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方孝孺第十族,朕杀不得? > 第124章 研制火炮和火铳

第124章 研制火炮和火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试一试这火炮。”

    王守敬兴致昂然,李长茂自然不会扫兴。

    谁不知道眼前这位财神爷,支撑起了整个匠人阶级?

    没有王守敬,他们哪来这么丰厚的待遇。

    一些偏远地区的县令,俸禄都比不上他们。

    王守敬给匠人足够的待遇,是要看到成果的。

    科技要进步,前期的投资肯定少不了。

    王守敬不惜一切代价,正是为了大明的腾飞!

    李长茂吆喝着工匠,让他们排兵布阵。

    一门沉重的青铜火炮,被推至空旷的校场。

    此炮口径大,管壁厚,装弹药量充足、射程远。

    重五百斤。

    展开固定后,加上各种配置,重达千斤。

    “这一门铜炮,仿制的是洪武铁炮,我等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能够装五斤炮弹,有效射程三百步。”

    李长茂为王守敬、廖镛介绍。

    同时期,西方主要发展重炮,大明以针对骑兵的轻型炮为主。

    西方的重炮,可谓是毁天灭地。

    例如1411年就有青铜巨炮“法乌尔·迈特炮”的记载。

    炮重8228千克即约83吨,弹丸重409千克,装药量308千克。

    1420年的巴塞尔炮,炮身重10—15吨,可发射石弹360千克。

    还有什么“拜占庭炮”“默罕默德二世炮”“莫斯炮”,都是巨无霸。

    说到底。

    还是永乐年间,没有需要攻坚的城池,重炮的发展自然没有必要。

    等到了“仁宣之治”,大明对蒙古骑兵采用的是“防御”手段,进行战略收缩。

    朱瞻基成为了明君,却也让大明失去了争霸世界的可能。

    如果只是如此,大明也不至于衰落。

    更离谱的是,当权者从宋朝“消极防御”思想中汲取“残渣”。

    九边种树御敌的思路,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

    大明边防变成了:长城、种树、守卫、弗朗机。

    直接在边境种植几百万棵树,蒙古骑兵拿什么来突突?

    骑兵撞树去吧!

    宋朝还有“水上长城”的说法,多建设河渠,以阻挡骑兵。

    大明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可疆土却几乎走不出弱宋的版图。

    也就是朱元璋、朱棣能够称为开拓者。

    没有朱元璋夺回燕云十六州,没有朱棣打残元蒙。

    大明的表现,不会比宋朝好到哪里。

    大炮的射程,能够丈量国土面积!

    这就是真理。

    宁波府第一次改良洪武铁炮,有效射程虽然只有三百步。

    但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王守敬古井无波的心态,掀起了一阵涟漪。

    大明强盛的契机,只在接下来十几年!

    西方的巨炮,也不过十吨。

    永乐大钟重达四十六吨!

    在铸造工艺上,大明绝对不弱于西方。

    更何况,市舶司进口了足够的铜矿,给了铸炮师足够的试错成本。

    “预备!”李长茂故意拉长了声调。

    王守敬和廖镛,都退到了五百步开外,用望远镜观察。

    就算炸膛,他们也是绝对安全。

    炮手忙碌地装填火药、实心炮弹,热火朝天。

    “这样的大家伙,真能装到船上吗?”

    “一般的小船,遇到冲击恐怕都要散架、坍塌。”

    廖镛远远一望,心有余悸。

    “这算什么?以后还会有三千斤重的铜炮,甚至五千斤。”

    “当然,也会有很多小型炮,灵巧又好用。”

    王守敬泰然自若。

    等到一切准备完毕,炮手升起旗帜,对了旗语。

    “知府大人,可以下令了。”李长茂沉声道。

    “开火。”王守敬果断道。

    命令下达。

    炮手点燃了引线,立即往后退。

    轰!

    天震地骇。

    尘烟滚滚。

    炮弹划出一道轨迹,不知道飞哪里去了。

    王守敬仔细找了找,仍旧没有发现。

    廖镛也是如此。

    二人相视一笑,颇显无奈。

    “此炮有效射程三百步,最高五百步。”李长茂汇报道。

    这样的射程,王守敬不是非常满意。

    到了火炮发展的后期,怎么也有两公里左右。

    三百步,还不如床弩呢。

    “继续努力,提升威力。”

    “或者提高射程,目标定在一千步。”

    廖镛鼓励了两句,李长茂倍感压力。

    现在的火炮研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运气。

    缺一不可。

    王守敬又吩咐试了几炮,炮火声摇山振岳一般,恐怖无边。

    工匠仔仔细细检查,没有炸膛的危险。

    这一门青铜炮,持续性作战性能应该不错。

    只是还无法运用到实战中,更别提搬到战舰上了。

    “明军需要的是轻便一点的火炮,重量控制在一千斤以下。”

    “转运方便,也是作战的一种。”

    王守敬提了提要求,李长茂都记了下来。

    “知府大人放心,我等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大明肝脑涂地。”

    李长茂慷慨地表忠心,没有枉费王守敬提高他们待遇的初心。

    “研制火炮,一定要小心为上。”

    “这门火炮虽然还有缺陷,但它的安全性足够令人满意。”

    “如果有人不幸受伤,朝廷会按照士卒阵亡的标准,给予抚恤金。”

    “但你们要清楚,命只有一条,再多的抚恤金都换不回来。”

    王守敬叮嘱了几句。

    全场工匠感激涕零,激动地望着他。

    能为这样的上官效命,是他们的荣幸。

    王守敬看到他们的神色,心中怅然。

    人命如草芥。

    任何朝代,都是一样。

    王守敬能够做的,是让人命更值钱一点。

    接下来,他去视察了新式火铳。

    三五十步,是火铳杀伤力最大的范围。

    只是火药装填的速度,实在太慢了。

    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火铳就废了。

    枪林弹雨的场面,让王守敬眼神炙热。

    奈何无法立即在大明实现。

    他和廖镛连续射击十几弹,都是自己装填火药。

    火铳震耳发聩,喷出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平均每三次射击,能够命中一次靶子。

    其他时候根本不知道铅弹飞哪去了。

    靶子在五十步的位置。

    这时候根本不可能诞生神射手,火铳不够精准。

    也就只有在大规模作战中,能够发挥作用。

    敌人乌泱泱碾压过来,哪里还用得着瞄准?

    王守敬把玩着手中的火铳,这可是当世最先进的武器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