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良心痛
听着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李正对村子里的影响很大,即便是这么有钱了李正还是过着一般百姓该有的日子。
保持本心的人并不多,有人说李正是个傻子,就算是过日子李正还是和傻子一样,守着金山银山对他来说日子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你老师现在在何处?"张公谨开口问道。
说道:"老师在新地里种棉花呢。"
"可以带老夫前去吗?"
又想了一会儿说道:"我还要和大牛哥他们一起做实验,你自己去吧,就在南面的新荒地上。"
张公谨又看了一眼这个孩子的模样,抬头走向所指的南面。
泾阳的村子里要有不少的孩子们在玩闹,也有一群老头子喜欢坐在一起说着话。
勤俭朴素的标语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张公谨又找到一个路过的农户说道:"你们村子都这么有钱了,怎么还要写这些标语。"
农户扛着农具笑呵呵说道:"那都是正儿那小子鼓捣的。"
"他为什么这么做?"
农户上下打量了一番张公谨说道:"你是长安来的吧。"
"老夫确实是长安来的。"
"能进村子的都是正儿的熟人。"这个农户爽朗地笑了笑说道:"咱们以前都是穷苦人家,俗话说财不外露,就算是想现在日子好了,我们也要存起来为以后打算,正儿就是这样的孩子,一文钱都算得仔细,跟他爹一个德行。"
"是吗?"张公谨也尴尬地笑笑。
这个农户接着说道:"这天灾和谁知道哪个会先来,家里有存粮便不心慌,有点余钱也能应付以后。"
张公谨点头,"说得很对。"
"这位兄弟,你是在长安做官的吧。"农户说道:"我看以前也有人来村子,和你一样这番谈吐的都是在长安做官的。"
"确实是在长安为官,这次来泾阳是来找李正问一些事情。"
农户指着泾阳南面说:"那小子还在田地里种东西呢,刚刚还瞧见就在河边。"
"多谢这位兄弟。"张公谨拱手说道。
一路走到村子的南面,张公谨就瞧见李正田地里忙活着。
又是除草又是翻土,农活做得很熟练。
要看长安的权贵子弟,可能有些像李正这样年纪的权贵子弟,连怎么挥动锄头都不知道。
走到李正的身后,似乎这个孩子并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到来。
李正还是弯着腰在田地里专心农忙。
张公谨干脆坐了下来,看着李正干农活。
有些累了,李正直起身子喝一口水转头就瞧见坐在石头上的张公谨。
"邹国公,你来啦。"李正笑呵呵走上前。
"老夫来转转,太医署的医官说老夫要多走动才好,这样气血也会活络。"
李正说道:"在下最近在研制一种红糖,补血益气上佳,下次做出来的给邹国功送一些过去。"
"如此那便多谢了。"
"这里不方便说话,咱们去马圈下棋如何?"
"好。"张公谨欣然答应。
大虎正在喂着马匹,冯盎的饲料到了之后,马匹每天都是吃着上好精料有些太过奢侈了。
其实大虎心里也很担心,这些马匹吃习惯了精料,以后还能不能吃草料。
冯盎拿来的甘蔗很多,榨出来的蔗糖却只有五个陶罐。
用这些蔗糖用来提炼出来的红糖也不会太多。
而且时节也要过了,运输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这个时节的甘蔗已经快要过季了,就算是运送过来也要时间。
张公谨看李正熬制着这些蔗糖说道:"李正,你从小就会这些活吗?"
"有些是书里面学的,有些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尝试之后就学会了。"李正一边做着一边在捞着从蔗糖中浮起来的杂质。
张公谨又说道:"纵然你会做这些,你就是不肯为你博功名。"
红糖的熬制还需要一些时间,李正对张公谨说道:"邹国公,我这人比较实在,功名对我来说只是一些名头而已,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张公谨说道:"钱财不也是?"
李正:"钱财至少可以让我现在过得很好,不用为了吃喝发愁。"
张公谨接着说道:"其实功名会让你死后也留名,钱财反而"
李正:"死后的事情我怎么知道。"
张公谨:""
细细一想李正说的也不无道理。
红糖需要慢慢熬,一般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行,把火候交给大虎看着。
棋盘摆开接着下棋。
下了几步之后,李正发现张公谨今天的棋路非常地奇怪。
"这不像是邹国公的路呀。"
张公谨笑了笑解释道:"这些日子老夫一直在家中复盘,发现你的棋路也不过如此,今日老夫必须赢你。"
李正也摆开架势,十多步下来。
张公谨揪着自己的胡子,发现李正的两只炮已经架在了自己的将军头上。
诧异地扯下一根胡须,张公谨叹息一声说道:"老夫又输了。"
李正笑呵呵接过一文钱,开玩笑小时候没小看那些上了年纪的棋篓子下棋。
张公谨很厉害,天赋也很高。
接触象棋这么长时间,象棋上的一些简单的路数张公谨已经掌握得很熟练,对付一些初学者张公谨或许搓搓有余,但是对付自己这个棋篓子,张公谨还需要一些时间的专研。
李义府走来禀报道:"他们又来了。"
李正收拾着棋盘问道:"谁又来了。"
李义府看了一眼张公谨在这里又不好说话,有些犹豫。
张公谨的神情似笑非笑。
李正说道:"你说吧,这里没有外人。"
张公谨说道:"五姓的人又来了,这一次他们又带了很多钱,大致看了一眼应该有十万贯。"
李正感慨地对张公谨说道:"邹国公你瞧瞧,现在的好心人实在是太多了,知道在下日子过得不好,他们都赶着给我送钱,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张公谨苦笑几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义府问道:"这钱我们收不收。"