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阿尔法俱乐部 > 第2章 第2章

第2章 第2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阳光渐渐变得些许金黄,似进入变为夕阳的前奏。“天黑前总能赶到吧”陈青青心想。眼前的景色长久不变,她开始有些审美疲劳,先前的兴奋感也逐渐开始消退,她疲惫的眨了眨眼,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灰暗现实的记忆碎片如潮水般向她的脑细胞袭来,抵挡不住……

    眼前这一切,本不是一场旅行。而她,也早不属于因旅行而快乐的20多岁年纪,早在两年前,她已经正式步入30岁——一个没有资格再挥霍青春的年纪!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她的人生似乎发生了一次大分割,就像是到达山顶后的骤然坠落,随之而来的是不受控制的往下、往下,再往下……

    30岁那年,陈青青突然感到她周遭的一切正在发生着变化。

    陈青青的父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顽固的父母”,这就能解释陈青青毕业后独自一人在大城市闯荡,那么多年过去也尚未打道回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与远在外地的她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头几年,每次通电话,拨视频,父母还会关注她的饮食起居或是工作进展,虽说是家长里短,却多少让她感觉到家的温暖和牵绊。然而,就从30岁那年开始,父母与她的沟通,几乎简化到只有一件事——催婚。而当她提到其余的事情,明显感觉到父母敷衍的态度和漠不关心的语气。

    她对于父母如此执着于结婚这件事感到不解。在他们的眼里,好像结婚就意味着成功,不结婚就是失败。好似人生一切其他的事情,再怎么成功,都无法抵达结个婚的高度。她时不时又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懊恼,相比家里的表兄堂弟们,三亲六戚对于她事业的好坏明显不关注,却热衷于对她如何嫁个好男人的探讨。所以,出于一个30岁尚未嫁出去的“剩女”的自知之明,陈青青已无力挽回与父母乃至各亲戚渐行渐远的现实。

    其实,对于结婚一事,陈青青并没有刻意回避,只是谈了几段恋爱,终究没有遇到对的人,而彼时很多人随大流式“随便找个人凑合”的观念又完全背离她的价值观。不难推断,她是个彻底的相亲绝缘体,比如,父母跟她一提到某某介绍某某认识之类的话题,她便忍不住极速终止,并且打心底觉得反感。可以说她反对硬凑合的结婚,也可以说她一直在追求理想的婚姻,只是现实始终尚能让她如愿。

    然而,讽刺在于,她一直在坚守着某种执念,可是她周围的人已陆续失守。30岁那年,她突然发现她的男女朋友们都陆续结了婚,这其中,纵然有幸运遇到真爱的一小部分,但大部分,似乎都走进了“年龄大了,不想等了,找个人凑合过吧”的怪圈。

    眼看着周围的朋友们一个个因结婚而“消失”,曾经与他们一起挥霍青春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陈青青突然感到一阵挫败,似乎自己成为了一个逆行者,与周遭所有人对立了起来,过着与大家格格不入的生活。“我到底又在坚持什么?”她一次次在心里反问自己。

    陈青青曾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她从工作以来,一直与人合租,主要不是为了省钱,而在于有室友相伴。其中,最长的一次合租整整持续了三年,她与两个室友从陌生人变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那三个女人在床头通宵聊感情、聊八卦的场景,让她至今难以忘却,然而,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也就在她30岁那一年,另外两个姐妹居然都结婚了。

    还记得送走最后一个室友的那天晚上,她买了一瓶烈酒,独自一人喝得大醉,在痛哭中睡去……室友们搬走之后,原本热闹的三人房独留下她一人,她第一次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也开始变成了一个“独来独往”的人。

    没过多久,她搬离了三人房,决定从此结束合租生涯,找了一个单身公寓,开始独住。“与他人没有交集,也就没有了痛苦”她试着自我安慰道,试图让自己接受这一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确,她少了些牵绊的烦恼,却也多了些难耐的寂寞。身边可以交流的朋友越来越少,她觉得自己渐渐活成了一座孤岛。

    自从到了30岁,她遇到心事,想要与人倾诉,却发现也困难重重。曾经号称铁哥们的男性朋友,一当结婚,就突然划清了界限,如果再找他们倾诉,便像是以“红颜知己”的身份行破坏人家庭之道,所以,勿碰,她告诫自己。曾经无话不说的闺蜜,一当结婚,关注的也竟是些老公小孩的话题,如果找她们倾诉,就好像自己还是个“只会聊感情,不懂生活”的幼稚少女,所以,也别打扰了。如此一来,只有同是单身者可聊,本就那么一两个,聊来聊去也都是诉苦哀叹,渐渐的,也就不聊了。

    经历了几番曲终人散之后,陈青青的性格不知不觉间发生了质的变化。她由先前的乐观开朗,渐渐变得忧郁封闭。曾经以结交友为乐,如今却害怕与人有交集。“无论多好的朋友,终究都会消失”笃定了这一点,她觉得交朋友之类已无多大意义,反倒给自己增添麻烦。

    回避了结婚相关话题,又否定了朋友这件事,陈青青索性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她认为唯一可以把握住的“事业”上。某天,她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存款100万!虽说她对于自己“30岁前零存款”的既定事实并不懊悔,但她突然警觉到一点:30岁后务必现实,需要攒钱,事不宜迟!

