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方孝孺第十族,朕杀不得? > 第108章 视察造船厂,船匠的丰厚待遇

第108章 视察造船厂,船匠的丰厚待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大明,等得起!”

    “无论如何,都要寻回这样的粮食种子。”

    “天下苍生,当享此福源。”

    夏原吉很激动,他执掌户部,深切地知道百姓需要什么。

    在江南治水,他看到了太多支离破碎的家庭,以及被饿惨的百姓。

    如果大明拥有耐旱的粮食,格局将一下子打开。

    “夏大人放心,宁波府正筹备远航船只,前去勘探航线。”

    “一步步来,稳扎稳打。”

    王守敬气定神闲,没有急功近利。

    航海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他的每一个决策,都能影响到航海士的生死。

    “好。”

    “能否带老夫看看宁波府的准备。”

    夏原吉觉得此行最大的收获,在于此。

    “请。”

    王守敬坦坦荡荡,客客气气地带着夏原吉一行人前往造船厂。

    大明拥有三大船厂。

    南京的龙江船厂规模最大,位于宁波府和福建的船厂次之。

    洪武时期禁海,浙江沿岸的百姓还可以耕种,休养生息。

    福建的百姓可就苦了!

    山地众多,可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

    为了争夺资源,宗族械斗十分激烈。

    “此风起于明永乐年间,相寻干戈,至期我国南方地区宗族械斗之风极盛,且有愈演愈 今愈烈。”

    福建、广东等地宗族概念深厚,明清几百年时间的械斗,从未停歇。

    “十案械斗,八案水利。”

    千人斗殴常有,万人械斗也有历史记载。

    开海,能够解决大部分的矛盾,以及百姓的生存问题。

    造船厂,是航海的开端。

    夏原吉曾去过龙江船厂,可在看到宁波造船厂的时候,依旧震撼。

    一条浩荡的人工运河,赫然映入眼帘,气势雄浑。

    这称为溪口。

    前后设有可以启闭的石闸,用以控制水量。

    一座巍峨的骨架,屹立在视野当中。

    这是一艘尚未竣工的宝船。

    造船时,将溪口的水排出,关上闸门,在船坞里施工。

    船造好后,开闸进水,将船体浮起,放船入海。

    船坞里有细木作坊、油漆作坊、捻作坊、铁作坊、篷作坊、索作坊、缆作坊等等。

    将造船的工艺,分为数个步骤进行。

    这些船匠,一部分来自龙江船厂,还有福建船厂。

    他们的岗位明确,分工细致。

    下编数厢,每厢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长,统管十户。

    他们热情洋溢,精神饱满。

    面对夏原吉的提问,能够妥善地回答,很明显状态比龙江船厂还要好。

    夏原吉不禁纳闷了。

    “王知府,这是怎么做到的?”

    王守敬细致一问,了然于胸。

    他没有隐瞒,从容道:

    “厢长的月俸,为六两银子。”

    “甲长较少,月俸五两。”

    “一般的工匠、学徒,月俸在三四两。”

    “逢年过节,还有米粮的补贴,偶尔奖赏一些酒水。”

    夏原吉听到一半,就已经瞠目结舌了。

    这是什么神仙待遇?

    一名府学的大儒,俸禄还不如一名厢长?

    随行的官吏,也都停止了议论。

    他们的俸禄,不一定有这么高呢。

    所谓士农工商的阶级,在宁波府被淡化了。

    几乎是齐头并进发展。

    “一些工匠罢了,怎么会有这么高的俸禄?”有人疑惑道。

    “为何不能?”

    “这些钱,都是工匠辛苦赚来的。”

    “市舶司下船只订单,也是需要付钱的。”

    王守敬打破了夏原吉固有的认知。

    工匠的俸禄,竟不是宁波府发放的,而是他们自己赚的。

    市舶司的钱财,是王守敬忽悠商贾们集资,形成了一种贸易循环。

    没花朝廷的钱,也没有花官府的钱。

    只是给了一些政策扶持罢了。

    “造船厂去年缴纳赋税超过百万两。”王守敬淡然自若道。

    这才小半年而已。

    今年必然更加恐怖。

    所有人听了,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他们一府之地,能够缴纳这么多赋税吗?

    好像还不如宁波府一个造船厂。

    这是什么道理?

    太丢人了。

    夏原吉已经愣住了。

    造船厂还能这么挣钱?

    龙江船厂,每一年都需要工部掏钱去维持。

    有一次经费还是夏原吉批的。

    “造船厂真的能够缴纳这么多赋税?”夏原吉震惊道。

    “市舶司向龙江船厂下的订单,超过三百万两。”

    王守敬点到即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航海,是很耗费钱财的。

    “今日老夫算是涨见识了。”夏原吉沉声道。

    他回南京以后,必须查一查龙江船厂的账册。

    这钱到底怎么花的,和宁波造船厂完全是天壤之别。

    相当于一个赚钱,一个亏钱。

    要说里面没有门道,夏原吉绝对不信。

    整个造船厂超过两万人,按照一人四两银子的俸禄来算,一年需要耗费百万两左右。

    宁波府的富庶,体现在方方面面啊。

    难怪官府不得不提出“养廉银”的概念。

    按照太祖制定的俸禄标准,一群当官的俸禄,还不如底层的工匠。

    他们如何甘心?

    谁还能好好地任职?

    龙江船厂的工匠,普遍兼营农业。

    有的甚至依靠驾船载运来补贴生计,生活极其穷困。

    这才符合“士农工商”的标准。

    工匠的待遇,普遍不如种田的百姓。

    宁波府给的待遇,实在太高了。

    难怪这些工匠,会死心塌地地工作,生怕船厂运营不下去。

    王守敬召集了全部的工匠头目,庄严地向他们宣告:

    “大明需要一种帆船,船员在一百人左右,能够连续航行半年以上。”

    “悬赏五千两!”

    “具体的要求,会书面告知诸位。”

    数千人一齐哗然,露出振奋的神态。

    没想到当工匠,也能发家致富,简直不可思议。

    在王守敬的统治下,宁波府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人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尽快完善图纸。”

    “这可是五千两的奖赏……我们一起合作,一定能够造出来符合要求的船只。”

    利益,是最佳的驱动力。

    王守敬从不吝啬赏赐。

    “如果真的带回来耐旱高产的种子,他们都是大明的功臣。”夏原吉激动道。

    王守敬袖袍鼓荡,风度洒脱。

    大明将迎来辉煌的时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