她从东边的大柳树窜到西边的桂花树,又到晒场中溜达了好几圈,就从他们的八卦里筛选出了自己的目标。
矛盾嘛,哪个家里没有?祖祖孙孙四代,每代又枝繁叶茂,总有人生活的不如意,她找上看好的人,开出了月银十两加二十斤细粮的价钱后,她成功挖到了人。
这是一个刚刚而立之年的人,他有一对健在的父母,一个妻子和三个孩子,大儿子已经十三岁了,跟着他在学烧砖,程子璇答应每月给他五百文,不让他白干,他父亲老匠人了,因为体力跟不上,程子璇也给了五两银子,就他们爷孙三个,每月的月钱要比现在高出一倍,他们自然没有不答应的。
程子璇性子急,催着他们一家快点走,他们也体谅,立刻就收拾家当,变卖这边的房屋田地,大有一去不回的架势。
别说人家太容易轻信人,这个时代的契约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他们签的是二十年的契约,要是因为她单方面出了问题,不再雇佣他们一家,她需赔付五年的工钱,就冲这一条,跟她走就是天大的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程子璇家隔壁的刘奶奶岁数大了,身体不好了,她儿子就把她接去县城居住,程子璇就把他们的老房子租了过来,这下就不愁没地方住了,冯富贵一家就先住在那里,等确定了砖窑修建的地方,就在砖窑附近起一座院子,让他们搬去那里,新起房子程子璇会资助十两银子。
搬家的事交给了他妻子,他则带着父亲跟程子璇去了新买的那片荒地,去考察地形,看适不适合建造砖窑,程子璇毕竟也是研究了专业书的,这个地选的还不错,很适合修建砖窑。
定下地址,她就去附近的村子里招了工人,交给冯富贵使唤,让他们开始建造砖窑,早日开始生产砖。
一个规模不大的砖厂,留给它五十亩地绰绰有余,剩下的百亩土地,她留着另有用处,只等砖开始生产,她就可以开始建造新的设施了。
因为时间问题,她担心错过时间,所以难免有些急。
趁着砖窑还未建好,她又请了人开始收拾荒地,大石块、树根、灌木、杂草都要清理出去,方便之后在上面作业。
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她却一头扎进了书房,从2222那里买了一大堆书,开始系统学习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