    如此一来,旅行在她的世界里所占比重骤然变小。她开始觉得,把钱花在旅行上没有太大价值,再加上各种大山大水、丛林古道,她都已经走过,再去也丧失了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一次旅行,既减少了进钱的数量,还增加了出钱的数量,这样双向削弱,无疑阻碍了她实现攒钱目标。所以,怎么说,旅行也该从她的生活中淡出了。

    30岁,挣钱——已成为陈青青生活的唯一主线。

    说到挣钱,就又得说回工作。30岁前,陈青青曾先后在两家较大的互联网公司当过产品经理,她的大部分行业经验便是从那时积累起来的,这符合她“先到大公司见世面”的职业理念。30岁后,经验已经足够多,在大公司继续待下去,便好像一个熟练工,每天、每月、每年都做着固定不变的事,进入一种无限循环模式…陈青青不是个甘于平淡的人,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僧多粥少,到手的工资数量有限且波动极小,这便偏离了她给自己定下的攒钱目标。

    彼时,国内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创业者们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互联网行业,一波又一波的创业小公司崭露头角。每天,各种创业神话在互联网圈子口口相传,中关村创业大街门庭若市,大小创业咖啡馆天天爆满,上演着一幕幕互联网创业的江湖大戏。

    陈青青踩到了这个时代节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欣欣向荣,互联网人才也成为创业公司争抢的“核心资源”。像她这入行早,又有些大平台背景的互联网从业者,无论是何岗位何级别,到了互联网创业小公司,也都是被封为“大牛”的人物。

    在那个节点上,3-5年经验ios/安卓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产品经理等的薪资都已是20k+/月,资深开发、产品人员更是达到30k+/月。一眨眼的功夫,互联网行业成为了超越金融和房地产的高薪行业,“程序员们”、“产品经理们”纷纷成为大家眼中的精英,家长们也争先恐后的给自家参加高考的娃报个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等跟凡跟互联网能扯上关系的专业。大街上,人人开口便是:互联网时代、app、开发……没错,这的确是互联网人的高光时刻!

    陈青青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进的互联网行业,有一天被捧上了天。想当年入行时说到自己干互联网,大多数人一脸茫然:互联网到底做什么?“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她心想。但她又庆幸自己的运气,在她正需要“钱”的时候,找钱的大门便为她打开了。

    陈青青从上一家互联网中大型公司出来后,便去了一家打着“高薪”旗号的互联网创业小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给她一“产品总监”的职位不说,年薪直接开到50万。陈青青对title之类并不感冒,她认为那不过是老板给的精神安慰,她眼下在意的只有实际收入,说白了,她就是冲着高薪去的,什么梦想、空间、希望,都不过是官方的说辞,这对于一个职场老鸟来说,司空见惯,无所触动。

    就这样,陈青青完全以找钱为目的在a公司待着,也如愿以偿地攒到了第一笔钱。她对诸如奢侈品之类的物质向来没追求,再加上又减少了旅行这笔大开销,如此“多进少出”的节奏,让她快速向目标迈进,这恐怕是她30岁后唯一感到满足的事。

    不过,她从不认为自己是“拜金主义”,反而对拜金者呲之以鼻。她一直坚持钱必须要自己挣,但凡不劳而获的钱,完全不能让她动心。与当下很大一部分女孩不同,她对用钱妆点外表毫无兴趣,也没有任何用钱满足虚荣心的举动。钱,在她眼里,就是一个“目标的具像”。看着数字的每一次上涨,感到自己离目标又进了一步,也能证实自己付出的努力。至于钱怎么花?她却没太大研究。在这一点上,似乎很好的诠释了“理工女”的数字属性。

    除了对钱数的迷恋,这一年,她身体上下几乎丧失了感性的元素,变成一个纯理性的人。伴随着与家人渐行渐远,与朋友鲜少交流,与恋爱毫无关联,她如机器般一直工作着,而工作本身,也充斥着时刻周旋逻辑的产品思维。她却坚定地认为:变成一个纯理性的人,就能规避掉一切因感性带来的痛苦,对于当下的她,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一种生活节奏总不会持续太久,变化,也总是突如其来。

    陈青青所在的a公司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一样,一开始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时的创业项目普遍走的是“先做流量,再慢慢考虑变现”的路线,但这大都是针对投资人的说辞。业内人士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先靠一个故事吸引投资人,让投资人提供天使轮资金支持后,付费推广攒点流量,再找到下一个投资人,进行prea轮、a轮融资,接下来,b轮、c轮……估值上去了,前几轮的投资人把股份变现走人,就像是击鼓传花,只要能找到下一个接盘侠即可,当然,最好的结局就是上市,其次是被大公司收购,一轮又一轮的投资人获了利,创始人兑现自己的股份,实现一夜暴富……听上去,怎么都是个满盘皆赢的故事。

    然而,故事归故事,现实归现实。有几家创业公司能成为故事的主角呢?事实上,大多数的创业公司正是受了小概率传奇故事的引诱,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幸存者偏差啊。陈青青所在的a公司亦如此。

    一年之中,陈青青帮a公司ceo把产品打磨了几轮,让ceo很满意,但是,产品再好,也只是其中的一环。曾经,陈青青也认为产品是关键,但后来发现错了,最关键其实是——1钱,2资源,3团队,至于产品和运营,只能是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后的问题,然而,大部分公司恰好都卡在了这三个问题上。

    结果是,a公司老板一直靠自己的老本养活团队,融资未果,无力维持,刚好一年左右,团队宣告解散——好一个典型的互联网项目失败案例,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宿命!

    陈青青第一次被动失业了。但这件事对她来说还没有造成巨大打击,原因在于:她认为自己赚到了工资,也完整经历了一个互联网创业项目,无论从收益上讲,还是经历上讲,都不吃亏。在此过程中,a公司老板一直认可她的能力,整个工作干的也算有劲。

    当然,各种美好的表象都改变不了一件事注定失败的结局。虽然这件事本身没有影响到她的情绪,却好像存在蝴蝶效应,引发了接下来一连串的事情,几乎不受控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